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我們對珊姐的學習狀態是越來越撓頭。 這幾年,我筆耕不輟,文章沒少寫,但育兒經驗是越寫越少了。因為隨著女兒一天天長大,我就一天天自卑。 當然,我不是說珊姐不好。拋開事實不談,我覺得她是個很棒的小姑娘。健康、獨立、有主見、有創意。只是說,她的優點,不能說和我們的悉心栽培毫無關系,只能說一點關系都沒有。 有時候我想想,產生這種想法,可能正是由于達克效應——在育兒這件事上,我剛從“愚昧山峰”快速地往下掉落,還不知道我的“絕望之谷”在哪里。 ![]() 對最近有讀者想我總結一下珊姐的數學成長之路,我很想滿足大家的要求,但每次坐在電腦前面想要開始寫,又覺得無從寫起。 我忍不住反思,珊姐從小玩的數學桌游、數學玩具,對她現在的數學成績有幫助嗎,有多大幫助?從小給她看的數學繪本,內容早已忘光了,有留下什么作用嗎?給她先后上過那么多數學課,錢花了不少,但哪些對她現在的數學水平有最大的幫助呢? 還有,我知道的其他數學天牛娃,他們做了哪些我沒做到的事,他們又節省了哪些我浪費的時間和金錢呢?牛娃們從小就能夠主動學數學、專注刷題目,珊姐卻要跟我討價還價,我的錯誤出在了哪里呢? 我一邊被珊姐的表現打擊得信心全無,一邊苦苦思考到底有什么經驗能夠用在小魚妹妹身上、能夠分享給大家,想得我是輾轉反側抓耳撓腮。我把這個問題拋給珊媽,珊媽也是毫無頭緒。 ![]() ![]() 可能因為每次寫文章都是在晚上睡覺前,而這正是和珊姐“拼殺”了一整晚,互相被對方折騰到精疲力盡的時候,所以滿腦子都是女兒如何學渣、自己如何失敗的場景。 冷靜下來想想,其實在珊姐的成長過程中,還是有一些我們做對了的事,值得借鑒一下的。 第一個是上課的專注度。 珊姐從小到大,上的各種線下課、線上課、視頻課,數不勝數。從幼兒園開始,同一時間報讀的各種課程至少有4、5門(不全是學科類)。從小班開始半個小時,到現在最長連續3小時,珊姐在各種課堂的專注力是越來越久。 期間最大的好處就是疫情網課期間,恰好一年級的她,在同齡人需要家長陪同還會滿屋子亂跑的時候,她就已經能夠自己在家根據老師安排把課看完、把作業做完、自己提交后再跟同學們在QQ群灌水。 后來到了三年級,我們給她安排的線上線下課參半。線下課自然是丟在課室我們就離開了,線上課則是她關起門來自己上。也就是說,不管上什么課,她都是獨立完成。 效果嘛,目前看來還不錯。不是說上課完全不走神,而是明明看到她開小差了,但老師講的內容還是聽了個七七八八。這一點是我們從老師那里聽來,以及從課堂測驗的成績看出來的。 ![]() ![]() ![]() ![]() 左右滑動查看圖集 包括在學校,剛上小學的時候,有一些課程上課完全不聽,被老師投訴了好多次。但到了三年級,她似乎和老師找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點,就是對于不想聽的課程,她做她自己的小手工,不干擾其他同學和課堂秩序。 總的來說,珊姐在這么高強度的課外課程安排下,找到了她自己的聽課模式和上課節奏,這一點讓我比較佩服。要知道,她目前報的所有課外班,都是她自己要求學的。包括幾個奧數課程,我想給她減一個她自己都不同意。 如果說經驗嘛,主要有2個。第一個是從小培養、循序漸進。珊姐幼兒園上過豌豆思維、編程貓、畫啦啦等,大多是0.5-1小時一節;小學開始上豌豆口才、小河貍、賽先生,開始增加到1-1.5小時一節;再上sparkmath、學而思數學,增加到2-3小時一節。可以說,這種上課的專注力完全是靠一節節課堆出來的。 第二個是一直讓她自己選課,喜歡才上,不喜歡馬上退。因為把選擇權交到她手里,所以她也就更有決心堅持下來。更重要的是,我們一直把上這些課外班作為給她的福利。這些課程每節多少錢,我們都開誠布公地跟她說。倒不是要“沒苦硬吃”,更不是要增加她上課的心理負擔,只是坦誠地跟她解釋清楚,不想上就省一筆錢,絕對不會逼著她去。 正是因為營造了這么一種學習上課是獎勵的氛圍,現在連小魚妹妹都開始高高興興地報班上課了。今年準備上小班的她,終于等到了她自己可以上的課外班。得知這個消息以后,妹妹可興奮了,每次還沒上課的當天就嘴里念叨,上課的時候坐得端端正正的。 ![]() ![]() 第二點是對學習的高標準追求。 珊姐就讀于老牌公立學校,這類學校的優點是活動豐富,素質教育能力強,但我覺得比較缺乏在學習上你追我趕奮勇爭先的風氣。具體來說,就是校內學習完全不“卷”,老師不鼓勵、同學們明面上也不追求學習成績。 小學成績高低本身并不重要,但對成績高低在不在意還是很重要的。小學考試考個7、80分,沒什么太大關系的,加把勁一個月就補上來了。但如果考7、80分,孩子自己不以為意(因為似乎老師和同學都不在意),那就很麻煩。 在這方面,珊姐表現得很積極。還在上一年級的時候,學校雖然嚴格執行“雙減”政策從不考試,她就已經觀察出哪些同學是班上的“學霸”,語文、數學、英語分別是哪些同學水平最高。 很顯然,雖然大家嘴上不說,班上還是有不少暗暗發力的牛娃。珊姐也發現了,這些學霸同學們絕不是僅僅靠著在校內學習這些語數英知識才成為學霸的,一定是在家里做了不少“媽媽牌作業”。 因此,雖然有著孩子的懶惰天性,但珊姐一直堅持執行媽媽爸爸定的課外學習計劃,也是出于她的爭勝心和羞恥心。 ![]() 這方面,我們的經驗是,要從小開始培養對學習成績的追求。現在部分家長中有一種“學習羞恥”的風氣,覺得強調成績重要性是封建的、落后的、錯誤的。我們則是一個被這個群體“鄙視”的傳統家庭,從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往下,都是非常重視學習的人。 我們從小給珊姐報名各種考試、比賽,因此在三年級正是有期末考之前,她就已經是“大賽經驗豐富”的資深選手了。考前我們全家人嚴陣以待,給她加油鼓勁;考得好了,大家大大地鼓勵,開心地出去搓一頓慶祝;考得不好,當然也不會苛責,拋開成績給她復盤分析。總之,營造了一種全家對學習的重視態度。 除此以外,我們給她早早開始“雞”的功課,也給她帶來過一些榮譽感。比方說數學,因為低年級的數學簡單,而她反而常常得不到滿分而不受老師關注。所以我們想辦法讓學校老師通過考她課外內容的方式,既讓老師知道她的能力特點、也讓她喜歡和老師交流。 久而久之,珊姐不僅崇拜班上的其他學霸,也讓部分同學認可她也是某種意義上的學霸。這是讓她形成對學習上高標準自我要求的正向循環的起點之一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