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燈會創意無止境,萬物皆可燈。在第30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上,自貢彩燈對國寶級文物東漢青銅器“馬踏飛燕”進行了全新演繹。該燈組創造了自貢燈會史上運用材料最多的記錄,由金屬、皮革等21種廢舊材料制成,是非遺技藝與國寶文物的再一次碰撞。
“馬踏飛燕”實名“馬超龍雀”,1969年出土于甘肅省武威市,屬于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江及其妻所有。作為一件青銅器,它代表著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技術,被定為禁止出國展覽的國家一級文物,現藏于甘肅省博物館。1983年10月,“馬超龍雀”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中國旅游標志,而旅游部門對這件青銅器及旅游標志沿用社會慣稱——“馬踏飛燕”。
在第30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上,自貢的彩燈匠人們秉持著綠色、低碳、環保辦展的理念,重新詮釋了心中的“馬踏飛燕”。他們將廢舊輪胎變身成了馬的肚子,將仿真鐵鏈、幻彩燈帶變身成了馬的尾巴,將廢舊鐵皮、彈簧和金屬管等各種材料變成了馬身體的各個部分,讓生活中的舊物重煥新顏。在彩燈大世界中,一身賽博朋克裝扮的“馬踏飛燕”,體態矯健、昂首嘶鳴,在夜晚盡情綻放出絢爛的光彩,向來自于五湖四海的游客,展示出自貢文旅產業逸興騰飛、蓬勃發展的時代風貌。
作為自貢人,觀此燈,倍感親切,因為“馬踏飛燕”在我們心中不僅僅是一件國寶,與其他遙不可及的文物不同,它是一個非常熟悉的老朋友,它曾是一個自貢的“地名”。
2004年8月,自貢榮獲了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稱號,同年9月,位于城市南大門的丹桂大街與匯川路交匯處,建起了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標志“馬踏飛燕”雕塑景觀。整個雕塑以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獎杯為原形,由馬、地球、長城和基座四部分組成。頂端是中國旅游標志“馬踏飛燕”,馬蹄下是一個直徑為5.241米的“地球”, “地球”下方是6.5米高的 “長城烽火臺”,代表當年自貢設市65周年。最下方的基座正面鑲著“中國優秀旅游城市·自貢”十個金色大字,另三面分別是以鹽、龍、燈為內容的浮雕。整個景觀雕塑,雄偉壯觀,背靠南湖,遠眺匯東,鎮守著自貢的南大門。久而久之,這座標志性建筑“馬踏飛燕”就成為了城市新坐標和人們口中的“地名”。
十幾年前,南湖還是一片荒蕪,沒有鱗次櫛比的居民樓,也沒有熙熙攘攘的商業街,在這里,“馬踏飛燕”矗立在鄉村與城市的交界處,見證了城市向南延伸的每一步。2010年,隨著城市交通門戶的南移,匯川路、南湖地區車流、人流增加,為緩解原址環島式的交通壓力,“馬踏飛燕”遷到自貢南大門東鹽都大道旁的插旗山公園廣場。搬“家”后的馬踏飛燕,屹立在偏僻的插旗山公園山頂,很難被南來北往的游客注意到,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2021年,為慶祝,自貢在東鹽都大道高速公路出入口,建起了國內第一座“馬踏飛燕”彩燈雕塑。雕塑高16.6米,重10余噸,雄偉壯美,光彩奪目;銅奔馬氣宇軒昂,地球浮雕涇渭分明,烽火臺氣勢挺拔;底部基石鑄造的“自貢——優秀旅游城市”金色大字閃閃發光,與腳踏飛燕的駿馬交相輝映,成為了燈城新的亮點。
“馬踏飛燕”在自貢幾易其地,它的足跡便是這座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成長全過程。無論身在何處,它依舊會像20年前落戶在這片土地上那樣,注視著每一位遠道而來的朋友,衷心地道一聲:自貢,歡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