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古時候君王的權力至高無上,但是在君王下面,還有人們常說的丞相、宰相是朝廷百官之長,人們所謂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一般指的就是就是這個位置。 但是相信很多人都有過一個疑問:“丞相”和“宰相”這兩個官職到底有什么區別?人們好像總是將它們混為一談,但是這兩個官職之間好像又有區別。 如果這樣想,那就要恭喜你的直覺是正確的,這兩個官職雖然名稱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從職務和權能來說簡直就是天差地別!甚至在不同朝代,同樣的名稱也有著不同的職能呢。 一、“丞相”的起源不管是丞相還是宰相,名稱里都有一個“相”字,可見這兩個官職的核心都是“相”,那“相”具體來說是什么意思呢? 《說文解字》中記載:“相,省視也。”所謂“省視”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視察”,后來古人又據此稍微引申一下,那意思就成為了“輔佐”。 至此,“相”的意思就和大家了解的差不太多了,所謂丞相、宰相,無一例外是作為地位最高、權力最大的臣子來輔佐君王,他們基本算得上是國家的二把手。 “相”這個職務的時間甚至可以延伸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期,在商朝的時候,一個國家的二把手就是叫做“相”,而后到了周朝之后就變了。 周朝的相稱為“太宰”,這其實是一個神職名稱,乃是天官之長,也就是一個大祭司,但是在周朝那個政教合一的大環境下,王權成為了至高無上的權力,所以以前地位非常高的神職人員地位就下降了。 因此,將地位僅次于周天子的官職命名為“太宰”不僅代表了皇權之上,還有著神權服務于王權的意味在其中,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再往后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時候,隨著諸侯國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他們相互之間容不下彼此,為了和其他國家進行區分甚至連官職的名稱都進行了改變。 春秋戰國時期,有的國家的二把手依舊叫做“相”,但是有的國家就改為了“相邦”或者“相國”,不過也有國家跟隨周天子使用“太宰”。 秦國作為諸侯國中實力比較強勁的一員,剛開始的時候也是將二把手稱為相國,但是隨著戰國時期秦國越來越崛起,逐漸就開始自命不凡。 于是在秦武王繼位之后,就廢除了“相國”這一職務,改為設立“左丞相”和右丞相”行使從前相國的職能,這樣就將相權一分為二,保證王權至上。 二、從“丞相”逐漸演變為“宰相”到了漢朝建立之后繼承了秦朝的制度,于是也設立了“丞相”這一官職,不過在之后的漢朝期間,丞相也不是只手通天的,在每個皇帝在位期間基本都有著能夠約束相權的其他官職。 比如漢武帝時期就建立了內朝制度,大大分化了丞相的權力,還有“大司馬大將軍”這一官職也行使了和丞相差不了多少的權力。 再往后到了東漢時期,丞相這一官職基本就是有名無實的,改為設立了大司徒、大司馬和大司空這“三公”來行使丞相的權力。 但是在東漢末年的時候,隨著代代權臣裹挾皇權,于是為了賦予他們更高的身份地位,重新撿起了丞相這一官職,代表人物就是董卓和曹操。 ![]() 但是我們不難看出來,從漢朝開始,所謂的“丞相”權力就逐漸開始分化了,皇帝忌憚丞相的權勢過于集中,于是開始將丞相的職權分給數個官職。 這一現象在隋唐時期正式形成,隋朝重新統一之后,并沒有任命丞相,而是設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三省”(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的長官就共同行使這丞相的權力。 這些官員雖然有著丞相的職權卻不是丞相的官職,因此為了方便稱呼,人們就撿起了先秦時期對那些輔弼國家的重臣的稱呼——宰相,來稱呼這些三省長官們。 沒錯,“宰相”這個名稱很早的時候就已經產生了,并且是一種泛指,因為所謂“宰”的意思就是主宰,而“相”的意思又是輔佐,于是顧名思義,宰相的意思就是主管輔佐帝王的大臣,這種大臣必然不會只有一個。 這種情況和隋唐時期的各部長官分散權力的情況不謀而合,于是當時的人們就重新將這個很久很久以前的稱呼又拿了出來使用。 并且因為在隋唐之后,包括五代十國以及兩宋期間都沒有再專門設置丞相職位,于是丞相這個官職就逐漸被擱置,人們開始更加習慣“宰相”這個稱呼。 三、“丞相”和“宰相”的具體區別到了明朝的時候,洪武年間因為“胡惟庸案”這個牽連了朝廷上下幾萬人的大案出現,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延續了將近兩千年的丞相制度。 但是廢除丞相之后那么多政務就只能皇帝自己干,明朝皇帝也發現了只靠自己一個人干活簡直要累死,于是為了分擔壓力就設立了“內閣”。 內閣由內閣大學士組成,都是位高權重的大臣才能勝任,他們雖然沒有丞相或者宰相的地位,但是實際上行使的就是前朝宰相的權力。 其中尤其以萬歷朝的內閣首輔張居正最具有代表性,他實際上就是明朝的“霍光”,行使的權力基本和丞相也沒設么區別了。 這就是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中“相”這個職位的權力變化,通過對比前后真的制度區別,我們不難發現丞相和宰相不是一個互相沖突的概念,而是包含關系。 在設置丞相的朝代中,人們其實也可以將丞相稱為“宰相”,畢竟宰相一開始的定義就是輔佐君王的重臣,而他們的官職起到的正是這個作用,被這樣稱呼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在沒有設置丞相官職的時候,尤其是明朝以前,人們就不能將身處“宰相”官職的官員稱為“丞相”,因為丞相是一個具體官職,但是當時并沒有這個官職的存在,這就不合適了。 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區別,那就是人數,通常來說,按照秦漢時期的慣例,丞相一般只有一到兩個人,但是宰相的人數就很靈活了,通常都在三個人以上。 結語中國古代的官制是個非常深奧的議題,甚至專家學者們對于很多古代官職的職能以及權力都沒有非常清晰的定義。 況且丞相和宰相的區別隨著不同時期官員權力范圍的變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大家只要大致上了解了它們的區別就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