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鑒“神骨”篇中提到:“一身精神都在眼睛里,一身骨相都在頭面上。”書中認為文人先觀神骨,分辨一個人的才干,察神至關重要。神有余的狀態如“眼光清瑩,顧盼不斜,眉秀而長,精神聳動,容色澄澈,舉止汪洋。儼然遠視,若秋日之照霜天;巍然近矚,似和風之動春花。臨事剛毅,如猛獸之步深山;處眾迢遙,似丹鳳而翔云路。其坐也,如界石不動;其臥也,如棲鴉不搖;其行也,洋洋然如平水之流;其立也,昂昂然如孤峰之聳。言不妄發,性不妄躁,喜怒不動其心,榮辱不易其操,萬態紛錯于前,而心常一”。例如馬云,單從其年輕時的外貌,或許難以想象他能成就如此大的事業,但他可能具備神有余的特質。而神不足的狀態則是“不醉似醉,常如病酒;不愁似愁,常如憂戚;不睡似睡,才睡便覺;不哭似哭,忽如驚忻,不嗔似嗔,不喜似喜,不驚似驚,不癡似癡,不畏似畏。容止昏亂,色濁似染癲癇。神色凄愴,常如大失,恍惚張惶,常如恐怖。言論瑟縮,似羞隱藏,體貌低摧,如遭凌辱。色初鮮而后暗,語初快而后訥”。察神需結合舉止、言語,不能僅看靜態,因為眼神所傳遞的心性正邪、智慧賢愚,雖可掩蓋一時,但難以長久隱藏。 “剛柔”篇指出,在了解神骨的清濁優劣后,還需進一步辨別剛柔。剛柔與陰陽五行相關,這是“先天種子”。柔弱不足的要用補的方法;陽剛過度的,則需用泄的方式。傳統觀念中,陰陽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對立關系,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和萬物運動變化的本源,也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基本法則。五行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系統觀,包括水、火、金、木、土,它們之間存在相生相克的關系。例如金太剛硬易折,需使其變柔性以合中庸之道;木太旺可放火燒掉一些,用泄的方式使其不過旺。 “容貌”篇說明貌的美丑并非鑒別人才的絕對標準,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容貌較好的人在德行和能力相近的情況下,往往更容易被選為管理者或高層干部。書中有“十美”和“十清”的說法。“十美”包括:掌軟如綿兼眼秀有神,口大能容拳;一身之肉如玉如珠;身瘦頭圓;耳后肉豐滿(但不是腦后見腮);陰囊香,皮膚潤,氣色長期鮮明;身黑面白,手背黑而掌心白(陰中生陽也);眼睛清澈有神,嘴唇紅潤;身材雖小而說話聲音清晰宏亮;眼有夜光,黑暗中能視物;生胡須清秀。“十清”則為:講話聲音要宏亮,先小后大,不宜越講越輕;身上毛發細軟,不宜過分粗硬;牙齒細小,排列整齊,潔白如玉;手掌紅潤,手指長,掌紋如絲,不見兇紋;耳朵比臉白,而且色澤光潤;眉毛黑,頭發光亮整齊;眼睛清澈有神,嘴唇紅;雖然瘦,但不露骨,并且不貧血,膚色紅潤;雖然瘦,但乳房堅實飽滿;肚臍穴深。當然,這些標準較為苛刻,一個人能有三四項合格就算不錯,合格項越多越好。從外貌鑒別人才雖易流于主觀,但閱歷豐富者仍能從中發現一些特征。例如,看一個人的相貌儀態是否有威嚴,若其相貌堂堂、中正有威,如猛虎下山、雄鷹飛騰,通常為富貴中人;還要看其厚實和精神狀態,身體如萬噸巨輪般穩重,精神在任何狀態下都晶瑩靈透,久坐而愈有神氣,如旭日東升、秋夜皓月者,非大貴即有中貴;此外,也要看一個人是否清濁,身體厚實為富貴之相,若身體瘦弱但精神爽然,亦為貴相,此為清,而精神渾濁則不佳。 “情態”篇強調容貌可彌補骨之不足,情態可彌補神之不足。長久地識人需看其精神內質,初次識人可觀其行為舉止。有大家風度者,即便羞澀也無妨;越是叫囂厲害的人,往往越不成熟。細處論取舍,其中的弱態、狂態、疏懶態、周旋態等各種情態都有其特點。有缺點未必不能成器,察人要結合恒態和時態。不足以論情的有兩種人,卑庸可恥之輩不足與論事,優柔寡斷之人不足與談心。根據情態交朋友,也需謹慎判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