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書法家說,現在很多人學習書法時,往往挑選字形最好的字帖來練習,殊不知,這樣就走到了一個死胡同里了,他的字越練越好看,卻一直在這里徘徊著,與真正的書法毫無關系,這樣也就成不了書法家。而對于學習書法的人來說,我們不能說有些字帖不能學習,要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來挑選字帖。例如,你學習了《曹全碑》,因為它的字形好看,卻與當代書法藝術關系不大,原因是《曹全碑》變化太少,沒有變化的書寫就是抄寫。 對于這位書法家的觀點,引起了許多書法愛好愛好者的關注和熱議。一部分人說,這個觀點是硬要把人們帶到丑書路子上去,我就喜愛那些美觀好看的書法,經常在臨摹《曹全碑》,誰也管不著。也有人認為,當代書法之所以成為丑書時代,就是因為那些所謂的書法家給帶壞了,《曹全碑》怎么了?難道不是古代經典作品嗎?當然,還有人覺得,贊同這位書法家的觀點,他說的書法藝術,而作為藝術,就是要繼承與創新,而創新就是要有變化,《曹全碑》在變化上實在太少了。 不論是哪種觀點,這位書法家所說的主要意思是針對當代書法藝術性來說的,尤其是對于當代書法展覽而言的。我們經常在書法大賽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沒有一件作品都是照搬古人的字形,而對于像《曹全碑》這樣風格的作品,也很少有入展的,按照以前一位書法博士所說的,想要在書法大賽中入展,就不要把字形寫得太好看了。如果仔細想想,這位博士的觀點并無過錯,是符合大賽中的基本要求的。 書法是有藝術性的。當然,對于這個藝術性的觀點,時下也有很多人提出了不同觀點,這部分人認為,書法就是書法,與藝術何干?正是因為有了書法藝術,才會讓當代書法走上了丑書之路,不要用藝術這觀點,誤導很多書法愛好者,現在持這個觀點的人也不在少數。而書法藝術則強調,書法一方面要繼承學習古人,另一方面還要去創新。 對于書法創新的要求就是,要在古人書法的基礎上去變化,這個變化的根本就是用矛盾關系來實現。矛盾是中國哲學,有字的大小區別、有筆畫的長短、粗細變化,也有墨色的干枯濃淡變化,還有章法空間中的疏密之變化。當然,這些變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是要隨著書寫的進行而做到靈活、自然的變化,這是書法藝術的基本要求。 基于這些要求,當代書法大賽中甚至那些名家的作品,就時常追求變化。但對于像《曹全碑》風格的作品,想要實現上述變化的要求則是很有難度的,如果不變或少變,就是缺少變化或是照搬古人,如果變化大太,就沒有所學古人的風格。例如,我們對《曹全碑》中筆畫粗細的變化太過明顯,不論誰去看,這就不是《曹全碑》了,也不知道究竟是學哪位古人的了,這就是書法的變化之難。 對于這位書法家的觀點,如果一個人把字形寫得好看了,就不會成為書法家,也不會在書法大賽中獲獎了,大家是否贊同?書法究竟是要走上藝術道路?還是要一直繼承古人?對于這些爭論,大家是如何看待的?歡迎在評論區發表觀點,一起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