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新能源重卡前行的軌跡,新能源礦卡也將駛向康莊大道。 自2018年行業推出第一臺新能源礦卡以來,我國新能源礦卡已經走過了6個年頭,近兩年我國新能源礦卡銷量均超千臺。據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統計,2023年我國礦卡銷量較上一年小幅增長,整體銷量約3萬臺。其中,新能源礦卡銷量在1500臺以上。 隨著采礦業碳減排的深度推進,GGII預計到2025年,我國新能源礦卡銷量將突破2000臺。 ![]() 數據來源: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 增量可期,電動礦車規模預達41億元 據測算,一輛燃油重卡污染排放相當于300輛小轎車,而一臺105噸寬體礦卡的碳排放量是重卡的4倍,相當于1200臺小轎車。國家碳排放總量中14%是在交通領域,而這14%當中有85%產生在重卡和礦卡。 由此可見,礦卡新能源化已迫在眉睫,推動礦卡的綠色低碳轉型是實現礦業碳減排的必然路徑。 截至目前,共建設1100多家國家級綠色礦山,創建50家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更有研究機構保守預測,未來礦卡電動化的規模達到41億元,滲透率約16-21%。 此前,英國IDTechEx也發布了一份報告《2024-2044 年采礦業電動汽車:技術、參與者和預測》,對快速增長的電動采礦車行業,進行了深入而詳細的分析。報告中提出:世界各地采礦業巨頭紛紛表明他們愿意采用電動礦車,且該報告綜合考慮各方因素,預測到 2044 年電動礦車市場將增長至超過 230 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 32%。 ![]() 龐大的市場需求帶來無限機遇,企業也紛紛加快新能源礦卡賽道。 需求引領,企業競逐新能源礦卡賽道 目前新能源礦卡市場的競爭格局呈現出多企業競爭的態勢,一些頭部企業在市場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同時也有不少新進入者試圖分一杯羹。 工程制造商實力狂飆 憑借前瞻布局以及多年的電動化技術積淀,如中聯重科、徐工、三一、臨工重機、同力重工、柳工、宇通重工等傳統的工程機械制造商也在積極推進礦卡電動化發展,多已建立了以純電動產品為主,氫燃料動力、混合動力同步推進的完整產品系譜,可以覆蓋和滿足礦山開采多種細分應用場景,并得到了市場的驗證。 老牌龍頭久經認證 作為在礦卡領域深耕多年的龍頭,北方股份也在電動、混動、氫能源多點開花,領跑新能源礦用車市場。 ![]() 據悉,北方股份還將在2024年底,計劃推出一款自主駕駛的、136噸(150噸)級的無駕駛室卡車——AT150智能電池卡車。 “新勢力”接連涌入 處于風口的市場從來不乏入局者。前有一眾老牌企業重金布局加碼、后有新勢力輪番跨界入局,新能源礦卡市場儼然已成為市場中的香餑餑。 長安重工在今年正式切入電動礦卡領域,于3月批量下線了一款105噸純電動礦用車,并力爭到2030年實現新能源設備產能達2000臺以上。 ![]() 再如太原重工,加緊研發首款新能源寬體自卸車TZK90E,首批純電動樣車已投放山西當地礦山展開試用,通過前期深度測試,來驗證整車各系統可靠性。目前,太重官網只有車輛外觀效果圖,暫無實車圖片,具體上市時間尚未公布。 “智駕四小龍”賦能智慧礦山建設 走在前列的中科慧拓、希迪智駕、踏歌智行、易控智駕近年陸續中標多家礦區無人駕駛純電礦卡訂單,并分別和礦業優勢企業深度綁定合作,在新疆、內蒙等地搶占地盤,逐漸形成了“礦區無人駕駛四小龍”的格局。 ![]() 易控智駕無人駕駛車隊在礦區已實現7×24小時常態化運營 這些企業中,部分公司堅持以設備供應商的身份,賣“整車 系統”進入行業,例如希迪智駕;也有公司開始探索“方案 運營”的商業新模式,如易控智駕。 在純電礦卡市場中,企業的競爭優勢可能體現在技術研發能力、產品性能、成本控制、與礦業企業的合作關系等多個方面。未來,隨著電動礦卡產業鏈的逐漸成熟和市場需求的進一步增長,市場競爭預計將更加激烈,企業需要不斷提升自身實力以在市場中立足。 那這么多電動礦卡,你更看好哪一款?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討論...... 數據參考資料:GGII;《2024-2044 年采礦業電動汽車:技術、參與者和預測》 ![]() 內容推薦 ![]() |
|
來自: 掃地僧一一 > 《130、電動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