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戰爭時期,各地都受到了嚴重破壞。 其中,皖南地區所受到的破壞最為嚴重。 據統計,太平天國戰爭時期,皖南地區的人口損失了930萬,約占戰前人口的81%。 我們知道:太平天國時期,雙方的決定性作戰,發生在長江流域的武昌、九江、安慶、南京等地,皖南并不是主戰場。 既然如此,為何皖南地區反而受到了最嚴重的破壞呢? 損失了八成人口的皖南![]() 皖南地區,指的是安徽省長江以南地區,包括清政府安徽省的寧國府、徽州府、池州府、太平府及廣德府。 太平天國時期,南方各地的損失都非常大。 不過,相比之下,浙江、安徽二省所受到的損失是最大的。 其中,又以皖南地區的損失最為觸目驚心。
當時,人肉的價格,高不過百余文,比豬羊肉還便宜!這是真正的“寧為太平狗,不為亂世人”! 就整個太平天國戰爭而言,皖南,一直不是主要戰場。 既然如此,皖南為何成為受傷最嚴重的地區呢? 皆不經營的必爭之地![]() 皖南地區,是江西、浙江、江蘇等省的交通要沖,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尤其是在太平天國戰爭中。 太平天國與大清,并非過去的劃江而治。太平軍與其主要對手湘軍是東西拉鋸,而天京東面的華東富庶地區也是太平天國必欲奪取之地。 因此,皖南的重要性都特別明顯了。 過了皖南丘陵地區后向東,天京周邊,乃至整個華東地區,皆無險可守。 過了皖南丘陵而東南,可以直攻杭州,進入浙江腹地。 自皖南而北,取樅陽,則天京門戶安慶航道斷絕。 自皖南而西,則可深入江西腹地。 因此,皖南,對雙方來說,都是必爭之地! ![]() 可是,皖南,卻都不是雙方愿意下大力氣經營的地區。 對太平天國來說,其重點除確保天京外,就是要確保皖北糧倉,其次,則是奪取富庶的蘇杭。 因此,太平天國所大力經營者,主要是皖北糧倉和蘇浙富庶之地。 對大清朝廷來說,則以兩湖、江西為軍事基地,以蘇南、浙江為財賦基地,對皖南也不大經營。 尤其是,在太平軍控制安慶等地后,大清在安徽的中心遷到了廬州,與皖南隔絕。因此,皖南又由浙江代管。 因此,皖南,在當時就成了一個雙方都不太經營的必爭之地! 建設少、戰事多;安撫少,殺戮多···就成了當時皖南的重要特點! 雙方在皖南的戰略:導致反復殺戮1、大清在皖南的戰略:反復爭奪。
由于大清無力在皖南地區部署過多兵力,因此,大清在皖南地區的戰略,就是一個字:耗! 大清無力阻止太平軍進入皖南,因此,只能阻敵于外,只能戰于其中。 ![]() 大清也無力確保一定能守住城,因此,只能將目標設為失守后還能奪回來。 大清也無力確保戰而能勝,因此,只能立足于能長期周旋下去! 因此,皖南各城,反復爭奪,戰亂不休,也就不在話下了! 2、太平軍在皖南的戰略:搞! 太平軍在皖北、江西各地,多有經營、安撫。 但是,在皖南,太平軍主要工作只有一個字:搞! 早在西征之初,太平軍就要求貴池貢獻黃金六百兩,否則剿洗! 后來,太平軍每過皖南,則搜富民黃白金,搞錢。 而一些太平軍將領在皖南所謂“安民”,也不是要發展生產、恢復秩序,而是以搞錢為目的。 ![]() 比如,古隆賢在太平縣安民,除按照門牌收錢外,每有軍官升遷,都需要每人交一元賀銀··· 后來,古隆賢離開太平縣去天京,攜帶了大量金銀、婦女··· 可以說,太平軍在皖南搞錢,初期還有一些是為了支援戰場所需,后期則主要是給將領自己發財了··· 這些政策,一則使當地百姓負擔加重,二則···導致皖南地區百姓反抗太平軍,多出了許多本不必要的作戰和慘劇! 當然,由于太平天國是最后的失敗者,所以,史書所留下的,多是太平軍在皖南”搞“。 大清官員在皖南有沒有”搞“?湘軍在皖南有沒有”搞“?史未明載,但未必說明就沒有,甚至未必說明”搞得不厲害“。 總之,不管是誰來”搞“,苦的都是老百姓! 當時皖南的社會特點,加劇了皖南戰事的血腥雙方皆不以皖南為經營重點,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皖南地區,人多、山多、田少。 因此,當時的皖南,貧富懸殊,財富高度集中。 而且,在這種多山地形中,當時皖南人民多以宗族為單位聚居于村落。 ![]() 早在明代起,當地的村落聯防就十分普及。保甲制在當地就有施行。 而這些,都使一個個村落成了一個個軍事單位。 而對大清來說,這種以宗族為依托、村落聯防的,”村自為團“的保甲制度,又十分有利于大清,因此,也大力支持、推廣。 由此,當時皖南的環境更為血腥了。 一來,太平軍在皖南的作戰,十分復雜,有時是以一個村落的嚴重破壞為結果··· ![]() 比如,在太平縣蕪湖縣,就出現“自賊匪串拒,官兵攻剿,全遭焚拆···”的慘狀。 二來,團練并不是單純地“守村”,他們也常常外出作戰,在“法外之地”,也常有擄掠殺戮··· 這些,都加劇了皖南所受到的破壞! 亂兵而到了太平天國后期,這一局面進一步惡化了! 太平天國后期,由于太平天國控制區逐漸被壓縮。 相比之下,皖南,仍然算是大清的“薄弱環節”。 ![]() 因此,大批太平軍進入皖南。 其中,既有從江西等地退來的,也有原隨石達開出走后歸來的童容海等部。 這些將領,皆不善于經營。 而且,到此時,太平軍與湘軍,都軍紀敗壞了! 初期時,無論太平軍還是湘軍,都有相對嚴格的軍紀,擄掠不太多。 但到此時,雙方都變了。 太平軍早已不復楊秀清時期的嚴法,在天王“濫封王”之后,諸將更是不受制約,任意作為。 湘軍則自安慶之戰后,也視作戰為發財手段! 因此,皖南,也就成了亂兵集結之地! 而且···皖南平定又是相對較晚的。 蘇浙由李鴻章、左宗棠奪取;天京由曾國荃奪取··· 而皖南,則直到天京淪陷后,仍然爭戰了很長時間! 饑荒、瘟疫戰事多、建設少,生產、生活秩序長期被破壞,自然就容易出現饑荒、瘟疫! ![]() 皖南地區的太平軍,因為缺食,就將牌尾、病號殺食,然后開往江西就食! 饑荒! 而瘟疫,也奪去了很多人的性命。 比如,太平縣逃亡外省的百姓,十回五六,到家后不數日即死··· 末日景象! 后記由于皖南地區人口的大量損失,因此,在戰后,清政府開始大量從兩湖、河南等地遷徙百姓到皖南。 但是,盡管大量人口遷入皖南,但是,很長時間內,人口都沒有恢復到太平天國戰前水平。 ![]() 同時,另一較大變化是:吳語區面積大幅縮小,如今,僅僅在涇縣等少數地區。 總是,皖南地區,由此發生了巨大變化。 太平天國戰爭時期,皖南是受到破壞最嚴重的區域。 這主要是三個原因。 1、雙方都只愿在皖南索取,不愿在此經營。 搞錢、搞物資、搞兵源。 雙方都只在這里索取,而不愿在此經營;只做破壞,不做經營。 2、反復爭奪。 自太平天國建都天京,雙方就在皖南地區進行爭奪。 但是,由于雙方皆沒有在此投入決定性力量,因此,旋得旋失成為常態。 官軍來了殺一遍,長毛來了殺一遍,反反復復,百姓遭殃。 3、連帶災害。 雙方在此的統治皆薄弱。 因此,戰爭帶來的創傷,長時間無法得到安撫。 饑荒得不到賑濟、流行病得不到治療,民不聊生! 反倒是:由于這里是彼此的薄弱環節,因此,失利者反而往往喜歡到這里來“避實擊虛”(欺軟怕硬,欺負百姓)、修復元氣(擄掠)! 一句話:皖南是雙方必爭之地,但是···無論是太平天國還是大清,都不是真正對人民負責任的統治者! 這是兩個都不合格的,都注定要被歷史所淘汰的統治勢力! 當時的統治者如此,也就罷了。 更為遺憾的是:如今,說起太平天國。人們總是說起石達開、曾國藩們的成敗得失,甚至對天京城內的粉黛佳麗感興趣。 人們要么歌頌太平天國的反抗精神,要么崇尚曾國藩胡林翼的中興之功。 至于那累累白骨···似乎不在“主要篇章”中,往往只是被一筆帶過而已! 可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