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大名鼎鼎的虢國、虞國,其實都是大國夾縫里的兩個小豆丁。 中條山東段有條山谷,山谷中間的一個小盆地,即現在張店鎮這里,就是古老的虞國,是平陸縣向北通往夏縣的唯一通道。在古代,則是春秋五霸之一的強大晉國從中條山北側南下問鼎中原的唯一通道。虞國是仲雍的封地,這封地確實算不上大,甚至可以說有點小,但作為周文王的伯父的曾孫,不僅是旁系而且已經傳了四五代,同樣身份的王族成員數都數不過來,還能有塊封地已經很不錯了,哪怕是在山里也知足了。 虞國再向南的平陸縣城一帶,以及對面的三門峽城區,則屬于另外一個難兄難弟——虢國。虢國相比虞國位置要好一點兒,地跨黃河兩岸,不僅有更多的平地,面積也要大一點兒,因為它的主人跟周武王關系要近一些,是周武王兩個叔叔的后代。 其實虢國一開始不在這時,而是分為兩部分。武王滅商后,分封兩個叔叔,大的叔叔封在河南滎陽(鄭州西側),叫東虢國。小的叔叔封在陜西眉縣一帶(寶雞東側),叫西虢國。一東一西兩個虢國把首都鎬京(西安)夾在中間,等于是讓最親信的兩個叔叔保衛首都心臟地帶,果然還是自己人最值得信任。后來胡人占了關中,平王東遷,西虢國也跟著東移,落腳在現在三門峽這里,改叫南虢國,還是離京城洛陽很近,當然面積小了很多,因為周王室自己的地盤也不多了,虎落平陽被犬欺,諸侯也不聽他的了,只在需要的時候用下他的旗子號令天下。東虢國也很慘,鄭州這邊有個鄭國,不把沒落的周平王放在眼里,直接起兵把東虢國吞了,一點也沒顧及人家與王室的親密關系。平王沒辦法,又在王室自己的地盤里劃了一小塊,也就是現在山西平陸縣這里,讓東虢國在此落腳,稱為北虢國,與對岸的南虢國挨到一起了。兩個虢國本是一家,北虢國又比較弱小,就依附于南虢國,外人把他們統一看作“虢國”。兩小合一,仍然很小,大國夾縫里求生存。 強大的晉國一看周王室日漸式微,自己要當話事人就不能拘在汾河河谷里,得走向中原。一分析,晉國地理位置優勢很明顯,從中條山這山谷里出去又便捷、又安全,過了中條山,渡過黃河,就可以在洛陽的皇宮的喝茶了,想想都讓人激動。但是,康莊大道上還擋著兩個小障礙,一個是山谷中間的虞國,一個是出了山谷黃河邊上的虢國。 要不說山西人做生意厲害,算盤確實打得好。一盤算,如果用武力從虞國這里硬攻,應該也行,但虞國占著天險,這么做費效比不高,還容易陰溝里翻船,不劃算。他們想了個辦法,帶著寶玉和寶馬去見虞國國君,想借個路,我的軍隊從你這過一下去虢國,保證不打你,這寶馬啥的不成敬意請您笑納。虞國大臣就說那不行,我們倆小國抱團取暖、唇亡齒寒。但虞國國君對寶馬很中意,讓人過一下又不會少二兩肉,答應了晉國。 接下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晉國軍隊從山谷中南下,滅了虢國,讓周王室是又氣又怕。但晉國不滿足,回程時,摟草打兔子,又順手把虞國也滅了。 這個事,產生了兩個成語:假途滅虢、唇亡齒寒。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