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故事越來越多,朋友越來越少。 曾經促膝長談,無話不說的朋友,終究都消失在了茫茫人海,這難免令人傷感。 但我最近聽到村上春樹的一句話,忽然有點釋懷: 如果你一個朋友都沒有,那么恭喜你,證明你已經成熟。 到了一定年紀,總該慢慢習慣身邊人的來來往往,也終究會看淡那些漸行漸遠。 不需要特別去維系什么關系,也不需要刻意迎合什么人,就是中年人最大的通透。 01
人和人之間,到底是怎么走散的? 原因其實很多。 時間空間的阻隔、生活圈子的變化,都會導致一段關系走向結束。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曾有個非常好的朋友叫杰森。 丹尼爾小時候父母經常出差,他索性就住在杰森家。 兩人一起上學、玩耍、睡覺,儼然一對親兄弟。 高二那年,杰森因父母工作變動,搬去了數千里外的美國西海岸,兩人從此天各一方。 二十多年后,丹尼爾去西海岸沿途講學,在航班上偶遇了杰森。 他欣喜若狂,大步流星地沖上前去擁抱對方。 誰知對方竟后退了一步,然后才擠著臉尷尬一笑。 丹尼爾絲毫沒察覺異樣,依舊熱情地與對方攀談。 可對方始終只是淡淡地附和,聊了不到十分鐘,就借口離開了。 丹尼爾不死心,特意延遲行程,連續兩天上門拜訪杰森。 第三天時,杰森終于忍無可忍,憤怒地質問:我跟你很熟嗎? 后來談及此事,丹尼爾傷心不已,直言“那是錐心的痛”。 年輕時,我們也像丹尼爾,滿腔熱情,幻想一段情誼能持續到永久。 中年以后才慢慢發現,任何關系,都是階段性的。 就像張愛玲,曾無比真心地夸贊好友炎櫻生動有趣,后來卻用嫌棄的口吻說道: “我不喜歡一個人和我老是聊幾十年前的事,好像我是個死人一樣。” 那些過去和我們有過交集的人,共同的話題也停留在了過去。 當彼此的心境、處境發生改變,就不再適合同行。 緣分已盡時,與其苦苦糾纏,不如靜靜退場,讓過去的故事圓滿落幕。 ![]() 02
博主@程千尋,是一家時尚雜志的編輯。 有一次,她費了很大的勁,才采訪到一位仰慕已久的知名設計師。 采訪結束后,她熬夜加班加點趕稿,并把這個好消息分享給了一位朋友。 結果對方回復說:就為了點加班費,不至于熬夜工作到這么晚吧。 朋友的不理解,徹底打消了她繼續分享的欲望。 這個世界上,性格也許可以磨合,觀點卻無法將就。 一旦出現觀念上的差異,再深厚的友情,轉眼就煙消云散。 畫家王元鼎曾經和木心相交甚篤。 但后來,二人卻因為對繪畫觀點的不同而分道揚鑣。 木心師從林風眠,并認為只有林風眠才稱得上大師型的藝術家。 跟恩師一樣,木心畫水墨愛用粉。 有一次,木心請大家欣賞自己的水墨畫,王元鼎當著大家的面批評木心的畫不透明,有粉,乃水墨畫之大忌。 木心反駁,說自唐朝開始,很多畫都是用粉的。 兩人爭執不休,最終不歡而散。 又一天,王元鼎在餐飲店吃點心,木心恰巧進來,看到他居然形同陌路。 后來有人評價他們的交往: 曾經酒逢知己千杯少,后來話不投機半句多。 真正的距離從來都不是物理距離,而是人與人之間觀念的差異。 道不同不相為謀,那就各走各路,各自安好。 允許別人的不同,也接受因分歧導致的離散,是中年人真正的成熟。 ![]() 03
羅翔在《十三邀》里和許知遠有場經典對話。 許知遠問:你最要好的朋友在干嘛? 羅翔答:小時候最要好的朋友,現在都不聯系了,他們覺得我混得好嘛。 許知遠恍然。 接下來,他也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 “我們那個年代恰好是轉折很大的時候,我們當時一塊玩的,公認最聰明的一些人,在生活中卻是過得非常不舒服的……” 人與人的關系,是很復雜的。 兩人原本類似的命運一旦反差巨大,不論原來多么深厚的關系也會逐漸瓦解。 我爸曾有個很好的朋友姜叔。 兩人是高中同學,差不多同一個時間結婚、生小孩,一度關系很是密切。 當年下崗潮來臨時,在國企工作的姜叔失了業。 沒有絲毫背景的他,只能零散做點活補貼家用。 我爸卻瞄準風口,跟著一批人南下,倒騰點小生意,沒過幾年賺得盆滿缽滿。 我爸顧念舊情,經常去看望姜叔,給孩子買上一大堆禮物,再給姜叔的老母親包上一個大紅包。 剛開始姜叔還很是感激,可后來卻總以各種理由,對我爸避而不見。 久而久之,兩人就逐漸斷了往來。 小時候,我看不懂這其間的玄妙。 長大后讀到那句“風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瀾之間,友交于微末之時”,才頗有頓悟之感。 有些共青春的人,注定無法同成長。 當時間的激流把每個人帶到不同的渡口,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心照不宣的沉默,留給對方不打擾的溫柔。 ![]() 04
劉峻曾在《廣絕交論》中講:謀而后動,豪芒寡忒,是曰量交。 一個人在和你交朋友之前,仔細考量過權勢、利益,這就是量交。 有些人,你把他當知心朋友,他卻把你當一時的墊腳石。 當你不再有利用價值的時候,也就是你們說再見的時候。 作家蘇心分享過一個故事。 她有位朋友S,以前在公職部門工作,因為工作關系,與某位企業老板一見如故。 每到周末,兩人不是約茶就是約飯,東拉西扯地閑聊中,兩人的感情升溫很快。 那位老板說自己是獨生子,非要認S當親哥。 逢年過節,都會往S家送各種禮物,就連S的母親過生日,他自己都忘了,老板卻提前訂了蛋糕和鮮花給老太太送去。 剛開始,S很不適應這份熱情,時間久了,也覺得人家是真心和他結交,于是也投桃報李,盡自己所能幫他。 事情的轉折,發生在S去了新單位后。 新單位很忙,S經常加班加點,只偶爾想起,那位朋友好像沒怎么跟他聯系了。 正好某天他表弟需要找工作,他想到了這位老總的朋友,于是打電話過去詢問。 打了幾遍,無人接聽。 等他再發微信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被拉黑了。 S很郁悶:他怎么翻臉比翻書還快呢? 蘇心笑道:他之前把你當兄弟,是因為你有用,現在你對他來說沒用了,還有求于他,他自然就不想理你了。 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 那些一開始就奔著利益來交友的人,一旦沖突開始,也意味著這段關系的結束。 中年以后,大多看透了人性,明白了人心。 對于那些虛偽的人,不用苦苦追問,只需不動聲色地遠離。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本質上是篩選的過程。 中年以后才明白,我們與別人的漸行漸遠,不是曾經感情不深,而是如今彼此不再適合同行。 破裂的感情,就隨它去;走失的朋友,就讓他走。 走過聚散無常的匆匆歲月,我們終會在合適的時間,再次遇上合適同行的人。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 |
|
來自: 雅博學苑 > 《品菜根譚,悟人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