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廣東)下圖為珠穆朗瑪峰南坡某冰川區暖季上、下氣流運動狀況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若暖季上、下行氣流常在圖中P地附近交匯,則該地( ) A.大氣下沉氣流增強 B.冰面的流水作用減弱 C.局地降水概率增加 D.下行風焚風效應減弱 2.近30年來,該地區暖季午間下行氣流勢力呈現增強趨勢,由此可引起P地附近( ) A.年均氣溫趨于降低 B.冰川消融加快 C.年降水量趨于增加 D.湖泊效應增強 (2024·廣東)有效輻射為下墊面向上長波輻射與大氣逆輻射的差值。如圖表示2003—2012年云南省西雙版納熱帶季雨林林冠層向上長波輻射(L↑)及其上大氣逆輻射(L↓)的月平均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與7—9月相比,2—4月西雙版納熱帶季雨林林冠層之上的大氣逆輻射值較低,主要是因為2—4月期間( ) A.降水較多 B.云霧較少 C.地表植被覆蓋度較低 D.正午太陽高度角較大 4.根據有效輻射變化可知,一年中該地熱帶季雨林的林冠層( ) A.表面的溫度保持恒定 B.熱量主要來自大氣層 C.各月都是其上表層大氣的冷源 D.夏季對大氣加熱效果小于冬季 (2024·湖南)2019年9月17—18日西藏林芝地區出現了兩次強降雨。研究表明,深入谷地的季風為該地降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山谷風影響了降雨的時空變化,使降雨呈現明顯的時段特征。如圖示意兩次強降雨時距地面10米處的風向與風速。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5.第一次和第二次強降雨可能出現的時段分別為( ) A.17日00:00—01:00 18日12:00—13:00 B.17日07:00—08:00 18日12:00—13:00 C.17日22:00—23:00 18日01:00—02:00 D.17日13:00—14:00 18日00:00—01:00 6.兩次強降雨時谷地風速差異顯著,主要原因是( ) A.地形阻擋 B.東南風影響 C.氣溫變化 D.摩擦力作用 (2024·湖南)如圖為我國某地面觀測站(47°06'N,87°58'E),海拔561m)某月1日前后連續4天太陽輻射、地面反射太陽輻射、地面長波輻射和大氣逆輻射的通量逐小時觀測結果。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7.圖中甲、乙、丙三條曲線依次表示( ) A.地面長波輻射、地面反射太陽輻射、大氣逆輻射 B.地面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地面反射太陽輻射 C.大氣逆輻射、地面反射太陽輻射、地面長波輻射 D.大氣逆輻射、地面長波輻射、地面反射太陽輻射 8.觀測期間該地( ) ①第1天晴朗無云 ②第2天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量最大 ③第3天比第4天大氣透明度低 ④可能經歷了降水過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該時段可能為( ) A.4月1日前后 B.6月1日前后 C.10月1日前后 D.11月1日前后 (2024·湖北)科研小組利用多套測風系統,觀測記錄了敦煌綠洲邊緣某年沙漠風和綠洲風的風速、風向與頻次,并對表層沙粒采樣分析。結果發現,當地冬季白天以沙漠風為主,晚上沙漠風和綠洲風頻次相當;自沙漠向綠洲方向風速呈減小趨勢,綠洲風風速衰減幅度比沙漠風小。如圖示意采樣點及其沙粒分選系數。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0.關于當地冬季晝夜主要風向成因的說法,合理的是( ) A.冬季白天,綠洲“冷島效應”顯著 B.冬季白天,綠洲“熱島效應”顯著 C.冬季夜晚,綠洲“冷島效應”顯著 D.冬季夜晚,綠洲“熱島效應”顯著 (2024·浙江1月)2023年某日,一場源自地中海的風暴席卷黑海北岸,給甲地帶來強降水。下圖為該日某時刻的天氣形勢圖。完成下面小題。 11.該日甲地出現強降水,主要因為甲地( ) A.大氣受熱上升強 B.位于高壓脊附近 C.位于氣旋中心 D.位于鋒線前方 12.未來兩日,甲地風向變化最大可能是( ) A.東北→西南 B.東北→西北 C.西南→東南 D.東南→西北 (2024·浙江6月)亞洲的天氣、氣候與氣壓場的分布及變化直接相關。下圖為沿100°E海平面氣壓(單位:hPa)年變化圖。完成下面小題。 13. 甲、乙氣壓系統分別為( ) A. 赤道低壓、極地高壓 B. 印度低壓、副熱帶高壓 C. 亞洲低壓、西伯利亞高壓 D. 副極地低壓、亞洲高壓 14. 圖中氣壓年變化最大的地方( ) A. 春季氣壓變化,能減少沙塵災害天氣 B. 夏季氣壓控制,易出現東南季風降水 C. 秋季氣壓變化,可降低氣旋出現頻率 D. 冬季氣壓控制,常形成低空逆溫現象 15.(2024·山東)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國沿海某區域某時段經歷了一次大范圍的濃霧天氣,給當地交通帶來了較大影響。氣象部門指出,此次濃霧為平流霧,是由暖濕空氣流經冷的下墊面而形成的。如圖示意該區域0時(霧過程初期)近地面主要氣象要素的分布。 (1)分析此次濃霧天氣形成的主要原因。 (2)夜間,該區域被厚厚的云層覆蓋,低層的霧逐漸發展增強,形成了“上云下霧、云霧共存”的特征。說明在夜間,云對霧發展快慢的影響。 16.(2024·吉林)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2~3月北半球中高緯大氣環流異常,導致沙源地氣候異常暖干。持續偏暖偏干對沙源地地表物質產生重要影響。沙塵強度、傳輸路徑等又與天氣系統密切相關。圖1為2023年2~3月北半球部分區域海平面氣壓距平(相對于多年氣壓平均值的差值)圖。圖2示意2023年春季兩次沙塵天氣中部分城市日最高PM10質量濃度的變化(圖2-a)和高、低壓中心位置(均為當日17時)的變化(圖2-b)。 圖1 圖2 (1)根據海平面氣壓距平分布的主要特征,分析沙源地氣候異常暖干的原因。 (2)說明持續偏暖偏干對沙源地地表物質的影響。 (3)據圖2-a,指出與3月相比,4月沙塵傳輸強度和路徑的特點,結合圖2-b分析差異產生的原因。 參考答案或解析可見: |
|
來自: 新用戶7828mnJr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