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1、說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詳解之緣起 第一講 2、《說文解字》540部首探源解讀1-1

     A竹香書屋 2024-09-08 發(fā)布于廣東

    說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詳解之緣起 第一講

    說文解字乃東漢許慎所撰,緣起其時諸生競以隸書臆解文字,許慎哀其無知黜其妄辭是以發(fā)奮而作說文解字,以五百四十部首統(tǒng)領天下文字,字歸部首,部首以天地萬物之演化而序其次第,是以義貫之據(jù)形相聯(lián)天下文字自此莫不盡顯其形義之奧妙。五百四十部首緣起陰陽天地之數(shù),陰數(shù)之極為六陽數(shù)之極為九,天地之數(shù)十為最,合而乘之,是為五百四十。五百四十之數(shù)即天地陰陽變化之數(shù),化而廣之是為萬,是故說文解字詳解文字之數(shù)為九千三百五十三,以合萬物之數(shù)也。
    文字者,本為聖人觀天察地體悟萬物之變化而作,是以文字之道即天地之道即三才之道是也。然天地無常,文字亦應時而作。古往今來,文字可分為兩大類,自字聖倉頡所作之文至李斯所作之小篆統(tǒng)稱古文字,自程邈所作之隸書至行楷草之類皆為今文字。古今文字之別是為學字用字之根本。古文字乃根據(jù)天地人三才之變化而仿其形而作,有不得其形者,則以別物之形以會其意,是以古文字皆可據(jù)形而會其意明其理,俗稱望文生義是也。今文字則不然,今文字乃應秦始皇之繁忙公務而作,因公務浩大不得已而為之是為方便書寫所作,其形據(jù)小篆而作增刪化象形而成筆畫,以書寫便捷稱雄于世,書寫之極端即為行草。因其側(cè)重筆畫書寫而失其象形,是以今文字最忌望文生義。古今文字兩大類別,把文字推向人人皆可用之,不可不謂世功浩大。

     然則古今文字其用有別,自漢以來,文者多以今文字作古文字,望文生義。今文字其形非其形可稱作假形也,假作真時假亦真,今文字因其書寫方便,後世竟以其形謬作解釋,哀哉。古今文字之用,古文字重在望文生義,因其形理其義,今文字重在書寫形勢,因其勢得其意。若想求其本義,務必自今文字返回古文字不可。古文字隨著時代變遷而代有不同,小篆之體所言之道乃秦時三才變化之道是也。
    文字之本在音形義,文字緣起三才,是故文字之音即三才之音,文字之形即三才之形,文字之義即三才之義。三才之義即為道。是以文字為彰顯三才之道是也。是故求文字之音須從三才而來,三才即天地人。天為陽地為陰人為天地之精華亦陰陽之和合,是以欲求三才之音可從人而得,人之音發(fā)於口生於心,心為道。以心使之,則天地萬物之音盡可自口而出,是以以口化三才,口之上為天,口之下為地(不能離地而行皆為地),口中之舌為人(及可離地而行之物)。以此貫之,則天地萬物之音皆可摹仿而得,如天,其音若氣之渾然而上所發(fā)之音為天。由此可得天下文字之音。
    文字之形所由來亦從三才而來,最早之字為文,文者三才之象也,因文重而作字,字者古文字上為宀是為房子,下為子,房下有子是為待養(yǎng)也,養(yǎng)則生也,即為生生不息之意。是以字從文來,文從三才而來,欲識字先識文,欲識文先識三才,三才可觀可形可學,則文字可學也。


    說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詳解 第二講

    圖片

    文字緣起三才,以形音意合于三才是傳三才之道也。是故自一起至亥而終。一者天地未生之初也,亥者天地之終也,終而復始是為亥。天地廣大,變化不過陰陽之數(shù),陰之極為六,陽之極為九,陰陽相合之極為十。天地變化即陰陽相推之變化為六九十之極,是為五百四十。天地變化之數(shù)出則文字部首出,部首者,文字系形相連之屬也。以部首之形系天下之文字,則天下文字可據(jù)形依性作上下次第也。是故欲理天下文字,可先從部首起,部首理則其下屬之文字盡可順其形性有所得也。文字得則經(jīng)書可讀而明矣。今依部首次第自一起至于亥一一作其詳情以觀其形變化及性之所在。

    一者有左右無上下也,無上下則無天地,是故一先天地而生。天地乃從陰陽二氣運化而來,先天地者,先陰陽二氣也,陰陽二氣自太極來,太極者混沌未分之象也。是故一為太極,其形象太極運化之曲線也,如天上之銀河,本為太極之狀,在地觀之則為一之形,是故作一以為太極?;煦绯醴?,陰陽始分,自內(nèi)而外,故取名為一於釋切,內(nèi)氣足而振于外也。是故一者維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也。

    一既為天地之根,萬物之源,則一之所屬文字皆可為根源也。是以一下屬元天丕吏皆得一之形性也,皆為萬物之始也基也。造化有先后,一始而元,元而成天,天而丕也,丕則存乎吏,吏亦大也亦治人之始也。有始則陰陽運化起,運化起則上下相成也,是故下一部首為丄。

    丄者上為丨下為一,丨者上下相通也,一為造化之始,一丨相合是為造化之元氣自一而往上升發(fā)也。是故丄者象陽氣生發(fā)也,因其升發(fā)如冉冉之狀,故取其名為丄時掌切,陽氣自一而上也。是故丄者高也,如陽氣之上行越上越高也。

    丄既為陽氣升發(fā)之形,身處高位,則丄之所屬文字可為高位也。是以丄下屬帝旁丅皆得丄之形性,皆為闡述丄之性也。帝本為草木花蒂居于木之上故從丄,因花蒂可開花結(jié)果續(xù)草木之根,故帝貴而高也。旁者自上而下覆蓋于相并之舟(方為舟之并也)是為廣大也,因其在方舟之上故亦高也。丅與丄反也,有丅方有丄,無丅則丄不存矣,是故丅亦屬丄。丄而丅者,可垂示天下也,是故下一部首為示。

    示者上從二(丄重文也)下從三丨,丨者上下相通也,自上而垂下三丨如同上可通于下者有三也,天地萬物之中可自上而通于下有三者唯有三光也,三光者日月星也。三光自天上而垂照大地,三光出則為天垂象見吉兇也。所謂吉兇者,利則吉不利則兇。是故示者象天上垂照三光也,因其形取其名為示神至切,如光華自上而下普照大地也。是故示者天垂象見吉兇所以示人也從二二古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

    示既為天上垂下之三光,則光華普照大地萬物得以生長,如神一般。則示之性為上以示下溝通上下也。是以示下屬祜禮禧禛祿共六十字,示與一丄有別,一丄所屬文字寡,示則多矣,何以故。只因天地之間與一丄形性相連者稀寡矣,示以通上下,通上下者多矣,是故部首所屬文字多寡與文字背后之天地相連者多寡而存焉。天地形性相近者多則多,寡則寡矣。示起于天垂象得天之祜而行之以禮止于禁禫是為示之形性之始終也。禫者除服祭也為祭祀之終,覃者味長也,示覃相合是為祭祀天地可久也。是為慎終追遠,是為順天應人,是為合三才之道也。是故下一部首為三。

    三者上從二(數(shù)二非丄)下從一來,二者陰數(shù)之始也,一者陽數(shù)之始也。二在一上,則上為陰下為陽,陰陽上下相交則如天地相交,天地交則萬物出,萬物出承天地之正氣而生者是為人,是故人可頂天立地并行于天地之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得天地之奧,行天地之正氣,故人與天地并行是為三才。才者,草木初生之生機也,三才者,陰陽之生機也。故三象陰陽相交三才出也,因三才乃陰陽相交而來,就其形取其名為三穌甘切,上下相交而分而合也。形音得則三之義出矣,三者天地人之道也。

    三既為三才之道,天地雖廣大,然三才之道一也,是故三以下不屬文字,獨此而已。三才之道既出則天地萬物之間誰主沉浮,且待下回分解。

    說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詳解 第三講

    圖片

    文字緣起三才,以形音意合于三才是傳三才之道也。是故自一起至亥而終。一者天地未生之初也,亥者天地之終也,終而復始是為亥。天地廣大,變化不過陰陽之數(shù),陰之極為六,陽之極為九,陰陽相合之極為十。天地變化即陰陽相推之變化為六九十之極,是為五百四十。天地變化之數(shù)出則文字部首出,部首者,文字系形相連之屬也。以部首之形系天下之文字,則天下文字可據(jù)形依性作上下次第也。是故欲理天下文字,可先從部首起,部首理則其下屬之文字盡可順其形性有所得也。文字得則經(jīng)書可讀而明矣。今依部首次第自一起至于亥一一作其詳情以觀其形變化及性之所在。

    上一回闡述了三才之道乃一也,三才定萬物和,可一而和萬物者是為天下所歸往者,天下所歸往者王也。是故下一部首為王。

    圖片

    王者外從三內(nèi)從丨來,三為三才之道也,丨乃上下相通也,三丨內(nèi)外相合是為以丨貫三是為貫通三才之道也。天下可貫通三才者是為天下所歸往者王也。因其以丨貫通三才之形,故取名為王雨方切,與陽同音。王如陽,大王如太陽也,普照大地,澤被蒼生,天下人心之所在也。是故說文曰王者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參通之者王也??鬃釉灰回炄秊橥?/span>。

    王既為天下人心所歸往者,則王之形性為通達天地上下也,凡入王下屬之文字必可溝通天地用之于人也。是以王下屬閏皇二字,更無其他,為可溝通三才用之于人者僅此而已。閏字上為門下為王,上為門則明也,王者面南而圣,以治天下也。取王之面南而治天下以平陰陽歷法之余氣,是為閏月是為調(diào)和歲時也?;收撸蠟樽韵聻橥酢W哉弑且埠粑梢?,呼吸之由乃氣之所行也,氣之行外采于天地內(nèi)沉入于肺腑以致于丹田之中是為養(yǎng)生之道是為真人之行也。是故自自而下為王者,乃修身養(yǎng)生以通三才之道者是為皇。古有三皇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自王而皇,可謂得天地之靈秀也,天地萬物可與之媲美者必也得天獨厚,存三才之精于其中,光華內(nèi)外。萬物之中可得此氣者玉也,是故下一部首為玉。

    圖片


    玉者外從二內(nèi)從十來,二者居于十之上下是為天地,十者乃丨貫于一是為天地四方東南西北也。二十內(nèi)外相合是為得天地四方之精華而出者,是為玉。玉出于昆山之石,可得而遇是人愛其華喜其潤而配置于身也,貼膚而親,如人之肉,是故取名為玉魚欲切,與肉同音。是故說文曰玉者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潔之方也。所謂玉之美有五德,德者,行之直而下于心是為行之正心也。玉之潤澤以溫是為貼膚而配于身予人以親潤之感,是為仁德。?理自外,?者角之骨也。玉之?理自外是言玉美自內(nèi)而外也,觀其外則知其內(nèi),是為知中,是為玉之形色之美,是為玉之義。義者,己之威儀也,玉之威儀今在其華,是故玉有義德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是謂玉作成器,用之于樂,音聲悠揚,傳之久遠,如同智者之言也。智者,言之雖遠人亦識其意也。是故玉有智德。不橈而折,玉本金石之身,不與同草木可曲折而使,其身寧折不屈如丈夫之勇,是故玉有勇德。銳廉而不技,是為玉光華內(nèi)外天然而美,即便無加雕琢亦不失其華,是為潔。是故玉有潔德。

    玉有此五德,則人愛之甚也,愛之深則用之廣矣,是以玉之形性為美矣。用之于部首則其屬下之文字廣矣,自璙瓘璥至于靈合計一百二十六字以彰顯玉之美也。玉部止于靈,靈者靈巫以玉事神也。上從雨中從品下從玉,雨乃天氣下降化云作水也,品為三口眾也,下以玉事上。雨品玉上下相合是為眾口悠悠以玉事天求雨以澤蒼生也,天德其應而雨是為靈。玉之用廣矣,內(nèi)藏肌膚以潤人身之色,外行印信以示人主之威。如此美石,皆因其可通靈也,通靈則求其雙全也。是故下一部首為玨。

    圖片


    玨者雙玉相合也。玉可相合者如印信之卩?(節(jié)奏)也。古者王令行於天下,行令者以王之玉卩合于四方諸侯之玉?則令通而行也,不合則逆也。因其形性與野獸之角相似,角生有二而美于身,故取其名為玨古岳切,與角同音。是故說文曰玨者二玉相合為一玨也。

    玨既為二玉相合,則其形性為美玉之相合印證也。是以玉下屬班【車在玨內(nèi)】(服音)二字,班者內(nèi)刀外玨是為以刀從中分印信之玨也,是為頒布律令故名班與頒同音。內(nèi)車外玨音服者,是為印信之卩?以車載之行令天下也,令至臣服,故名服。玨之用貴也,以天子之禮行於四方,四方皆行也,行則上下相通,如同天地交泰也。天地交泰所出者,萬物之和也。何以和之,謹看下一回分解。

    《說文解字》540部首探源解讀1-1

    圖片
    1-1)  一(yi-1):
    《說文》:一,於悉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弌(圖片),古文一。
    古文字寫作'圖片’,為數(shù)字'一’,源自人們攥拳后伸出食指的樣子。表示數(shù)字'一’,為數(shù)字之始。
    圖片
    攥拳后伸出的食指   一   象形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在'丘’、'屯’、'旦(dan-4,圖片圖片圖片)’中,'一’表示地面或地平線;
    可以表示位置及某物的平臺,如在'上’、'下’字中,'一’為表示位置的分界線;
    還可以表示某物品,如'夫(fu-1,圖片圖片圖片)’字上面的'一’為古時人們頭上束發(fā)的橫簪。而'兩’字上面的'一’則為古代單轅馬車固定雙軛的'衡’。
    由上述可以看出筆畫越單一,其含義及釋讀會越寬泛。
    弌,從意為'木橛、木樁’的'弋’,加上'一’,以此表示數(shù)字'壹’。

    1-2)  丄(shang-4):
    《說文》:丄,時掌切。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凡丄之屬皆從丄。'圖片’,篆文上。
    現(xiàn)代漢字為'上’,古文字寫作'圖片圖片圖片’,早期字形可不是數(shù)字'二’。下面的'一’是表示位置的界線,線上一短畫表示在其上面的意思。意為:高處、上面。如《詩·陳風·宛丘》:宛丘之上兮。
    圖片
    鳥在樹枝上   丄-上   指事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引申指:上天、君主、上級。如《詩·大雅·文王》:文王在上。如《史記·陳涉世家》:上使外將兵。后延伸指:等級或品級的'上等’,或:次序或時間'在前’的意思。
    又指動詞:向上、上升。如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1-3) 示(shi-4):
    《說文》:示,神至切。天垂象,見吉兇,所以示人也。從二(古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凡示之屬皆從示。'圖片’,古文示。
    古文字寫作'圖片圖片圖片’,為古時人們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祭臺或神位’的樣子。處于文明懵懂、開化初期的古人類,認為自然界有'神靈’統(tǒng)治一切。同樣,族群首領長者的離世自然也就成了族群最大的損失,而后來的繼承者也有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崇敬與紀念。
    圖片
    沈陽昭陵  石祭臺  示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示’字正是'祭臺與祖先神位’的形象摹寫,設置'祭臺’,擺上'祖宗神位’才能進行祭拜。
    如:'祭(ji-4,圖片圖片圖片)’-右為'手形’,上左為'肉塊’。組字意為:在祭臺上擺放肉塊供獻祖先神靈。
    圖片
    祭臺上擺放供品  示-祭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示’作為部首在現(xiàn)代漢字中寫作'礻’,一般位于組字的左側(cè)。
    如:'神(shen-2,圖片圖片)’-添加意為'閃電形象’并表音的'申(shen-1)’。以此表示:'閃電’一樣的'神靈’,氣勢威猛,來去無蹤。

    1-4) 三(san-1):
    《說文》:三,酥甘切。天地人之道也。從三數(shù)。凡三之屬皆從三。'圖片’,古文三從弋。
    古文字寫作'圖片圖片圖片’,為來源于拇指和食指蜷曲,另三指直伸的手語形象。其本義為數(shù)目字'三’。
    圖片
    拇指和食指蜷曲,另三指伸出  三  象形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后引申指數(shù)目及數(shù)量的'多’。如《老子·道德經(jīng)》: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妒酚洝ぢ蓵罚簲?shù)始于一,終于十,成于三。又如:成語'三思而行’及'三令五申’中'三’字的含義。
    注:拼音后面的1,2,3,4分別表示聲調(diào):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讀音為輕聲的不標注。

    圖片

    《說文解字》540部首探源解讀 1-2

    圖片

    1-5) 王(wang-2):

    《說文》:王,雨方切。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鬃釉唬阂回炄秊橥?。凡王之屬皆從王。李陽冰曰:中畫近上。王者,則天之義。'圖片’古文王。

    古文字寫作'圖片圖片圖片’。為'斧鉞’砍下時刃部在下的特寫,以此突出生殺予奪的威權。由此引申指掌握'生殺大權’的:君王、帝王。如《詩·小雅·北土》: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圖片
    青銅器圖畫文字  斧鉞為王   王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由'斧鉞’的本義衍生出 '皇(huang-2,圖片圖片圖片)’字,像斧鉞的上方映射出耀眼奪人的光芒。喻示:掌握了'斧鉞’才能稱'王’、成'皇’。

    圖片
    考古發(fā)掘出的青銅斧鉞  斧鉞為王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1-6) 玉(yu-4):

    《說文》:玉,魚欲切。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象三玉之連。丨,其貫也。凡玉之屬皆從玉。陽冰曰:三畫正均如貫玉也。'圖片’古文玉。

    古文字寫作'圖片圖片圖片’,后兩個字體既不是'豐’,也不是'王’,而是像繩子上穿有多片玉器的樣子。其本義為:溫潤而有光澤的美石。如《詩·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人們在早期文明萌芽的石器時代開始認識玉石,并逐漸賦予'玉石’神圣的光環(huán)。如《說文》中提到的:仁、義、智、勇、絜(通'潔’)。'方’即'榜樣’的意思。后則用于比喻:美德、賢才。如《禮記》:君子比德如玉。

    圖片
    三星堆考古發(fā)掘出的玉珠串  玉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考古發(fā)掘出土的早期文明玉器數(shù)不勝數(shù)。'玉’也成為與神溝通、對外征伐、對內(nèi)統(tǒng)治的神圣禮器。華夏玉文化洋洋灑灑,流傳至今。

    由'玉’組成的漢字大多與'玉石’相關。如'弄(nong-4,圖片圖片)’字:'玉’在組字的上方,下為雙手。組字意為'雙手’捧玉,觀賞把玩。在組字的下方如:'璧(bi-4,圖片圖片圖片)’、'璽’。早期字形下為古體,現(xiàn)代漢字為'玉’。

    在左右結(jié)構(gòu)的漢字中一般位于組字的左側(cè),以'王’字形出現(xiàn),即:王玉旁。如:

    '玦(jue-2,圖片圖片)’:為有'缺口’的佩玉,右邊的'夬’即表形狀又表讀音;

    圖片
    帶有缺口的玉器  玦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琮(cong-2,圖片圖片)’:早期字體象形,后期字形右為表示'祖先、祖廟’含義的'宗’。組字意為:連接祖先、神明的神奇玉器。

    1-7) 玨(jue-2):

    《說文》:玨,古岳切。二玉相合為一。凡之屬皆從玨。'圖片’玨或從?。

    現(xiàn)代漢字為'玨’,古文字寫作'圖片圖片圖片’,像兩串玉石的樣子。

    圖片
    兩串玉   玨-玨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以此會意表示:兩塊能合在一起的玉石。也指:將一塊玉石分割開的意思。添加'刀’為'班(ban-1,圖片圖片圖片)’,字體像用刀分割玉石的樣子。如《說文》;班,分瑞玉也。

    圖片
    用刀具切割玉石  班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分割開的玉石,人們才會看到其價值。王國維先生認為:殷商時期玉與貝都是貨幣,兩串'貝’為'朋’,兩串'玉’則為'玨’。

    1-8) 氣(qi-4):

    《說文》:氣,去既切。云氣也。象形。凡氣之屬皆從氣。

    古文字寫作'圖片圖片圖片’,早期字形可不是數(shù)字'三’,而是像河流干涸的形象摹畫。上下兩橫為河的兩岸。'氣’為'汔(qi-4,水干涸)’的初字。河流干涸只能看見結(jié)果,無法看到過程,人們以此表示'氣’的概念。

    圖片
    河流干涸  氣-汔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現(xiàn)代人們已經(jīng)知道,由于溫差的存在,熱空氣向低溫的地方轉(zhuǎn)移,便產(chǎn)生了氣體流動的現(xiàn)象。而古時的人們無法了解其原理。

    由'氣’組成的漢字大多與'氣體’的形態(tài)和特征相關,組字為典型的形聲字,表示讀音的'聲旁’一般位于組字的下部,這也昭示著自然界中的熱氣體始終向上升騰的特性。

    現(xiàn)代漢字中有許多組字,是伴隨著現(xiàn)代化學工藝和工業(yè)的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新生字。如:'氧’、'氯’、'氮’、'氫’、'氡’等。

    注:拼音后面的1,2,3,4分別表示聲調(diào):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讀音為輕聲的不標注。



    作者:劉軍老師,他認為“現(xiàn)在我們能夠看到幾千年前的文字,并能進行識讀,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漢文字是中華民族璀璨文化的根源和血脈,是記錄中華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歷史進程的'活化石’,應精研、珍惜、傳承。
    找尋漢文字內(nèi)在邏輯  為分享點贊! 轉(zhuǎn)載請注明作者和出處,歡迎批評指正!
    原創(chuàng)文字是一個個用手指敲出來,另有查資料、做剪輯。有時也覺得半百的年齡頭暈眼花,不過還是認為這是個有意義的事情。微友們覺得不錯,動動手指轉(zhuǎn)發(fā)到朋友圈與大家分享,就是對搖船翁最好的贊賞!”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一)

    1.    yī 

    圖片 

    字源解說甲骨文圖片是特殊指事字,抽象符號既代表最為簡單的起源,也代表最為豐富的渾沌整體。

    字本義:最小原始單位,最小的正整數(shù)

    說文原文: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弌,古文一。於悉切 。

    釋文:(一,開天辟地之初、萬物形成之始,道立于一體化的渾沌,然后造化分出天地,化成萬物。所有與一相關的字,都采用作邊旁。  弌,這是古文寫法的” )。

    例如《詩》三百,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 · 為政》

    (需了解的內(nèi)容):“惟初太始”,小徐本作“惟初太極”。“太始”、“太極”,這里義同,指萬物形成之始?!暗懒⒂谝弧?,語本《老子》“道生一”?!暗馈?道家指無形的宇宙本體,“一”,指天地未分之時有形的混沌狀態(tài)、“道立于一”謂無形的宇宙本體產(chǎn)生出一個有形的混沌不分的統(tǒng)一物體?!霸臁敝^始,“造分”謂始分,言有了這樣一個混沌不分的統(tǒng)一物體之后,才剖分出天和地來,從而化育出萬物。

    許慎這樣解說“一”目的有三個:一是用來表明五百四十部首“立一為耑zhuān”的緣由,他告訴人們,“一”是天地萬物之始,他的五百四十部首作為萬物之物,必始于“一”。二是用以闡明“一”的構(gòu)形原理,言“一”作為文字符號,本取象于天地未分時的那個混沌一體的有形之物。三是用以揭示“一”的本義,言它在意義上表示初始。

    許慎著眼于這第三個用意而把元、天、丕、吏收入本部,認為這四個字均從“一”之初始義得義,其實不然。就“一”本身來說,甲骨文所見“一”比照二作“=”、三作“ 三 ”、四作“亖 ”,其構(gòu)形原理并無許慎講的那樣神秘深奧。所表之義不過是數(shù)目中的“一”而已,沒有延伸出初始義,也始終沒有帶著這個意義參與其他字的構(gòu)形。

    2.shàng   

    圖片

    字源解說是特殊指事字,由兩橫構(gòu)成,底端一橫較長,頂端的一橫較短。古人用代表混沌太初狀態(tài);用(二,由兩個組成,兩橫一樣長)代表從混沌太初中分化出來的、相并列的天與地。古人調(diào)整表示天與地、等長的兩橫,以短橫方向表示朝天、或朝地的方向。

    造字本義:與地相對的天。

    金文承續(xù)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為區(qū)別于數(shù)目字,在兩橫之間加一豎指事符號,以顯示縱的方向。

     

    說文原文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凡丄之皆從丄。丄,篆文上。 時掌切  。

    釋文:高處。這是古文的“上”字,是指事字。上,篆文寫作 

    例如文王在。——《詩 · 大雅 · 文王》。

     

    了解的內(nèi)容):考甲骨文,上字正作二、其構(gòu)形是下面用長的橫畫作為基本筆畫,表示一個基點,再在其上書一短橫表示上方之意,是個典型的指事字。至秦,將“上”這種寫法的豎畫上部彎曲作上,其形遂為小篆承襲。本部收有“帝”、“旁”二字,它們均非從“二”得義。帝字構(gòu)形和“二”無關,旁字從凡從方,構(gòu)形也和“二”無關?!暗邸?、“旁”之外,本部還收一“T”(下)字,因其構(gòu)形和意義均與“上”(上) 相反,故入此部。

    例如大宗伯之職,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之禮。——《 周禮 · 春官 · 大宗伯 》

    3. shì 

    圖片字源解說甲骨文上面一橫指事符號 代表,古人認為無所不能的神居住在天上;一豎指事符號代表垂直朝天的方向。有的甲骨文寫成,用上短下長代表朝上的方向,代表天宇。有的甲骨文 基礎上加的省略),表示兮兮乎乎,吟念祝禱。

    造字本義:朝天祭拜,祈求天神顯明天意。

    籀文有所變形。篆文承續(xù)甲骨文字形。

     

    說文原文示,天垂象,見吉兇,所以示人也。從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凡示之屬皆從示。古文示

    釋文:示,上天垂示征象,向求告者顯示吉兇。字形采用(天)作邊旁。字形中的三垂筆,分別代表日、月、星辰。人內(nèi)務觀察宇宙天象,借以推測時世的變化。示,是神祇的事。所有與示相關的字,都采用作邊旁。,這是古文寫法的。

    例如:大宗伯之職,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之禮。——《 周禮 · 春官 · 大宗伯 》

    需了解的內(nèi)容):許慎是示”字當作會意字來看的??技坠俏牡臉?gòu)形可知,“示”字上部的“二”既不是“上”,下面的“小”也不是用來表示日月星的?!笆尽弊值男∽Y(jié)構(gòu)是不斷線條和加飾筆形成的,許慎對示字的形義分析不可從?!笆尽币虮旧裰髦笮危蕪氖局?,本義或和祖先崇拜有關,或和神鬼有關,或和祭祀有關,或和吉兇禍福等等有關。

    4.三sān 

    圖片

    字源解說是特殊指事字。古人認為道立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說,混沌太初的存在整體是;然后由太初混沌的,分出天地極;天地二極之間,又生出人這第部分;天地人三者,衍化出宇宙萬物。,上面的一橫代表,下面的一橫代表,中間的一橫代表。

    造字本義衍生萬物的天、地、人。

     

    說文原文:三,天地人之道也。從三數(shù)。凡三之屬皆從三。弎,古文三從弋。 

          

    釋文:(三,代表天、地、人之道。由三畫構(gòu)成。所有與三相關的字,都采用“三”作邊旁?!皬q”,這是古文寫法的“三”,采用“弋”作邊旁。)

     

    例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span>《老子

    需了解的內(nèi)容):甲骨文、西周金文及戰(zhàn)國文字均作“三”,三橫表示數(shù)目之三,義為數(shù)名,天、地、人之道而造。天、地、人之道是戰(zhàn)國、秦漢時人附上去的哲學觀,慎用以解說三字本不可。

     

    5.王wáng   

    圖片

    字源解說:甲骨文中“王”與“士”同源,后分化?!笆俊钡慕鹞淖中?/span>與“王”的甲骨文字形一致。王,甲骨文字形像帶手柄的寬刃巨斧。有的甲骨文在戰(zhàn)斧(士)的基礎上加一橫指事符號,表示“王”是超級的“士”。

    造字本義:最大的戰(zhàn)斧,借代戰(zhàn)場上所向無敵的統(tǒng)帥。

     

    說文原文: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爲王。”李陽冰曰:“中畫近上。王者,則天之義。”凡王之屬皆從王。古文王。雨方切。  

    釋文:(王,人心所向、天下歸附和向往的英杰。董仲舒說“古代造字的方法,是在三道橫畫中間用豎筆連接,叫作'王’字。三道橫畫,分別代表天、地、人,而能夠參悟、貫通這三者的人,就是王?!笨鬃右舱f“能以一貫三者為'王’”。所有與王相關的字,都采用“王”作邊旁。李陽冰說:“'王’與'玉’有微妙差異,'王’字的三橫中,中間一橫比較靠近上面的一橫,而'玉’字的三橫距離均勻。王之所為,就是天義?!保? 

       

    (需了解的內(nèi)容):王字為何取象于鉞?學者研究認為,鉞是大斧,古代既是一種兵器,同時又是用于大辟之刑的刑具。當人類處于軍事民主制社會階段,它曾被用作最高軍事酋長權力的象征物,進入王權制社會后,揮有最高行政權力的“王”是以軍事民主制時期的最高軍事酋長為其前身的,斧鉞這時便轉(zhuǎn)而成為王權的象征物。為“王”這一概念造字,當然也就沒有什么比取象于更洽切的了。“王”字后來由此可兄董仲舒與孔子對王字的構(gòu)形分析完全是據(jù)篆三橫一豎穿鑿附會,不可信從。本部“閏”、“皇”二字,本義和王相關。

    例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詩·小雅·北土》

     

    6.玉 yù 

    圖片

    字源解說:玉,甲骨文像一根絲繩串著四片寶石的薄片,絲繩上端為繩結(jié)。有的甲骨文簡化成三片寶石和一根串繩,字形與“豐”字相似。金文、篆文省去上下兩端的線頭,字形與“君王”的“王”字相似。隸書在“王”字上加一點指事符號,變成指事字,以區(qū)別于“王”。

    造字本義:用絲繩串起來的珍玩寶石。 

     

    說文原文: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象三玉之連。丨,其貫也。凡玉之屬皆從玉。 

     

    釋文:(玉,最美的石頭。玉有五品:潤澤而溫和,是仁人的比方;從外部觀察紋理,可知內(nèi)部真性,這是義士的比方;玉聲舒展飛揚,傳播而遠聞,是智士的比方;寧折不撓,是勇士的比方;銳廉而不奇巧,是廉潔之士的比方。字形像三塊玉片的串連。丨,像玉串的貫繩。所有與玉相關的字,都采用“玉”作邊旁。)

       

    例如:君無故玉不去身?!?/span>禮記·曲記》。疏:“玉謂佩也?!?/span>

     

    資料來源:《說文解字》、《說文部首形義通釋》、象形字典網(wǎng)、漢典網(wǎng)等。同時感謝同道讀書群解字小組的全體同道和李兆億小朋友的語音朗讀。這是同道讀書群的學習資料,歡迎大家提出寶貴意見。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二)


    7.玨 jué 

    圖片 

    說文原文:二玉相合爲一玨。凡玨之屬皆從玨。(),玨或從?què  。古岳切。  

    釋文:(雙玉,二玉相合為一玨)。

    (需了解的內(nèi)容):本部收“班”字,本義和玉相關。

    例如:翁伯以禮玉十玨以授仙童?!短綇V記》引《仙傳拾遺》。

     

    8.氣 qì

    圖片

    字源解說:甲骨文字形 與“三”相似?!耙弧贝砘煦绯跏?,“二”代表天地。在“二”之間加一橫指事符號,代表天地之間的汽流。金文為使之區(qū)別于數(shù)目字“三”,將第一橫寫成折筆。有的金文將上下兩橫寫成折筆。篆文承續(xù)金文字形,加強了筆畫的流動感, 將“氣”從指事字變成象形字。

    造字本義:易于在天地之間均勻擴散、飄逸的第三態(tài)物質(zhì),汽流。

    說文原文:雲(yún)氣也。象形。象天上云氣層層漂浮形。凡氣之屬皆從氣。

    釋文:(氣,像流動的雲(yún)氣。象形字。所有與氣相關的字,都采用“氣”作邊旁。)

    (需了解的內(nèi)容):甲骨文作三,以上下兩橫長中間一橫短為形體特征,無云氣之象。西周金文作三,與甲骨文同形。至春秋戰(zhàn)國,為與“三”字形成較大區(qū)別以免相互混同,便把在上的一橫畫左端上翹,又將在下的一橫畫右端下曳,作氣,為篆文所本。云氣義應為后來之假借。揆kuí其形,“二”當像河之兩岸,中自為河床,而一短畫居其中,當表河床水流已枯盡,故有的學者認為應即訓為“水涸也”之“汽”的初文。本部“氛”字,訓“祥氣”,從氣之假借義得義。

    例如故在天為氣。——《素問 · 天元紀大論》。注:謂風熱溫燥寒。

    9.士 shì

    圖片

    字源解說:士,金文像是有手柄(即,是“又”的變形)的寬刃戰(zhàn)斧。

    造字本義:手持大斧作戰(zhàn)的武夫。有的金文淡化斧刃、突出斧柄。篆文承續(xù)金文字形。隸書有所變形。在遠古冷兵器時代,軍人所使用的武器,代表其在軍中的級別與地位:身在前線用小斧作戰(zhàn)的叫“兵”;身在將帥身邊使用大型戰(zhàn)斧的高級警衛(wèi)叫“士”;手持特大戰(zhàn)斧的首領叫“王”。

    説文原文:士,事也。數(shù)始於一,終於十。從一從十??鬃釉唬骸巴剖弦粻懯?。”凡士之屬皆從士。

    釋文:(士,善于辦事的人。天地之數(shù),從一開始,到十結(jié)束。字形采用“一、十”會義。孔子說:“能推十合一、從眾多事物中推演歸納出一個根本道理的人,就是高明的士。”所有與士相關的字,都采用“士”作邊旁。)

    例如:革車百乘,甲士千人?!蹲髠?· 成元年 · 三月作丘甲 · 注》

    (需了解的內(nèi)容):初文見商代甲骨,西周金文作士,均為斧鉞之象形,“士”一詞為何要取象于斧鉞以表之? 這是因為上古治獄之官稱作“士”(《尚書.舜典》:“汝作士,五刑有服?!苯暭⒁R融曰:“士,獄官之長?!庇忠嵭?“士,察也,主察獄訟之事?!笔瞧渥C),斧鉞當時是獄官施行大辟(砍頭)之刑的刑具,大辟于五刑中最酷,其行刑之具自然令人望而生畏,所以給表示治獄之官的“士”造字,沒有什么比取象于斧鉞再洽切的了。

    “士”取象于斧鉞寫作“士”后,便與王字同形(因為“王”也取象于斧鉞),為了區(qū)別,便在“士”形上部加用一橫畫作“王”以專門表示“王”,而以“士”形專門表示“士”。許慎不知“士”字的本義和形體所由取象,據(jù)“士”字后來所用而將其本義訓為能任事者(所謂“事也”),并據(jù)此望文生訓地把士字的構(gòu)形分析為從一從十會意,又引“孔子之說”(出自漢人緯書,全系假托) 加以穿鑿附會,全不可從。

    本部共收三字,一為“壯”字,最早見于戰(zhàn)國古文,從土從爿,并不從士,本義當于士無關。另二字一為“壻”,一為“墫”,本義和后來表示的男子義有關。

    10.丨 gǔn

    圖片  

    說文原文: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讀若囟(xìn),引而下行讀若圖片(古文退字)。凡丨之屬皆從丨。古本切。

    (需了解的內(nèi)容):馬敘倫《說文解字六書疏證》引王廷鼎曰: “|為今棍棒字”??急静俊爸小弊?,甲骨文本是一種旗幟的象形文,“I”在字中顯然是表示旗桿的。又考本部所屬“斺”字,訓“旌旗杠兒”,從|, “|”也是表示旗桿,故以本部二字而論,“|”應為旗之桿的象形文。不過許慎又云“引而上行”、“引而下行”,是“|”又可參與其他一些字的構(gòu)形,所以“|”又是一個表意寬泛不定的抽象性意符,其意須隨其字而定。

    資料來源:《說文解字》、《說文部首形義通釋》、象形字典網(wǎng)、漢典網(wǎng)等。同時感謝同道讀書群解字小組的全體同道和李兆億小朋友的語音朗讀。這是同道讀書群的學習資料,歡迎大家提出寶貴意見。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三)


    卷一下

    11.屮 chè

    圖片

    說文原文: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莖也。古文或以為艸字。讀若徹。屮盉hé,象草形,一莖兩芽葉。凡屮之屬皆從屮。丑列切。

    需了解的內(nèi)容:甲骨文像草形,與艸為一字。本部所收從其得義者唯“毒”、“芬”、“屮六”三字而已。其他如“屯”字,“每”字,“熏”字,都不從中得義。

    12.艸 cǎo

    圖片

    說文原文:艸,百芔也。從二屮。凡艸之屬、皆從艸。倉老切。

    需了解的內(nèi)容:百草通名。后被結(jié)橡斗可染黑色的草(皁zào)斗之“草”所代替?!安荨眲t是艸的假借字。凡是從艸的字,本義多與草本植物相關。

    13.蓐 rù

    圖片

    說文原文:陳艸復生也。從艸,辱聲。一曰蔟也。凡蓐之屬皆從蓐。圖片zhòu文蓐從茻。而蜀切。

    需了解的內(nèi)容:甲骨文作像以手持辰<清除草木的一種農(nóng)具) 除去草木之形,本為耨、農(nóng)二詞的初文(耨、農(nóng)二詞古音義通,故用一形,后迫加意符“田”分化出“農(nóng)”字)。許慎以陳草復生釋其本義,又以從艸辱聲說其構(gòu)形,均不可信。本部“薅”字,訓“拔去田艸”,從“蓐”之除去草木之義得義。

    14.茻 mǎng

    圖片

    說文原文:眾艸也。從四屮。凡茻之屬皆從茻。讀與岡同。 模朗切 。 

    需了解的內(nèi)容:艸叢,后被魯莽之“莽”代替。一艸為屮,二屮為艸(草),三屮為芔(卉),四屮為茻。本部“莫”、“莽”、“葬”三字,其中,“莫”為暮之初文,字以“日”落“茻”中表其意;“莽”訓犬善逐兔草中,以“犬”在“茻”中表其意;“葬”是埋葬尸體,“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故以“死”(指尸) 在茻中表其意。三字得義均借助于茻。

    資料來源:《說文解字》、《說文部首形義通釋》、象形字典網(wǎng)、漢典網(wǎng)等。同時感謝同道讀書群解字小組的全體同道和李兆億小朋友的語音朗讀。這是同道讀書群的學習資料,歡迎大家提出寶貴意見。

    《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講解(四)

    圖片

    字源解說”是“”和“”的本字。小,甲骨文像眾多(三)微粒。

    造字本義:細微的沙粒。金文承續(xù)甲骨文字形。古匋文將三點微粒形象寫成豎撇捺,將字形抽象化。篆文與古匋文字形相似。當”的“沙粒”本義消失后,金文再加“”另造“”代替,表示水邊的細沙。 

     

    説文原文:小,物之微也。從八,丨見而分之。凡小之屬皆從小。私兆切。

          

    釋文:小,物體細微的特征。字形采用“八”作邊旁,“丨”現(xiàn)而加細分。所有與小相關的字,都采用“小”作邊旁。

     

    例如:小往大來?!兑住ぬ贰J?“陰生消耗,故稱小?!?/span>

     

    需要了解的內(nèi)容:考甲骨文是用三小點來表示微小之意。西周金文仍以三小點會意。后來在下的兩點拉長并且上移,才寫作小形,遂為小篆所本。故“小”字構(gòu)形并非以“丨見而人分之”會意。

    16. 八 bā

    圖片

    字源解說:“八”是特殊指事字,甲骨文用相背的兩條弧線指事符號,表示物體被分離為兩部分。

    造字本義:切分。金文、篆文承續(xù)甲骨文字形。當“八”的“切分”本義消失后,篆文再加“刀”另造“分”代替。---古人認為“八”是極限數(shù)。

     

    説文原文:八,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凡八之屬皆從八。 

           

    釋文:八,劃分、區(qū)別。像一分為二、相別相背的形狀。所有與八相關的字,都采用“八”作邊旁。

     

    需要了解的內(nèi)容:甲骨文所見作“)(”,金文作“)(”與篆形略同,均以旁分線條示分別相背離之意,本即“分”之初文,借為數(shù)目之八,久借而不返,遂又再加“刀”旁為意符,造為“分”字以表其本義,故“分”亦訓別。本部除“分”字外,還有十個字,考這十個字中,從八得義者只有“”、“公”,其余均不從八得義。

     

    17.釆 biàn

    圖片

    說文原文 :辨別也。象獸指爪分別也。凡釆之屬皆從釆。讀若辨。圖片古文釆。蒲莧切。

    需要了解的內(nèi)容金文取象于獸掌形。王筠《說文釋例》云:“字當以獸爪為正義,辨別為引申義,以其象形知之。釆、番蓋一字也,寀之重文作審亦可證?!逼湔f甚是。本部共四字,一為番”,與部首為一字。二為“寀',三為“悉”,此二字本義同一一辨別清楚有關。四為“釋”,訓解,據(jù)許說,從釆是“取其分別物也”之意。

    18.半 bàn

    圖片

    字源解說八,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分割。半,金文(八,分)(牛),表示剖牛。

    造字本義將殺好的牛分解成兩部分。篆文承續(xù)金文字形。隸書將篆文中的“?!?/span>寫成,失去牛的一對尖角形象。當”的本義消失后,再加“”另造“”代替。

    説文原文:半,物中分也。從八,從牛。牛為大物,可以分也。凡半之屬皆從半。博幔切。  

    釋文:半,物體平分所得的部分。字形采用“八、?!睍x。牛是大物,因此可以分割。所有與關相關的字,都采用“半”作邊旁。

    需要了解的內(nèi)容:“八”表剖分,“牛”表被分之物,二旁相合而會物中分意,物中分各得一半,故引申為一半、二分之一義。本部二字,一為“胖”,訓“半體肉”(即祭牲由其脊平分之一半),一為“叛”,訓“半”,謂“分離”,均從“半”得義。

    19.牛 niú

    圖片

    字源解說:牛,甲骨文像動物頭部的線描,突出了鼻孔在鼻尖上形成“V”字形狀,以及向兩側(cè)弧形伸出的一對尖角。

    造字本義:哺乳動物,體型粗壯,角中空,力大,能耕田、拉車。有的甲骨文淡化了牛鼻的形象。金文承續(xù)甲骨文字形。篆文加強了中間的豎筆,徹底抹去牛鼻的形象,同時也淡化了牛角的形象。隸書將篆文的一對尖角寫成,使整體字形完全失去動物形象。

    說文原文: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頭三、封尾之形。凡牛之屬皆從牛。語求切。

    釋文:牛,大型牲口。牛,也有“件”的意思;件,表示事理分析。像角頭三、封尾的形狀。所有與牛相關的字,都采用“?!弊鬟吪?。

    例如:風吹草低見牛羊。——《樂府詩集 · 敕勒歌》

    需要了解的內(nèi)容:甲骨文,是牛的條化寫法,并無封、尾之象,許說不盡確,凡是從牛的字,本義與牛有關。

    20.犛 lí 

    圖片

    說文原文:西南夷長髦牛也。從牛聲。凡犛之屬皆從犛。莫交切。  

    需要了解的內(nèi)容: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此牛名犛牛,音如貍。以其長髦也,故《史記·西南夷傳》謂之髦牛。以其尾名氂也,故《周禮·樂師》注謂之氂牛。以氂可釋旄也,故《禮》注、《爾雅》注、《北山經(jīng)》、《上林賦》注、《漢·西南夷傳》皆謂之旄牛。氂、髦、旄三字音同。

    21.告 gào

    圖片

    字源解說:“告”是“祰”的本字。口,既是形旁也是聲旁,表示說話。告,甲骨文圖片=圖片(牛,犧牲品)+圖片(口,祝禱),表示獻牛祝禱。

    造字本義:用牛羊犧牲祭祀,祝禱求福。金文圖片、篆文圖片承續(xù)甲骨文字形。隸書圖片將篆文的“?!?/span>圖片寫成圖片,當“告”的“祝禱”本義消失后,篆文圖片再加“示”圖片(祭祀)另造“祰”代替。古籍多以“告”代替“祰”。

    説文原文:告,牛觸人,角箸橫木,所以告人也。從口從牛?!兑住吩唬骸百着V妗!狈哺嬷畬俳詮母妗?/span>

    釋文:告,牛用角撞人,古人在牛角上系橫木,用它來告發(fā)罪人,橫木撞到誰,誰就是罪人。字形采用“口、?!睍x?!兑捉?jīng)》上說:“僮牛之告。”所有與告相關的字,都采用“告”作邊旁。

    例如:烝烝皇皇,不吳不揚。不告于讻,在泮獻功?!对?· 魯頌 · 泮水 》

    需要了解的內(nèi)容:其實告字構(gòu)形和“牛”全然無關,字見甲骨文。許慎以從牛作解,是因時代局限,未得見告字初形,只根據(jù)后來的訛變形體。實則告字上部分當是舌形之變,其成字當是取舌字作為基,本部只“嚳”字,制“急,告之甚也”《急迫,告得很意),從言告義得義。

    圖片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激情综合婷婷色五月蜜桃| AAA级久久久精品无码片| 国产成人AV三级在线观看按摩|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中文字幕人妻日韩精品|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夜色| 久久午夜无码免费| 久久久久成人片免费观看蜜芽| 亚洲成AV人片不卡无码手机版|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 久久影视 | 99在线精品国自产拍中文字幕| 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影片最多| 日韩精品区一区二区三vr|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一|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热| 国产香蕉尹人综合在线观看| 狠狠综合久久综合88亚洲| 50岁熟妇的呻吟声对白| 亚洲av日韩在线资源|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AV无码免费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99久久6| 国产成人AV在线免播放观看新| 护士张开腿被奷日出白浆| 国产精品点击进入在线影院高清|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8| 亚洲国产成人AV在线电影播放| 亚洲ΑV久久久噜噜噜噜噜|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精品| 久久久久波多野结衣高潮| 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久久| 国产亚洲精AA在线观看SEE| 国产萌白酱喷水视频在线观看| 人妻中文字幕不卡精品|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狠狠| 中文精品一卡2卡3卡4卡| 午夜DY888国产精品影院| 无套内谢少妇毛片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蜜柚| 人妻人人做人做人人爱| 九九在线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