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變了,2024年高考出現了一個奇怪的新現象: 高分考生搶著上職校,而民辦本科正在被拋棄。 有一名考出了602分的杭州女生,超過當地本科線110分,完全可以讀國內的很多“雙一流”學校。然而,她卻選擇了一所專科學校——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大學,入讀了軌道交通設備與控制技術專業。 理由是“學校就業率非常高”,高達98%。 與此同時,一些幾年前還被家長奉為“香餑餑”的民辦本科,如今已不再吃香了。以廣東為例,2024年高考: 湛江科技學院在省內招生計劃(本科普通類)為6866人,然而首輪志愿投檔人數僅為2718人,缺額4148人,投檔率不足40%; 廣州工商學院,省內計劃招生5071人,首輪志愿投檔3950人,缺額1121人,投檔率為77.9%; 廣東理工學院,省內計劃招生5318人,首輪志愿投檔2989人,缺額2329人,投檔率為56.2%; …… 為什么正兒八經的本科院校,敗給了專科職校? 民辦本科,要被徹底拋棄了嗎? 潮水的方向在迅速變化,每一個置身其中的人,都要做好準備了。 民辦本科遇冷,已經傳導至整個行業,成為全國范圍的普遍現象。 山東普通類常規批(本科)第1次志愿投檔后,還剩余超過7000個本科計劃,有12所高校剩余招生計劃數超過100個,無人問津。其中: 濰坊理工學院剩余303個 齊魯理工學院剩余572個 青島工學院剩余427個 山東華宇工學院936個 青島城市學院485個 煙臺理工學院682個 山東協和學院473個 青島黃海學院431個 青島恒星科技學院310個 山東英才學院282個 濰坊科技學院163個 青島濱海學院694個 這些都是民辦院校。 有些學校甚至在進入第二輪補錄后,仍然有大量名額招不滿。 例如河北省的保定理工學院,本科第二輪征集志愿時,歷史類剩余287個名額,物理類剩余506個名額。 讓人意外的是,不僅是冷門專業,這些學校的熱門專業如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等,也都被考生嫌棄了。 與此同時,不少民辦本科今年的投檔線較去年大幅下降,甚至跌破了本科線。 比如,湖南省2024年本科批(物理類)分數線為422分。進入第二輪征集志愿后,不少民辦本科的最低投檔線已經跌破“及格線”: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402分 湖南信息學院 405分 海口經濟學院 405分 首都師范大學科德學院 408分 一些院校即便是大幅降分后,在補錄中仍然招不滿人。 這種招生缺額的情況,比往年來得更加嚴重。 湛江科技學院此前三年(2021-2023年)歷史類最低錄取位次為82142-100700位,招生人數沒有明顯變化,今年的最低錄取位次卻大幅探底,跌至108667位。 在互聯網上,民辦本科的口碑也在變差。 盡管招生廣告鋪天蓋地,但家長和考生們就是不為所動。 “環境差、學費貴、就業難!”在小紅書上,每當有用戶問起“某民辦學校值得報嗎”,常常會有前校友在評論區現身說法,告誡網友不要踩坑。 為什么民辦本科,突然被拋棄?到底發生了什么變化? 要知道,今年高考人數不僅沒有下降,反而是史上最多的,全國高考報名人數1342萬。本科達線人數也有所增長。 比如,廣東省2023年有約35萬人達本科線及以上,相比于去年增加近1.7萬人。 增加的考生,都去了哪里?部分答案,正是高職專科院校。 據湖南日報報道,湖南省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高職專科批普通類第一次投檔分數線公布,共有119個高職院校專業組的分數線達到或超過了本科線,相比去年的52個高職專業組,直接翻倍。 以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該校今年海南省考生最高573分,超當地本科線90分;湖南省最高分485分,最低投檔分為449分,所有考生成績超過本科線,且平均錄取分數超出本科線39分以上。 高分讀專科的做法,早已司空見慣。 上文提到的杭州女生,考出了602的高分,卻選擇了專科學校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大學,很多家長并不覺得太過詫異。 不僅是考生和家長,升學機構對專科的態度也轉變了: 今年,很多升學機構會建議分數線在本科線左右的學生去讀專科,而不是昂貴的民辦本科。 畢竟,比起一年3、4萬元學費的民辦院校,一年幾千元學費的公立專科明顯更有性價比。 更重要的,專科院校的專業設置更加強調實操性,也更能貼近就業市場的變化。 例如,今年剛批準設立的民政職業大學,首批設置的5個職業本科專業包括現代殯葬管理專業和婚姻服務與管理專業,貼近社會民生領域服務需求。 更牛的是,一些專科正在升級為“職業本科”,更加兩全其美——在專科院校讀職業本科同樣可以授予學士學位,在證書效用上與普通本科完全一致。 學歷升級,讓很多本就實力不錯的“寶藏專科”被重新發現。2023年,全國職業本科招生8.99萬人,比上年增長17.82%,約占全國高等職業教育招生人數的1.6%。目前,職業本科學校數量已增至51所。 對比民辦本科,這樣的“職業本科”豈不更香? 此消彼長,民辦本科的持續遇冷,恐怕已經形成難以扭轉的趨勢。 曾經,民辦本科的快速增長,有其合理性: 社會對于高學歷存在大量需求,而公辦本科招生數量相對有限,催生出了大量的民辦院校。在2010年之后,民辦本科迎來了近十年的“黃金發展期”。 當時,公辦高校熱衷于和社會資本合作成立“獨立學院”,例如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南京大學金陵學院,等等。 這些掛著名校招牌的所謂“三本”曾經盛極一時,分數一路高漲。 然而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獨立學院被要求要么轉為公辦或民辦高校,要么停止辦學。 在失去名校的光環加持后,民辦院校存在的收費昂貴、師資薄弱、管理混亂等弊病開始浮上水面。一些獨立學院在脫離“母體”后名氣一落千丈,甚至最終和專科院校合并。 不過,民辦本科遇冷更重要的原因,是本科生的體量已經足夠龐大了。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2023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學率為60.2%,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為4763.19萬人。 本科生從過去用人單位“搶著要”,到如今成為就業市場的“大流”,已經不稀罕。從就業數據上看,很多專科都比民辦本科要做得好。 根據智聯招聘發布的《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2024年碩士、博士畢業生中,只有44.4%收獲offer;本科畢業生offer獲得率為45.4%,比碩博士略高,而大專生的offer獲得率,竟然高達56.6%。 專科生與本科生、碩博生的就業率倒掛程度,簡直匪夷所思。 從長遠來看,民辦本科走向沒落似乎已成必然,其定位會被很多專科和職業本科逐漸取代。 而對于仍然在讀或者已經畢業的民辦本科學生來說,未來的路該怎么走? 今年,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 很多本科甚至“雙一流”畢業的學生選擇回技校“回爐重造”,學習一門專業技能。據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統計,近兩年,學院招收“回爐”考取技術技能證書的本科及以上學歷的畢業生,累計超過150人。 只有保持長期學習、適應環境的能力,才不用擔心被時代拋棄。 中產必須要調整預期了。樓市救市、地緣關系、整個社會的變化,都影響我們每一個人的決策。 加入智谷趨勢年度會員,每周收獲一次對世界資訊的認知與獨到判斷,胡潤TOP10的智谷趨勢 三十多位研究員 輔助大家,去理解資訊背后的趨勢和本質變化。 中文互聯網正在消失,千萬別讓自己成為那個代價。 現已漲價至299,前50人減免100元 付款后停頓3秒,添加您的專屬通信官 參考文章: 吳曉波頻道:600多分的高考生為什么搶著上職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