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舒童 陳學良,1955 年出生于遼寧鳳城,在藝術的道路上砥礪前行,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他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遼寧中山畫院副院長,現為中國水墨藝術研究院首席研究員,還受聘于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美術學院擔任特聘教授。在中國第三屆書畫藝術市場年度排行榜中,陳學良被評為最有升值潛質的十大畫家之一。 陳學良的藝術履歷豐富而多彩。他在長期的藝術探索中,不斷汲取傳統繪畫的精髓,同時積極尋求創新與突破。他游歷四方,深入觀察自然,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和靈感。其主要代表作如《鳳凰山廟會》《山城紀事》《大海的歌》等多次入圍全國美展并獲獎,充分展現了他卓越的藝術才華。眾多作品被國內外美術館、博物館及個人收藏,彰顯了其作品的藝術價值和廣泛影響力。他的作品還被《美術》《國畫家》《中國書畫報》《美術報》等國內主要學術刊物專題介紹,出版了多部畫集,為中國畫壇貢獻了寶貴的藝術財富。 陳學良的山水國畫作品,是他師法自然的心靈寫照。他的畫作并非簡單地對自然景觀的臨摹,而是在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中,構建出一個充滿人文情趣和自然情懷的藝術世界。 從作品的結構來看,陳學良遵循“三遠論”的觀察與構圖法則,巧妙地勾勒出近景、中景與遠景的分布,通過墨色的層次變化,展現出高遠的深厚、深遠的虛散和平遠的遼闊,賦予了畫面意境的寥遠、靈秀與曠落。 在筆墨運用上,他虛實結合,實處沉郁厚重,虛處空透飄渺,墨色的濃淡自然幻化成山的風骨。線條的穿插交錯更是精妙,依據山的結構描繪,準確地勾勒出山川的形態輪廓,展現出山巒的斑駁質感,為北方山水增添了渾厚與滄桑。 陳學良善于捕捉山川的形態,注重寫生,遵循客體的真實性與自然規律。同時,他又能由形入神,以筆墨把持住山水的本質內涵,傳達出或激昂或沉靜的個性神采,凸顯出山的品格與氣質。 他用鮮明的色彩裝點畫面,賦予畫面積極健康、明快晴朗的文人景觀,墨色交融,情景相融,呈現出物我相合的浪漫情懷。 畫壇名家對陳學良的作品給予了高度評價。民革中央畫院院長宋雨桂稱贊陳學良是一位默默踏實做學問的畫家,符合當下的正能量。著名評論家邵大箴表示,陳學良研究北派、南派山水,其作品既有北方的雄渾,又有南方的氣韻,個性特色鮮明,成就斐然。原中國美協副主席尼瑪澤仁感嘆,陳學良的長卷氣勢恢弘,其對繪畫的駕馭能力很強,能將生活中的新變化融入山水畫,令人歡欣鼓舞。黑龍江肇東市常務副市長田久學也贊譽他不僅為人誠懇熱情,繪畫水平更是得到大家認可,其山水畫反映遼東風情,大氣、壯美且內涵豐富。 陳學良的山水畫,講求品位,延承和創新了傳統筆墨技法,在深層的文化內涵和山水畫圖式的建立中,思考并指向個體在現實世界中的精神困境與文化訴求,讓觀者在美的情境中找到文化信仰與精神歸宿。他的作品不追求奇、異、怪,而是追求真、善、美,在紛雜的藝術市場中展現出獨立的美學價值。 陳學良山水國畫作品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