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本文引用《道德經》原文皆為帛書版,輔以傳世版為參考,因為傳世版已經確認被大幅篡改,帛書版更為貼近老子的本意。 01、從“美”入手認識“道” 毋庸置疑,《道德經》最核心的概念就是“道”,最核心的思想就是“無為”,直觀一點講,倘若把“道”擬人化,那么“無為”可以說是“道”的性格底色,或者說是“道”的“人格魅力”之所在,也是道之所以成為道的根本原因。反過來講,誰能夠盡可能的貼近無為的狀態,也就離得道不遠了。 因此,《道德經》洋洋灑灑的八十一章,大體上可以歸納為圍繞“道”,圍繞“道無為的本性”做出詮釋和解讀,勸告我們去學習道的無為,尤其是管理要掌握無為的法則,造福治下的百姓,最后還報己身。其中不乏生動形象的舉例,力求把道和無為說清楚。 盡管我們更愿意接受老子是一個絕對與世無爭的人,不屑于給上層出謀劃策,不可否認的是,《道德經》里無為之治的思想本質確實是“管理者法則”。因為“道”就是這世間最大的管理者。 其實我們完全不應該因為這一點就把老子世俗化,恰恰相反,老人家勸告管理者,表面上是維護他們自身的統治,最終的訴求完全是為了避免讓老百姓受苦,這是一種最高智慧的曲線救民。因此我總是把一句話掛在嘴邊:老子絕對是自己人! 值得注意的是,老子是一個并不支持下定義的人,他不僅反對把話說滿說盡(多聞數窮、不如守中),而且往往用樸素的辯證思維可以把一般的定義反向證偽,比如最深入人心的柔弱勝剛強。所以,我會極力避免在解讀《道德經》的時候下定義,只是嘗試簡單化、形象化而已。 寫這篇文章,也是懷抱了和老人家相同的初衷,試圖把至今眾說紛紜的道和無為,以更為形象的方式還原出來。 但是,人力所不能及的是,道這個東西是不可言說的,對道的領悟之深無過于老子,他老人家也坦言: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由于對這句話的解讀古往今來始終莫衷一是,所以我們完全可以換個角度,不必正面解讀,舉個例子就足以了解這句話背后的深意: 大家都知道“美”吧,但是如果讓大家給“美”下一個定義,我敢說不會有任何一個對于美的定義能準確無誤,而且適用于所有人。就算不給“美”下定義,僅僅讓大家描述什么是美,這也是很難做到的。 你會發現美既不能被統一定義,也不能被固定化的描述,因為美多種多樣,在不同的人眼里可以是截然不同的。但是!美還確實存在,每個人都見過,都能意識到,就是想不出美原本應該是什么樣子。它不是一朵花,也不是一條河,更不是一處風景,而是這朵花、這條河、這處風景呈現出的一種狀態。美這個東西,有點類似于道,而道比美要更為不可言說。 所以,我們通過“美”的例子,完全能夠體諒到老人家在試圖描述“道”時所感到的無奈。更為關鍵的是,老子是一個實事求是的人,不愿意說假話,因為盡管他老人家發現了道,領悟了道,卻從來沒能親眼看見過道的本體,也完全想象不出道應該有的樣子,因為道本身就是不能夠被具象化的。 流傳甚廣的一句話:美從不缺乏,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道也可以從這個角度上去理解,道無處不在,只是很少有人能夠感悟到而已。 所以再來回味這句話: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換成“美,可道也,非恒美也”,完全不用翻譯出來,這個意思也就不言自明了吧,那些始終糾結該怎么斷句的資深學究,大家還是少打聽為妙,過于咬文嚼字難免誤入歧途。 老子在帛書版《道德經》第四十八章(道經第四章),已經極盡可能的讓我們明白道是一種怎樣不可言說的存在,而且大膽承認了自己的“無知”,這才是一個智者應該有的樣子,不會標榜自己無所不知。對于道,他說: 帛書版《德道經》四十八章——道用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 淵呵!似萬物之宗。 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呵!似或存。 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我們完全可以看出老人家為此做出了十足的努力,為了讓后人可以盡可能準確的理解他所宣揚的道,用了不下十五章的篇幅,直接對道進行各個角度各種類型的正面解讀。 02、從“水”入手理解“道” 借助“美”的概念,應該已經讓大家知道了“道”是一種什么方式的存在,但是“美”的局限性太強了,不能夠讓我們直觀認識到“道”的價值之所在。 如果認識不到道的價值,就不可能會追捧道,信奉道,從而向道學習,更不知道向道如何學習,學習什么,就像我們不知道如何向“美”學習,學習“美”的什么優點。難免會讓悟性不足的人產生老人家故弄玄虛的錯覺。 老子經過長時間敏銳的觀察和思索,總算發現了一個最接近“道”的東西——水。 帛書版《德道經》五十二章——治水 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 居眾之所惡,故幾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淵;予善信; 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對于這一章的解讀,也是眾說紛紜,僅僅是“治水”和“若水”之爭就不可能達成統一。所以解決的方式就是不翻譯,完全從語境和“水”這個主體入手,讓大家通過了解水去領悟道。翻譯出來的東西更多的只是字面意思,能夠自行領悟的要點,才會深入每一個個體的認知。 如果我們稍加思索的話,會發現這個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質就是水,有些人可能會抬杠說是空氣,這個杠我不參與抬,因為后面會講到風。 大家可以盡可能的去搜尋地球上和水完全不存在關系的東西,比如有人會說沙漠。要知道,正是因為極度缺水才會形成沙漠,水和沙漠的關系不是我們常規意識上的正相關,而是絕對的負相關,所以也是密不可分的。 水的重要性我就不贅述了,每一個有點常識的朋友都能理解,所以不在這一點上浪費時間,解釋水的重要性是為了說明一個問題:水和萬物的關系幾乎等同于道和萬物的關系,息息相關而且萬分重要,絕對的不可或缺。 然而,重點并不在這里,“水善利萬物而有靜”才是重中之重,通行本也就是傳世本把有靜改為不爭,要表達的意思差不多,但是有靜更恰當。 “有靜”的意思是保持安靜謙遜的狀態,完全不圖回報。“不爭”在語境上已經存在了完全可以去爭的潛在意思,就像說“我不在乎”這句話一樣,總是會感覺其實你在乎,或者你可能并沒有完全不在乎。 有靜則準確表達了完全不爭的狀態,也就是說水看似是不斷流動的,其實完全是守靜的,所以私認為有靜更加確切。好了,我們的咬文嚼字到此為止。 這里突出了一個最為核心的重點:水和道一樣,只是去利于萬物的運作,而自身完全不圖回報,毫無私念,絕不索取;哪怕重要到不可或缺,也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很低。 因為我們主要是借助水來佐證道的核心內涵,所以有關這些概念的現實意義不做延伸。需要注意的是,盡管水和道一樣都不存在固定的形態,但是水肉眼可見,而道觸不可及。也正是因為水很直觀,才能給我們通過觀察水的特性更好的理解道的內涵。 下面進入最后一個部分:風和道的關系。 03、從“風”入手完善“道” 回顧前文,我們引入“美”的概念說明“道”存在的狀態,借助“水”的特性突出“道”無我的內涵,那么再說“風”又為了證明什么呢?是為了補齊“道”的概念里有和無的互為表里的關系。因為有和無,尤其是“無”,是《道德經》另一個核心的概念,和“無為”的“無”也截然不同。 下文是傳世版《道德經》所有人都耳熟能詳的第一章,如果把“風”引入這一章對應理解,我相信會讓許多人恍然大悟。 帛書版《德道經》第四十五章——觀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 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這段話我想重點解釋的是“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我相信這句話是很難被完全理解的,盡管字面意思很直白,就是從無的角度觀察它的妙處,從有的角度觀察它的邊界,或者說細微之處。 盡管這句話不難理解,就是沒感覺這句話有什么深刻的道理,如果把觀察的對象看成“風”,大家可能就比較好理解了。 從無的角度觀察風的妙處,從有的角度觀察風的邊界,可以說世間再也沒有比風更合適的觀察對象了,所謂的大象無形,風就是最恰當的代言人。 風有什么特點?完全看不到,絕對的無形,但是無處不在而且作用巨大,這就是從無的角度觀察風的妙處,因為這一點非常類似道的作用和存在方式。 盡管看不到,我們完全可以感覺到風,而且能夠分辨出無風、微風、和風、大風和狂風之間的區別,這就是從有的角度觀察風的邊界,或者說細微之處。 而這里的有和無,是風同時具備的兩個截然不同的特點,這里還不是重點,重點是在風身上,是“有”更重要還是“無”更重要呢? 答案肯定是“無”。因為大家總是會注意風“有”的一方面,也就是風力的大小,而往往忽視無論風大風小都給我們帶來巨大的作用,因為這一點是無形中達成的。 老子這句話是在強調“無”的價值和作用常常被我們忽視,大家往往只能觀察到“有”的東西的作用,沒有看到“無”的至關重要。 如果有和無兩個方面我們都能看到,就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可以稱之為“玄”了;如果在觀察到的基礎上能夠領悟其背后的價值和作用,已經上升到最高的境界了,叫做“玄之又玄”;那么此時此刻,達到玄之又玄的地步,已經踏入“眾妙之門”了,離得道也就只有一步之遙。 這一步,就是起而行之。 |
|
來自: 行云流水vmmxd6 > 《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