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渺小又浩瀚的生命中,我們總是很自我的強調我自己,去證明自己的重要,價值,可事實很有可能是:終其一生活的是誰都不知道,還在盲目的自以為是。 如果我們體驗到價值感,是誰便不重要,如果我們沒有,那么是誰,我們可能也不知道,苦痛就會是重要的,是誰也不重要。有本書叫少有人走的路,此時此刻更能表達人生的第三種選擇,跳出證明,找到自己,生命將自然而然的回到原來的樣子,即是本自具足,生來而有。 他總是總是感受到我是多余的,最好滾的遠遠的,別煩我,深深的被嫌棄感。這樣的感受一直有一直有,在關系中必然受傷,也總是無法走近所有的關系,那么外表的冷漠自然而然,卻心如囚牢,外面的人進不來,自己也無法出去。 他是家里的老大,也是家族里的長孫女。作為父母第一個孩子沒有不喜歡的道理,即便是重男輕女,作為長孫女也一樣,還聽聞過奶奶的寵愛。怎么可能是多余的呢?弟弟跟他之間相差5、6歲,怎么算都有單獨的時間呀。對于父母怎么也找不出父母有什么“對不住”他的地方。 后來才看到是他的母親,不禁感嘆“傳承”的力量,真的很強大,傳承的樣子原來是這個樣子。如果我們不去看它,也永遠看不見它。很慶幸,持續不斷的修行可以讓我們斷掉惡性循環的傳承,留下良性循環的傳承。 母親是多余的,是外婆給她的。母親和舅舅是雙胞胎,那個年代一起生兩個孩子,可想而知外婆的壓力有多大,母親又是女生,那么在當時的環境下,不會被重點對待很正常,外婆又是強勢的個性。所有的一切便順理成章。后來的母親因為自己在外婆那里受苦,她用養公主的方式養女兒,只是不想讓女兒再受她自己的苦,她的愿望有沒有實現呢? 很顯然沒有,只是一個外型,內在更加的分裂痛苦,每個人都給不出自己沒有的東西,內心世界沒有,終究沒有。每個孩子都希望父母幸福,父母的恩情讓我們有壓力,本能的想為他們去做些什么,可是終究是失敗的,因為誰也拯救不了誰的生命,唯有自己負責,所以只要拯救,結果必然是無盡的絕望。所有的關系也都是一樣的結果。看不見的動力就長這個樣子,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除非你看見它。 每個父母都想給孩子最好的,可那個最好,往往也是自己的缺失和創傷,往往事與愿違,愛沒有按照我們的想象發生,傷害卻如期而至。給孩子最好的傳承只是活出我們生命原來的樣子,本自具足。 |
|
來自: 新用戶6779qZBn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