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家都想“人旺、財旺”,可問題是,這好事兒怎么落到自己頭上? 光有錢,不代表你就富了。 賺幾百萬,然后全家待家里光享福,不動腦子,金山銀山都得敗光。 生活是流動的,停下來等于落后。用“靜止”的腦袋去看周圍的人和事,早晚吃虧。 錢不過是富有的表象,真正的富有,是家庭的謀劃和布局。 家富不富,關鍵不是缺錢,而是缺那三種“遠見”。 01 規則的遠見:家里沒規矩,日子能好過嗎? 要想家庭富起來,第一步就是把規矩立起來。沒規矩的家就像沒舵的船,隨波逐流,最后下場都不好看。 首先,得有分工協作的規矩。每個人都有事干,都能出力,這才能讓家庭運轉起來,收入自然也會滾滾而來。 再有,得有管錢花錢的規矩,掙多少、花多少,都得有數兒。這樣才能讓家庭養成節約的習慣,存得住錢。 還有處理矛盾的規矩。家庭難免有摩擦,但有了規矩就像加了潤滑油,問題能壓一壓,不至于翻車。 沒有規矩,家里必亂成一鍋粥。你花我也花,管錢的人都沒個準,隨便亂用,錢袋子很快就空了。 規矩不僅要立,還得嚴守。 人情和規矩,絕不能混為一談。人情太重,容易偏心,規矩太死板,又會冷冰冰。 規矩立好,家庭才有和諧的可能。 02 省錢的遠見:把錢留下來,干嘛? 省錢這事兒,說白了就是圖個后路。 古人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意思很簡單:錢得動起來,才算是真金白銀,攢著不花,純屬糟蹋,頂多也就是個數字罷了。 省錢能干啥?投資也好、做善事也好、旅游教育也好,有了方向,家庭才有奔頭。 北宋慶歷年間,朝廷討論怎么減輕百姓負擔,有人提議降低商人稅賦,結果大臣們一片沉默。 范仲淹出來一句話:“省錢過緊日子,讓國家有余糧,商人和百姓才能真舒坦。” 他這話點透了節儉的價值——省錢不光是省個數目,而是把資源用到刀刃上。方向對了,才能真正讓家業走上坡路。 一個家庭真要省錢,那就得有規劃、有目標,把錢花在刀刃上,才能讓家業蓬勃發展、錢生錢、日子越過越紅火。 03 擔責的遠見:不承擔責任,有什么后果? 有一年,開封府大旱,老百姓日子過得艱難,趙恒果斷減免稅賦,結果引來不少非議,說他不顧國家財政,搞得朝廷派人調查。 可話說回來,減稅背后是誰在擔責任?誰在頂壓力?要知道,國家也好,家庭也罷,沒有人愿意承擔責任,那就跟失了棟梁沒兩樣,遲早塌成一地雞毛。 趙恒當初力排眾議,硬是扛住了壓力,后來一登基,重用的就是敢于承擔的王欽若,提拔為宰相,家族也跟著水漲船高。 有人會說這是運氣,但這運氣背后,是王欽若一直堅持為民請命,主動承擔責任,不畏懼失敗的擔當。 責任不是事后找借口推脫,而是一開始就要扛起來,成敗都得認清,才能走穩每一步。 家庭里頭也是一樣的道理。沒人愿意負責,那就是一盤散沙,誰都不愿意多做一步,誰都怕攤上事兒。 茨威格說得好:“一個人能力所及的地方,也是他的責任的界限。”但一個人有多大能耐,就該扛多大的事兒,家庭合力起來,責任大家一起扛,家業才有希望。 責任感強的人,從不怕事情失敗,因為他們知道,只要肯擔責,家庭的事業就不怕半途而廢。 責任意識,就是家庭興旺的根本動力,有了它,啥事都能干出個樣兒來。 04 想家業興旺,就得會算計、懂布局。 找準機會,家里開個會,聊聊怎么省錢,怎么分擔責任,家里規矩該怎么定。 老話說得好:“家和萬事興。”可這和睦,哪是說說那么容易?這背后是智慧,是改變,是付出。 錢嘛,得有規矩地賺,有節制地花,這樣既有壓力又有動力,咋可能不富呢? 最后,愿你我都能站得高,看得遠,不光是富得起,還得守得住。 讓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