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優化編排結構 1.將數的認識與其運算相融合 如一年級上冊10以內數的認識與其對應的加減法相融合,二年級上冊認識三位數之后緊接著安排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口算,三年級下冊分數的初認識也融入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四年級下冊安排小數的意義與其加減法,五年級下冊安排了分數的意義與其加減法,等。 2.突出計數單位的認識 一年級注重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初步感知整數的計數單位“一”和“十”;二年級重點認識計數單位“百”和“千”;四年級則是在計數單位“萬”的基礎上整理出各個計數單位和數位,進一步明確計數原理。 對于分數和小數的計數單位的認識,則是通過測量引入,體會產生背景。三年級下冊重點認識十分之幾,四年級下冊編排小數的初步認識,五年級下冊安排的是認識分數的意義。 3.推遲豎式計算,為口算留空間 首次出現豎式計算,是在二年級下冊的兩、三位數的加減法單元,此前重點訓練20以內加減法口算、100以內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口算、表內乘法的口算以及不進位的兩位數乘一位數和首位能整除的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而乘法豎式則安排到三年級上冊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單元中。 4.重視算理探索與表達 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突出運算意義和運算關系在理解運算方法中的作用,二是基于計數單位感受運算的一致性,三是結合橫式去解釋豎式計算的算理,感受運算律與運算性質在運算方法中的作用。 5.創新小數、分數乘除運算的編排 教材在四年級下冊教學小數的意義之后,緊接著就安排小數加減法的教學,同時在五年級上冊安排小數乘整數、小數除以整數。一個數乘小數、一個數除以小數運算意義的理解則需要以分數乘除法為基礎,其算法可以在將小數轉化為分數后,借助分數乘除法的算法進行探索。因此,教材將這一部分內容編排在六年級上冊,也就是分數乘除法之后。這樣,學生基于分數乘除法的計算經驗探索并理解一個數乘小數、一個數除以小數的計算方法,不僅空間較大,而且能更好地感受小數與分數運算在本質上的一致性。 二、數量關系的編排 1.運算意義與實際問題相結合 教材不再單獨編排混合運算,而是將其與數量關系相整合,先后三次安排了“混合運算與數量關系”的獨立單元。三年級上冊“混合 運算與數量關系(一)”單元,結合購物情境教學乘加、乘減、除加、除減兩步混合運算,并由此拓展到常見的兩步計算實際問題。四年級上冊“混合運算與數量關系(二)”單元,將三步混合運算與相應的實際問題相整合,在理解三步混合運算順序的同時,學會運用四則混合運算和常見的數量關系解決一般的三步計算實際問題。六年級上冊 “混合運算與數量關系(三)”單元教學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與此相整合的是“估算上界和下界的實際問題”“已知一個量占總量的幾分之幾,求剩余量的實際問題”“比一個數多幾分之幾的數是多少的實際問題”“工程問題”。 2.在實際問題中提煉常見的數量關系 教材在一年級下冊“簡單的數量關系(一)”單元安排了相差關系的實 際問題;二年級下冊“簡單的數量關系(二)”單元安排了倍數關系的實際問題;三年級下冊安排“加法數量關系”單元,引導學生總結加減運算的意義、概括常見的加法數量關系(總量=分量+分量);四年級上冊安排“乘法數量關系”單元,引導學生總結乘除運算的意義、概括常見的乘法數量關系(總價=單價×數量,路程=速度×時間)。 3.突出實際問題中的估算 如二年級下冊結合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口算,教學用加減法估算解決簡單實際問題;三年級上冊結合整十、整百數乘或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教學用乘除法估算解決簡單實際問題;三年級下冊結合整十數乘整十數的口算,教學基于樣本數量估算整體數量;等。 (參照郭慶松一文《基于一致性 致力結構化》進行整理,侵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