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了,閑來無事,邀約三五好友,跳舞,小聚,游玩,好不熱鬧。 可是你邀約人的次數多了,被拒絕的可能性也多了,無端就活得鬧心。 顯然,一個人再有熱情,再有空閑,也要和別人保持距離。 俗話說:“魚放三天,發臭;客留三天,討嫌。” 把握社交的分寸感,遵守社交潛規則,是退休老人應有的自律。 01 退休后的社交,需要減少麻煩。 曾經在職場上,我們需要麻煩別人,也要介入別人的麻煩。畢竟,職場不是單打獨斗的空間,是一群人朝著一個目標前進。 也有一些毫不相干的人,也會來找“麻煩”。你多半會熱情接待,畢竟也許對方可以成為新的人脈,從而幫助到自己。 于是乎,我們形成了一種觀點:好的關系,是麻煩出來的。 上世紀三十年代,作家巴金從上海到北京工作,和朋友創辦了刊物。可是沒有優質的稿件,讓人發愁。 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巴金找到了名聲在外的冰心。 出人意料的是,冰心對巴金積極支持,形成了合作關系。 過了幾年,冰心身體狀況欠佳,托付巴金幫忙出版和整理作品。巴金極力支持,促成冰心的文集出版。 冰心送給巴金一句話:“人生得一知己,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看過了名人之間的互動,再想一想自己在職場中的互動,就會知道,好的關系,其實是價值的互換。 退休了,不僅意味著自己離開職場,還意味著價值的降低。
要懂得,此一時彼一時,不要用彼時的態度,去對待今天的社交。 聰明的人,在退休之后,馬上做到“斷舍離”,縮小社交圈。 其一,沖著利益而來的同學、朋友、同事,還給利益就好了。 鐵打的單位,流水的員工。你只是在單位待過,靠工資過日子。現在你領取的是退休金,不是工資,應該區別對待。也沒有人考核你的業績,看淡一些。 其二,讓你煩惱不休的親戚、鄰居,保持遠一點的距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軌跡,不是每天都要并行、交叉、交集。 你每天無所事事,不代表別人都無所事事。 比方說,你閑來無事就去農村親戚家住幾天,人家是沒有退休的,要每天種地。對比之下,人家哪有心思每天都招待你,就是你的兄弟,也會給臉色。 還比方說,你自己可以走動,卻每天請求鄰居幫忙買菜,這是太麻煩了。偶爾一次兩次,還是很受歡迎的。 當你習慣了,非必要的情況下,我不麻煩你,你也別麻煩我,人情就會淡一點,也恰好符合“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古訓。 02 收起你的熱情,善良才更有價值。
雖然說“姜還是老的辣”,但是老人也有很多的認知誤區,會和時代格格不入。 經驗,是很寶貴,但不是萬能的。 并且很多年輕人,需要自己去闖蕩,撞了南墻,才懂得生活。他們是不愿意被老人嘮叨的。 我的三嬸,退休之后,去在廣州工作的女兒家帶娃。 三嬸似乎有用不完的力量,把孩子管得好,也幾乎承包了所有的家務活。 每天,三嬸五點就起來,要去跑一跑,然后回家做早餐。 傍晚,三嬸要去跳廣場舞、搶購一些廉價的蔬菜等,回到家,洗洗刷刷。 看起來三嬸的做法,沒有什么不妥。但是女兒卻開始抱怨了:“我媽,每天一大早就和我們搶廁所,洗臉盆,等她什么都搞定了,我們也要遲到了......我媽,每天晚上都忙,鬧騰,也不想一下,我回到家,還得在電腦上加班。也不好說,怕她生氣,摔臉色,然后回老家。” 從某種角度看,三嬸的女兒,這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從現實看,是三嬸做得太好了,無形之中就深度介入了女兒的生活。 帶娃的過程中,若是三嬸懶一點,對于子女的生活,不那么“全心全意”照顧,幾代人的距離就有了,關系也更好處理。 在社會上,退休老人要發揮余熱,這是好事。可是退休老人,什么都要管,難免會惹火燒身。 比方說,街頭有小車剮蹭了,老人擠過去,非常要做和事老,可能會引發車主的不滿,甚至連自己的安全,都保證不了。 還比方說,小區里,有夫妻吵架,老人要去勸說,多半會殃及自己的日常生活。
很喜歡一句話:“不要因為善良,給別人撐傘,淋濕了自己。” 行善之前,想一想自己做得到嗎?把自己當成老人,而不是小伙子。 行善之前,看看有必要嗎?是不是自己愛管閑事,是不是加入了人家的因果。 行善的時候,不要幫忙太多,有了七分幫助,就很好了。哪怕對方是自己的兒女。 理性的幫助,尺度對了,才是雪中送炭的溫暖。 03 退休了,就要有退休的姿態,要學會改變自己。 太多的感情,已經過去了,相見不如懷念。 學會過清凈、簡單的生活,可以群居,但是不要太合群;可以互助,但不要越俎代庖。 退休了,我們要發揮余熱,但更要懂得,把余熱留一份給自己。 退休了,適度麻煩,適時善良,平平淡淡才是真。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