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本》曰:『隸首作數』。相傳隸首是黃帝的臣子。是時,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華夏就已經產生抽象的數的概念及記數的文字。並經過夏、商、西周三代數千年演化,逐漸固定了數的符號、運算法則及易理的哲學思想。 華夏哲學思想認為: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有五:水、火、木、金、土,稱之為『五行』。 《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孔子家語·五帝》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 漢字『五』上一橫代表天,下一橫代表地,中間是個?,代表天地間陰陽相交。 五行在天指:木、火、土、金、水五星。在地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屬性。在人體指:肝、心、脾、肺、腎五臟。在哲思指:仁、義、禮、智、信五種品德。 《說文解字·五部》五:『五行也。從二,陰陽在天地閒交午也。......?,古文五省。臣鉉等曰:二,天地也』。 清段玉裁注:『五行也,古之聖人知有水、火、木、金、土五者,而後造此字也。從二,像天地。侌昜(陰陽)在天地閒交午也,此謂?也。卽釋古文之意。水、火、木、金、土相尅相生,陰陽交午也』。 比如:人之『五倫』,這也是漢字『五』與人際關係重要的哲思疊加態。五倫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這五種人倫關係。 孟子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的言論,屬於遵循自然法序,而對親人與人之間關係,依照天然次第而構建的人倫定位。使得人與自然法秩序和諧、共生、一體。 華夏諸神及方位與數字『五』也同樣疊加了哲學思想。 《禮記·月令》和《淮南子·時則訓》有:『東方太皞伏羲氏,配東方神句「gōu」芒。南方炎帝神農氏,配南方神祝融。中央黃帝軒轅氏,配中央神後土。西方少暭金天氏,配西方神蓐收。北方顓頊高陽氏,配北方神玄冥。』 『五行配五方,北方為水,東方為木,南方為火,西方為金,中央為土。』 關尹子《文始真經·八籌》云:『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攻相剋,不可勝數』。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尚書·洪範》云:『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禮記·禮運》: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為質也。五味俱全之『五』味是酸、甜、苦、辣、鹹的合稱,形容調味齊全適宜。 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 古時候的五正色為:東方的青色、中央的黃色、南方的赤色、西方的白色、北方的黑色。其他顏色皆為雜色。 東漢·應劭《風俗通義》:『天地之風氣正而十二律之,五聲於是乎生,八音於是乎出。聲者,宮、啇、角、徵、羽也。音者,土曰塤,匏曰笙,革曰鼓,竹曰管,絲曰絃,石曰磬,金曰鐘,木曰柷』。 漢字{一,二,三,四,五,……}數字分為基數和序數。基數,用來表示數量。序數,用來表示順序。最重要的是對『方位』——即數位的確定。 基數字最早出現於卦辭。古人在寫卦的時候,因為是豎著書寫,寫一,就是一橫;寫二是兩橫;寫三是三橫;寫四是四橫,寫五的時候就用一個?來表示。 『五』是天數,又叫『生數』,因為人的一隻手有五個手指。一個五進制的數,叫作『成數』,即五的整數。一個成數是五,二個成數是十,三個成數是十五,四個成數是二十,五個成數是二十五。 答案揭示完畢,下面是網絡資訊,呼應上文中的部分內容。 中國人的主要計算工具是算籌。算籌又稱為算、籌、策、運、元等,通常用竹,也有用木、骨、石製成。 《孫子算經》最先表述了算籌記數制度:『凡算之法,先識其位。一縱十橫,百立千僵,千十相望,萬百相當。』 《夏侯陽算經》又補充道:『滿六以上,五在上方,六不積算,五不單張。』這就是說,算籌數字有縱橫兩式。個、百、萬……用縱式,十、千、十萬……用橫式。 丼型結構認知數理哲思與心智模型到這裡就結束了。謝謝大家一起學習,共同進步。 附加補充——珠算的相關資料如下: 珠算:它被譽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也是人類數學發展史上的一項重大發明。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以算理、演算法為基礎,運用口訣通過手指撥動算珠進行加、減、乘、除和開方等數學運算。——摘自網絡資訊 自元、明以後,國人的主要計算工具是珠算盤,延及朝鮮、日本和東南亞。至今珠算仍在人們生產、生活中發揮著作用。珠算之名最先見之于東漢徐嶽的《數術記遺》。到南宋,珠算產生的演算法條件已經成熟。南宋劉勝年繪的《茗園賭市圖》、元代王振鵬繪的《乾坤一擔圖》(1310年)都有珠算盤,算珠、檔都清晰可見。珠算盤產生後,與算籌並用了很長時間。明代程大位著的《演算法統宗》(1592年)對珠算的發展和普及發揮了極大作用。——摘自網絡資訊 先秦典籍和《算數書》、《周髀算經》、《九章算術》中大量使用了分數。中國是世界上使用一般分數最早的國家,也是最先使用小數的國家。西元263年劉徽在開方不盡時用十進小數(微數)表示無理根的近似值,開十進分數之先河。劉徽將分子與分母看成率關係,與現代數學中關於分數的定義完全一致。 分數的表示採用分子在上,分母在下,不過中間沒有現在的橫線。古代用厘、毫、絲、秒、忽表示分以下的奇零部分。楊輝、朱世傑還先後總結了民間的斤兩化零歌,即將1至15兩化成以斤為單位的十進小數的歌訣。 例如口訣:(……十忽為一絲…,五十尺為一端…,四十尺為一疋,六尺為一步,二百四十步為一畝,三百步為一裡。 …十黍為一絫…,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 …六粟為一圭,十圭為一撮…十圭六十粟為一撮…十斛六億粟,百斛六兆粟… 凡大數之法,萬萬曰億… …週三徑一,方五邪七… 以粟求糲米,三之,五而一。 …五之,三而…,五之,二而一…。…二之,五而……。 後面還有"上數者,數窮則變,若言萬萬曰億,億億曰…",這樣的級數,大家怕是一輩子也用不上。)——摘自網絡資訊 (例如:十進位的漢字數位寫法,漢字小寫為:百、千、萬、億、兆、京、垓、秭、穰、溝、澗、正、載、極,漢字大寫為:佰、仟、萬、億、兆、京、垓、秭、穰、溝、澗、正、載、極。)——摘自網絡資訊 明朝時,朱元璋鑒於當時的重大貪污案“郭桓案”而發佈法令,其中明確要求記帳的數字必須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為“壹、貳、三、肆、伍、陸、柒、捌、玖、拾、佰(陌)、仟(阡)”等複雜的漢字,以增加人為塗改帳冊、作假賬的難度。這種理念和方法,至今沿用。例如銀行系統一直保留大寫的漢字數位。——摘自網絡資訊 |
|
來自: 昵稱65039517 > 《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