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北部,古稱交趾(交州),又因大唐在此設立安南都護府而簡稱安南。 交州,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即成為華夏國土,此后一直到五代十國,華夏各朝代都在此設立郡縣直接統治。 公元970年,安南丁部領稱帝建立丁朝,標志著安南獨立的開始,此后雖有反復,安南卻還是脫離了中國直接統治。 如今,越南在南海經常搞事,如果安南依舊在我們手里,南海局勢就簡單多了。 為什么直接統治千年之久,華夏還是沒能建立牢固的統治? 安南獨立的地理因素 一個地區的地理形態對它的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安南最終獨立,地理因素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 整個越南國土,呈現南北狹長走向,東邊是南海,西邊是漫延千里的長山山脈,北部也是高山林立,屬于半封閉的地理形態。 雖然,今天越南北部與云南和廣西相連,以今天的眼光看,好像陸路交通不成問題,但是,千年之前云南和廣西山區有大量未完全臣服的部落,陸路交通無法保證安全,直到明朝,中原朝廷才對廣西土司實現了控制。 這就導致,從秦漢到隋唐,安南(交趾)一直屬于華夏文明的飛地,華夏核心區域與交趾往來主要靠海運。 所以,唐初四杰,寫下千古名篇《滕王閣序》的王勃去探望在交趾當官的父親也得坐海船,結果返程遭遇海上風浪,溺水而亡。 最初,因為航海技術不行,海洋航行必須緊靠海岸線,紅河三角洲的首府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加上三角洲肥沃的土地,這里吸引了大量躲避北方戰亂的漢人移民。 當時,交州(河內)的繁華程度甚至超過廣州。 但是,隨著航海技術的進步,大唐的海上絲綢之路不再需要像漢魏南北朝時期那樣沿著海岸線行進,繞海南島航線成熟后,北部灣偏離主航道,使得曾經南中國最重要的對外港口交州迅速衰敗,安南戰略地位一落千丈。 半封閉的環境,導致安南叛亂后,中央朝廷平叛較難。 氣候因素 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溫度氣候對歷史的影響,幾乎是決定性的。 交趾地處熱帶,寒冷期有利于北方漢民南下開墾,而溫暖期則過于炎熱,古代醫療條件下無力抑制“瘴氣”疾病蔓延,過于濕熱的環境也不適合北方農耕技術推廣。 魏晉南朝是寒冷期,歷史上交州地區的第一次大開發、以及史料記載大量北方流民進入交州,都是在這個階段。可以說正是這一次開發,使得北越成為漢文化主導的地區。 隋唐到北宋都是溫暖期。唐太宗時,任命盧祖尚為交州都督,盧祖尚以“嶺南瘴癘 ”為由拒絕去,唐太宗大怒,命斬于朝堂,可見當時北方人對嶺南熱帶疾病的畏懼。 由于,唐朝對云南地區的南詔國政策失誤,導致南詔坐大,南詔兩次攻陷安南,對安南漢民進行了血腥屠殺,導致漢民數量銳減,華夏在安南的統治基礎被動搖。 而唐朝到北宋時期又恰逢溫暖時期,北方漢人自發移民很少,所以安南獨立后,漢民的缺乏導致高層的漢人與土著逐漸融合,安南本土民族意識和民族語言逐漸形成,等到幾百年后,朱棣再次征服安南,安南已經缺乏華夏統治基礎了。 安南獨立的重要歷史事件 大唐南詔之亂 因為唐玄宗任用昏庸無能的楊國忠和鮮于仲通,最終逼反南詔國,大唐兩次被南詔打得大敗,使得南詔國成為西南小霸。 公元861年和863年,安南土著引南詔兩次攻陷安南,殺死俘虜了超過十五萬交州漢人,數千家交州本地漢人大族滅門,徹底改變了安南人口的構成,成為安南的歷史轉折點。 引入節度使制度 安南原本是正常州縣制度,南詔入侵后,大唐開始重視安南,引入節度使制度,設立靜海軍。 自此之后,南詔再也無法威脅安南,靜海軍確實起到了保境安民的作用。 但是,大唐滅亡后,節度使的驕兵悍將,歷經越南獨立奠基人楊廷藝到矯公羨,再到吳權和丁部領,最終擁立丁部領稱帝獨立。 大唐在安南設置節度使,卻導致了更糟的結果。 忽視安南的大宋 大宋建立,確定先南后北的統一戰略,這個南卻未把安南包含在內。 軍事能力極差的宋太宗,攻打遼國失敗后,更想不起遙遠的南方還有安南這個華夏故土。當時如果發起針對靜海軍割據的統一之戰,勝算很大。 可惜,一直過了近百年,直到勵精圖治變法的宋神宗才想起要恢復安南故土,此時安南獨立已久,根基牢固,大宋調集20萬軍隊,卻最終大敗而回。 回光返照的大明安南統治 安南獨立400年后,華夏迎來了一位文治武功卓越的雄主朱棣,又恰逢安南國內內亂,朱棣趁勢征討安南。 這時,廣西的大小土司們已基本歸順大明,大明悍將張輔從陸路順利攻占安南,設交趾布政使司,安南回歸華夏一統。后續安南雖然叛亂不斷,但張輔能力超群,兩次出征安南,平定叛亂。 永樂年間“郡縣交趾”的政策基本上還是成功的,大明在紅河三角洲核心地帶統治一直很穩固,不穩定的是南部的九真地區。 可惜朱棣的好兒孫明仁宗、明宣宗父子,全面否定永樂政策,特別是朱棣的好圣孫明宣宗,拒絕張輔再次出征安南的請求,宣布撤軍,安南最終獨立。 作為后人復盤,如果朱棣或者明宣宗能夠有朱元璋的大度,像云南交給沐家鎮守一樣,把安南交給張輔家世代鎮守,則安南穩了。 歷史無法假設,安南這個從秦漢到隋唐,漢民族一千多年苦心征伐經營的領土,最終淪喪,令人扼腕嘆息。 喜歡就轉發和點贊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