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東西從理論上講是一個方面,結合醫案,能對理論上更好的理解,甘麥大棗湯是這種情志疾病。理論講得再好,在臨床實踐中不一定能看病,有的時候也不好掌握 甘麥大棗湯醫案1——臟躁岳美中醫案: 岳美中老先生他可是自學成材,他的這個醫案,當時正好是36歲,他年輕的時候是一名老師,得過肺結核,咳血,怎么治都治不好,后來,他就自學中醫,就讀中醫經典,自己給自己治,一次不行兩次,結果卻把自己的肺結核給治好了。從此,悟了醫道了,也沒有名師,自己悟出來的醫道,無門無派。他讀的第一本醫書《醫學衷中參西錄》。 1936年于山東荷澤縣醫院診一男子,年約30余,中等身材,黃白面色,因患精神病,曾兩次去濟南精神病院治療無效而來求診。查其具有典型的悲傷欲哭,喜笑無常,不時欠伸,狀似“巫婆擬神靈”的臟躁證,遂投以甘麥大棗湯。甘草9克,淮小麥9克,大棗6枚。藥盡7劑而愈,追蹤3年未發。(《岳美中醫案集))1978年版) 按語:可見臟躁不唯婦人獨有,男子亦間患之,其治相同。 甘麥大棗湯醫案2——午后低熱(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林君平醫案:葛某,女64歲,干部。于5年前開始午后低熱,曾服清骨散、秦艽鱉甲散之類癥狀未減。后因體重銳減而求診,西醫診斷為“植物性神經功能紊亂”,口服谷維素等低熱未退,五心煩熱,收住入院。 余思蒲輔周老中醫之訓:“慢性病應重視脾胃為本,內傷低熱脾胃已弱,苦寒藥不宜多用。”本癥低熱久羈,病在陰分,陰虛生內熱,前醫過用苦寒之品,反傷陰分。遂用甘麥大棗湯調治,再加百合、沙參連服15劑,五心煩熱減輕,惟低熱未退兼見難眠,故上方去沙參,加棗仁、朱砂、太子參,數劑而取效。(福建中醫藥1987;(3):40) 按語:心肝血虛,臟陰不足之低熱不退,本方用之有較好療效。 甘麥大棗湯醫案3——盜汗周意萍醫案::李某,女,5歲。1988年7月28日初診。患兒5周前曾發高熱,體溫達39.8℃,經治熱雖退,但寐則汗出,初以前額汗出為多,漸至全身大汗涔涔,曾服當歸六黃湯等罔效,睡眠不佳,且面黃消瘦,納食不馨,口干心煩,神疲乏力,舌口少津,苔薄白,脈細微數。此系感受暑熱,耗傷津氣,心脾失其濡養,治擬益氣健脾,滋陰養心,甘麥大棗湯加味: 淮小麥、浮小麥各12克,朱茯神、太子參、麥冬各9克,五味子、炒棗仁各6克,炙甘草5克,大棗6枚。 3劑后,盜汗顯減,睡眠亦安,余癥均有好轉,前方有效,加生谷芽9克,續進4劑,病瘥。(浙江中醫雜志1991) 按語:盜汗之癥,多從陰虛內熱論治,然小兒稚陰稚陽之體,臟腑功能未健,復受暑熱之邪,伐傷津氣,心脾失養,而致心液外泄而為盜汗,故當以益脾養心為先,若拘于成法,恣用清燥,反使心脾更傷,故擬甘麥大棗湯加味,補而不滯,藥證相得,故收全功。 甘麥大棗湯醫案4——產后自汗吳德熙醫案:泮某,38歲,產后一周,惡露量小,小腹疼痛,日間汗出津津,入夜盜汗如洗,醒后心神恍惚,極度疲乏,口渴引飲,飲食無味舌淡、邊黯紫、苔白,脈細澀,辨證為產后氣血虛,營衛失調兼胞宮留有瘀血,方用甘麥大湯補益心脾,調和營衛以斂汗,佐生化湯祛瘀生新以止惡露。1劑后小腹不疼,汗少;3劑汗止,口不渴,飲食有味。(浙江中醫雜志1982;<11、12>: 485) 按語:吳氏認為,婦人產后自汗不止,或盜汗如洗,或口渴引飲,或渴不欲飲,系產后耗氣傷血,心脾不足,營衛不和;陰陽失調居多。宜用甘麥大棗湯主之,陰虛偏重,酌加首烏、熟地、當歸、沙參、麥冬、五味子;氣虛偏重,加黃芪、白術、黨參;兼血瘀者,和生化湯合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