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晉文龍,男,1988年生,禹州市神垕鎮人。中國陶瓷工業協會藝術陶瓷委員會理事,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考評員(陶瓷類),河南省陶瓷藝術研究中心副秘書長,鄭州美術家協會藝術設計委員會副秘書長,晉家鈞窯工藝師、設計師。 懷著對鈞瓷藝術的敬畏之心,記者來到了位于鄭州市天下收藏文化街負一樓的晉家鈞瓷館,與晉文龍的閑談,讓我忘記了來時的瑟瑟寒風,他對鈞瓷的熱情與堅守,深深地觸動了我。 鈞瓷事業三代傳 晉文龍生于鈞瓷世家,作為晉家鈞窯第三代傳承人之一,有著祖、父兩代名家的激勵和啟示,他毫不焦躁,對鈞瓷藝術更是孜孜不倦的追求,剛過而立之年的他比同齡人多了一份樸實和沉穩。也難怪,晉文龍雖然年輕,但他卻看過了烈火中的曙煙嵐霞,體會了浮沉后的粉身碎骨,見證過蛻變后的瑰麗絢爛,仿佛燒制鈞瓷過程中的所見所思,就是他在人間的磨礪淬煉。 晉文龍自幼年記事起,就隨他的爺爺奶奶生活,他的祖父“鈞瓷泰斗”晉佩章彎腰拿起的一件件瓷器,伏案耕耘的一頁頁文稿,給他留下的印象生動而深刻,晉老先生用一生的精力為中國鈞瓷藝術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種匠人精神影響著他的父親晉曉瞳,以驚人的毅力和膽識推動了現代鈞窯柴燒工藝復興的開篇,同時,這種精神力量也像一個命運的種子,在幼小的晉文龍心里生根發芽。當一代人接過一代人的傳承和信仰,此時的晉家,對鈞瓷的執著與堅守已經不是一種單純的熱愛了,更多的是不可推卸的責任和對中國文化情懷的擔當。爺爺與父親經歷的困難、挑戰與成功,晉文龍看在眼里。晉家“做人厚道、不爭、自強,做事踏實認真,敢于嘗試,精益求精”的家訓,晉文龍記在心里。伴隨著這樣的家庭氛圍的熏陶,他成長求學,大學畢業就回到晉家,沉浸在泥胎、釉料交織的“鈞瓷夢”之中。 火中涅槃求發展 “道在我心,一以貫之,以人為本。”晉文龍認為,“好的鈞瓷藝術品都會有一個平衡點。這個平衡點,不僅源于創作者的意圖,也離不開工藝技術的支撐,更是基于社會審美的脈搏。應當能夠體現出傳統與創新的平衡、審美與功能的平衡、裝飾與釉彩的平衡、技術與思想的平衡,其最終目的是達到人與器物的和諧。”匠人要有匠人精神,即把理想化的創作目標不留遺憾、完整呈現,讓技術更精確,讓思想更沉淀,但是匠人精神并不代表固守,它與創新并不沖突。由此可見,爺爺與父親的成就并不是晉文龍的“天花板”,而是滋養他鈞瓷夢的“大地”。 晉文龍在大學期間,就拜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劉志鈞為老師,在劉志鈞老師的耳提面命之下學習設計基礎,剛畢業其作品《福美瓶》就獲得了“2013河南首屆陶瓷藝術大展”二等獎,作為鈞瓷界的新銳,他絲毫不掩蓋自己的鋒芒,往后幾年間,他獲得了30多項省級和國家級大獎,并創新出“快速爐鈞燒制技法”,即能在2小時內完成爐鈞的升溫、轉火、停火,并有效提升成品率,這項技術如今可是晉家鈞窯的“獨門絕技”。雖然深得祖父和父親的真傳,但晉文龍不想閉門造車,2019年,不故步自封的他又拜西安美院副教授、著名陶藝家楊志博士為師,學習創新陶藝技法。2021年,其作品《如意海棠壺》就獲得了“許昌市文創大賽”評審專家的一致好評,當選該年度“許昌禮物”。晉文龍說:“經典器物的原型多數是滿足禮制需求的禮器,更能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特征,以往代表晉鈞風格《太平尊》等造型,就是對古代經典造型的微調,以求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同時更好的呈現鈞釉效果,而這件《如意海棠壺》運用了這種創作思維,其原型來源于宋鈞《海棠盆》,我加入了一些現代設計手法,延續了宋瓷典型的簡約與凝練,讓它更具人文氣息。” 晉文龍有著工商行管理專業的理論知識做奠基,有著祖父輩們的技藝做支撐,在此基礎上,他又勤奮好學,積極進取,對于晉家鈞窯的發展,他有著自己的思路:“鈞瓷藝術事業于晉家是責任,是擔當,并不是單純的謀生手段,除了發揚爺爺晉佩章的精神,在制瓷技術上,我想精進拉坯、上釉、燒制等每一個階段的技術水平,解決一些技術性問題,在藝術設計上,想更多的結合現代工藝設計并融入傳統文化,總之就是想做出一點點的貢獻,在振興鈞瓷藝術之路上邁出一小步”。 守護初心謀共贏 年輕的晉文龍雖然沉穩,但他并不是一個只會悶頭做手藝的工人,他接受著現代化的教育,吸收著最先進的文化養分,不同于祖輩,他除了要有自己的代表作品,還肩負著發揚晉家鈞瓷的重任。 數字化的社會成就了直播帶貨,當記者問道,是否也準備成立自己的直播團隊時,他淺淺一笑說:“對于線上銷售的合作,我持開放態度,每一個地域都有自己的產業特點,與景德鎮產業細致化的專業分工不同,在鈞窯產區往往每企業要包攬從原料到成品的全部環節,做好瓷器已是不易,我想專心做好鈞瓷,作為一個優質鈞瓷的供應商,與志同道合的人融合、合作、共享、共贏。” 以誠信立足,以作品傳承,是匠心制瓷人,也是開放包容的新一代,晉文龍和他所在的晉家鈞窯擔當遠不止此,拳拳之心踐于行,一直以來,晉家鈞窯都默默地奉獻者著自己的社會責任,2008年汶川地震,企業積極捐贈;2016年為抗戰老兵提供公益捐贈,同年參與實施對口包村扶貧,并連續十余年參與公益性助學活動;在“鄭州7.20特大洪水災害”發生的時候不僅向河南省慈善總會捐贈一萬元,又聯合對方義賣十萬元捐贈給河南應急救援會。 燃燒的窯變藝術撐起了晉家鈞瓷的世代傳承與綿延不息,晉文龍的成長就如同“火中涅槃,窯變萬千”,可若沒有孤寂的潛心鉆研,如何會出現蛻變后的姹紫嫣紅,若沒有洗盡鉛華,如何會返璞超脫。晉文龍擅長爐鈞燒制技藝、數字化造型設計,對中國傳統的器皿文化、造型裝飾有一定的研究,其作品釉質瑩潤,色彩靈變,沉穩而不失華麗,頗具時代氣息。他說:“因為熱愛鈞瓷藝術,也是因為她在我的命運里像根一樣,我會努力地迎風向陽,與她一起生長”。(朱慧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