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公眾號從2019年9月16日開始發布民國報刊。 到今天,整整五年了。 我決定就此結束每日發布。 說說我的一些心得感受,以及為何結束的原因吧。 一、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已經基本完成。 我早年的研究興趣方向其實是秦漢歷史。 因為在2019年,學校適值校慶。 我寫了幾篇關于舊校址的文字,在同學群中轉發。 為此,查閱了一些民國時期的資料,發現挺有意思的(頗多八卦)。 加之長期以來,一直沒有系統地推導過民國歷史。 于是便從報紙入手,開始逐日閱讀。 在這個過程中,我的閱讀速度遠遠超過發布速度。 很快,我就不滿足于僅僅只閱讀報紙,轉而收集民國時期的日記,年譜,回憶錄等一系列材料。 在將互聯網上能搜集的這類材料幾乎一掃而空后, 我又開始搜集直接史料記錄。 這就涉及到文本之間的比對和校正。 于是我著手建構條目分析系統。 為此,我先后購買了兩套NAS系統,在家里搭建起檢索和備份系統。 并且按照國家/地區/人物/年代/交互關系等特征值,分別建立了對應的文件查詢體系。 而資料的搜集范圍,也在2020年前后,從原本僅只是民國時代的1911至1949年范圍,全面拓展至上下五千年范圍。 借著這個整理過程,將手頭原本的各時期的歷史資料,全部編錄進入。 今年9月15日,Z-Library開啟捐獻服務。 我通過查重赫然發現,我所檢索下載的書籍,95%以上,其實已經在本地硬盤都有副本。 這就意味著,我所需要搜集的書籍史料,已經大致囊括了互聯網上現有可以下載的部分。 其實,這一點也很好理解。 1949年以前的歷史資料原始文本,其實存量是有限固定的。 即便隨著考古發現和檔案開放的新增,其增量也不會劇烈變化。 無非是少量更新迭代。 而這對于以時間軸為脈絡的歷史研究來說,大體已經足夠。
通覽絕大部分歷史研究制著作,大部分作者其實都是立場決定態度。 無非是抓住歷史材料的某個符合自己所需的特征,予以放大和強化。 對于歷史材料,我始終認為: 還是需要在直接接觸原始史料的情況下,獨立認知,參考論著,客觀分析。 由此引出第二個話題—— 二、通過公眾號做觀點分享受限。 我的專職工作并不是做公眾號。 這僅僅只是個人興趣的一個展現窗口。 在早期,我會聲明原創。 但很快,就意識到,我的評述和分析是基于大量歷史文本材料基礎而來。 為了保證歷史材料的客觀性,引述材料篇幅往往會遠大于評述部分。 在這種情況下,聲明原創意義不大。 所以,我大概在2020年前后,取消了所有原創聲明。 與此同時,公眾號的審核機制,多次出現文本詞語觸發關鍵字屏蔽,無法發布。 這個情況在2022年左右,發展至高峰。 很多時候,連原始的歷史材料都無法展示。 從那時開始,我便轉而申請網站域名,將這些材料轉入網站空間。 時至今日,在網站上的歷史材料已經遠遠超過公眾號的豐富程度。 這其實意味著:公眾號上的內容本身就受到了制約,并不是完整體。 另一方面,上傳至網站的資料,其實相對于本地硬盤上的資料,又是縮水版本。 因為硬盤上的許多圖片文件,PDF文件,因為容量過大,上傳至網站費時費力,所以,我僅僅只是放置在本地的對應目錄。 資料的縮減,這不是重點。 重點在于: 我逐漸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給予多少歷史材料,一定會或多或少地影響到閱讀者對整體的分析和把握。 在對皖南事變做時間軸分析的過程中,我就有切身體會。 隨著對搜集材料的閱讀范圍不斷擴大,對這一事件的判斷會不斷被修正。 各類相關著作對此的分析、描述及評價,都是站在當事人不同的角度,對歷史的側切。 也許最終的觀點被歸納提煉后,會發現那大體是某個主流觀點的方向。 但我內心深處很清楚,這其中經歷了一種螺旋狀上升。 (時至今天,我都非常想去皖南事變的整個路線走一遭,切身體會那樣一種物理空間下所發生的演變過程。) 由此涉及到標題所述的“受限”一詞,其實,我會發現:真正在表達階段的受限,反而不是制約的關鍵點。 真正制約認知的是“過飽和的歷史材料”不可能以公眾號做全方面展示。 信息出現的先后順序,乃至于講述者/陳述者的表達先后邏輯,都足以誘導/引導受眾產生某種特定結論。 從這個意義上來觀察: 跳出歷史材料本身所述的時空,代入我們現在所處的當下,對歷史材料的表達是需要敬畏心的。 于是,我在掌握到更多更廣泛的材料后,不斷自省自身表達的局限性。 對于了解得越多的事件,反而不會做更多評點。 所謂“知道得越多,越不愿意言及”,逐漸體會到了其中的微妙。 換做簡單粗暴的語言來表達,大約是: 1.要分析清楚這件事,需要掌握更多材料。 2.如果一個人真正掌握到了足夠多的材料,那就已經不再需要另一個人“來嚼碎了喂給TA吃”了。 3.而實際上,很少有人有耐心/時間/精力去掌握足夠多的材料。 4.在此之前,等待另一個人投喂時,焉知對方是否秉承同一原則呢? 三、我的本職和興趣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個人愈發感覺“人在世上活過一回,可能是需要做些什么,留下些什么”才好的。 當然,我們也可以混吃等死(或換言之:啥都不想)度過一生。 以上這句話本身就包含了立場屬性。 站在另一個角度來看: 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感受這個世界的各種狀態,即便是吃喝嫖賭抽,也是一種存在。 又有什么不好呢? 這其實就是一個各自表述,求同存異的世界。 歷史本身亦然。 在發布公眾號的五年中,我在本職工作上,也創造出了一些頗可盤點的成績。 比如基本上每年都主導完成了一個在全國范圍內引起現象級關注的項目。 然而,我內心始終不滿意。 相比起其他行業,我總會想: 我為這個社會所創造的價值真的有那么大嗎? 即便是涉及到興趣所致的公眾號。 我也在思考: 每天這么發布幾張報紙圖片,其真正的價值有多大呢? 能不能我繼續用后續的余生,繼續完善和整理我手頭的這套編年體系統。 在某個階段,打包共享發布出來,方便所有對歷史有興趣的人士,不必重新發明輪子呢? 比如中研院近代史所就有一個同樣類型的編年體系統。 規模遠比我所搭建的為小,但思路是相似的。 我完全可以將我的系統在自認為更為完善后,捐贈給他們。 為此,我的(即便是興趣類型的)重心,是否應該更扎扎實實地注重到對歷史材料的整理上。 而不是輕描淡寫地每日發布幾張報紙圖片呢? 同時,對于歷史材料的評述分析,是否應該思考更客觀全面的發布方式。 突破上述第二條結尾處,對于“分析至表達”這一過程中的局限呢? 我相信一定是有方法可以解決的。 四、沖擊。 今年的2月3日,我的媽媽去世了。 這件事的結果之一是:媽媽的頭七是大年三十那天。 這個年,過得很不好。 這件事對我的沖擊,比我自身之前曾想象過的,來得要大很多。 我的心理上是疲憊的。 從那時至今,我許多次給自己加油打氣,試圖重新振作。 但,我的表達欲在很長的時間里,都基本喪失了。 不太想說什么,也不太想寫什么。 乃至于,我在前段時間開始強迫自己再次梳理和整理歷史資料時, 我一邊整理,一邊覺得感傷。 媽媽,也成為歷史里的一個稱謂了。 我想停止發布,應該有助于我調整自己的情緒狀態吧。 大致就是這樣。 所以,各位,綜合以上情況,這個公眾號將在今天開始,停止發布民國報紙圖片。 民國編年體材料的發布。 借著五周年,劃上一個休止符,我覺得是一個比較好的節點。 祝各位中秋愉快。 |
|
來自: dandong819 >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