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內耗”一詞頗為流行,無論生活還是工作,在大大小小的事上,我們都很容易陷入到內耗中。 下班回家的地鐵上,因為工作勞累沒有主動給老人家讓座,被對方目光觸及后又迫于心理壓力起身,40多分鐘的擁擠站立讓原本就忙碌了一整天的工作日更加疲憊不堪。后悔自己的退讓卻沒有勇氣安心坐著。 工作中,辛苦了一年對項目付出了諸多努力也有看得見的成績,年終評定時領導說你工作表現不錯,但希望改進工作作風,這次評優評先就先不考慮你了,明年繼續努力。心中不甘卻只是默默接受。 很想自己出去旅游幾天放松一下,但舍不得花錢,機票、酒店、門票加起來好幾千塊,足夠給孩子交個興趣班的學費了,于是想想,算了吧,等以后再去。生活的瑣碎又讓你煩心的時候覺得虧待了自己。 “我”的外婆則從不內耗,她雖瘦小卻像山一樣穩穩地立在那里,堅決、果敢,永遠都有行動力,平靜而有力量。 外婆說:“人生沒有遺憾,因為想做什么就會去做。” 外婆說:“別人打你,你還要管他的手疼不疼嗎?千萬不要濫用你的善良?!?/span> 外婆還說:“沒有什么付出是不求回報的,即便是父母之愛?!?/span> 她在“我”遇到每一個難題時都會傾吐出人生的智慧,心緒打開了,換一種認知的角度和對待事情的態度,問題便迎刃而解。 其實,我們生活中有很多認識陷阱。我們從小被灌輸的一些習以為常的文化,在思想深處左右著我們看待事情的角度和處理問題的方式。 我們被教育善良、謙讓、奉獻、隱忍都是美德,殊不知為了這些美德,我們一再地幫助他人欺負自己。 跟著外婆的智慧,我們一起跨越雙重認知陷阱,拒絕內耗,不再欺負自己。 陷阱一:“以德報怨” 稻盛和夫曾說:“欺負你的人因你的軟弱而來,欣賞你的人因你的自信而來,不在乎你的人因你的自卑而來,愛你的人因你的自愛而來?!?/span> 作者因左臉有一道兩厘米左右的疤,從幼兒園到小學就一直被同學欺負,每次被欺負,父母總是會說:“他為什么不欺負別人,只找你?你也有問題。你應該大度一些,不要這么小心眼。別人打你,你才更要團結同學,對別人更好一些。” 熟悉的“受害者有罪論”和“以德報怨論”。 這樣的處理導致的結果就是,作者因此遭受了多年的校園霸凌以及老師的輕視,因為同學覺得欺負她不需要付出代價,老師覺得她被欺負父母也不會來找麻煩。 我們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如果同事將他分內的工作交給你做,你沒有拒絕,那么一定會有更多不屬于你的工作被莫名塞過來;如果第一次被同事甩黑鍋你沒有澄清,那么接著就會有更多更大的黑鍋甩向自己。 每次看社會新聞,醉酒的人無差別傷害路人(或無故毆打、或持兇器刺傷)時,基本都是去選擇身高、體量都比他瘦弱的女性,怎么沒見過高壯的山東大漢被醉鬼去欺負和挑戰呢? 這就是人性,人們總是在權衡著得失,希望以最低的代價就能滿足自己的需要,所以就會選擇最好欺負的對象去欺負。 如果我們身處弱勢,還選擇“以德報怨”,那就是在幫助別人欺負自己。 外婆說:“森林里住著很多動物,如果老虎被兔子踩了一腳,老虎可以原諒兔子,但如果兔子被老虎踩了一腳,就可能會死,兔子應該躲避,而不是大度和原諒。只有當你是一只獅子時,你才可以對老虎說'沒關系’”。 跨越“以德報怨”的陷阱,當我們還是一只兔子時,不必去原諒欺負我們的老虎,我們應該逃離,或者借助更大的力量抵擋老虎,最重要的是,讓自己成長為一頭獅子。 陷阱二:“不求回報” 作者在中學的時候,和外婆一起看青春偶像劇。女主角百般付出,甚至幫自己愛的男主追求其他人,反復說“愛一個人就是讓他快樂,愛是不求回報的”。 電視劇的結局是,女主終于感動男主,與他在一起了。外婆非常生氣,氣到關掉電視。 外婆認為這根本就不是愛,愛應該是表現自己,相互吸引,彼此因為愛成為更好的人。而且愛是獨占的、自私的,這才是人性。這樣的電視情節宣傳違背人性的價值是不可取的,會誤導了很多涉世未深的小姑娘。 外婆說:“沒有什么付出是不求回報的,即便是父母之愛。回報,不單單指錢,情緒價值、照顧等都是回報,而且還是很重要的回報。” 我們從小聽著孔融讓梨的故事長大,兄友弟恭,謙讓有禮當然值得贊揚,但并不是讓我們對誰都“不求回報”。 |
|
來自: jingyeread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