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啟迪智慧,國學助力人生。《論語》,諸子百家中最深入淺出的積極心理學著作,是中國人必讀的一部國學經典。讀《論語》,我們會升起對世界、對人生的信心,獲得改良生活的方法。心中有信仰,生活有方向。
楊鵬老師開設了『天生德禮信|楊鵬精講《論語》100課』,并出版了相關著作。其《論語》解讀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表達的通俗性,自成一家,百看不厭。
▲掃碼聽課 在孔子眾多的弟子中,曾子的歷史成就最大,他在文化傳承工作上成果豐碩,成為儒家正宗的傳承者。那么,曾子為什么能夠取得成功?在他的身上,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優點是什么?曾子名為曾參,是孔子的學生。司馬遷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提到,曾子小孔子四十六歲。曾子生活在大約公元前505年至公元前435年,十七歲時和父親曾點一起拜孔子為師。曾子二十七歲時,孔子去世,在孔子門下學習了近十年。▲明人彩繪圣跡圖冊頁——刪述六經圖。孔子晚年回到魯國,專心整理古代文獻,以詩書禮樂教育弟子。 《論語》中記載,孔子曾表揚過他的十位優秀學生,后人稱他們為孔門“十哲”,“十哲”中并沒有曾參。《論語》還記載了孔子對四個學生有過批評,其中一位就是曾參。孔子說曾參“魯”。“魯”就是魯鈍、遲鈍的意思。在孔子眼中,曾參反應慢,不是一位靈敏的學生。也許孔子在世的時候,曾子顯得魯鈍,才華并沒有表現出來。《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弟子三千。中國古人缺少嚴謹的數學思維,不習慣于精確統計,所以孔子有三千學生的說法,不一定可靠,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孔子有很多學生。在《論語》一書中,真正有名有姓記載下來的孔門學生,只有27人。《論語》中孔子不僅沒有表揚曾子,還批評過曾子,但有趣的是,曾子最后卻成了孔子學生中最有歷史成就的一位。從曾子一生來看,雖然他表現出魯鈍、反應慢的樣子,卻并不是因為他本性笨,而是因為他是一個小心謹慎、深思熟慮、大智若愚的人。看來圣賢如孔夫子,也有看走眼的時候。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曾子就比較符合這個君子的標準。老師對他評價不高,他不生悶氣,也不氣餒,而是把批評當激勵,沉默上進,最終有所成就。為什么說曾子是孔子學生中最有歷史成就的? 有以下理由:一是主編《論語》。《論語》中記載了曾子的臨終遺言。曾子去世時,離孔子去世已有四十四年,說明《論語》的編篡工作,在曾子去世前仍沒有完成,也有曾子的弟子參與其中。多數學者認為,曾子及其弟子在編纂《論語》這部書中起了主要作用。二是撰寫《孝經》。《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曾子作《孝經》。《孝經》是由孔子傳授,曾子撰《論語》和《孝經》,是儒家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兩部經典,都與曾子密切相關。▲南宋·馬和之《孝經圖》。《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寫道:“仲尼居,曾子侍”。 三是記述《大學》。關于《大學》的作者,學界意見不統一。宋代理學家朱意認為,《大學》是由曾子記述的孔子思想。四是教育子思。曾子教育和影響了孔子的孫子子思,后來子思寫成了《中庸》。孔子的兒子孔鯉先于孔子去世,留下子思這個未成年的孤兒。孔鯉死后第三年,孔子也去世了,那么小子思主要是誰在照顧和教育?據史籍中記載,孔子的學生中與子思有交往的,只有曾子,曾子是子思的老師。據說孔子在臨終時,將失去了父親的子思托孤給曾子。《論語》中曾子也講到了托孤的事。曾子認為,身為君子,為人要可靠,要能讓人信任,人能將小孤兒托付給他,即“可以托六尺之孤”。今天我們講的儒家的正統傳承,就是從孔子到曾子,再從曾子到子思,再從子思到孟子。我們讀到的儒家最有影響的經典,即宋代朱熹編輯的《四書章句集注》,“四書”中《大學》《中庸》《論語》都與曾子有關系。可以說,曾子是儒家承上啟下的重要人物。《韓非子》中說,孔子以后,孔子學生分為八派。學生中成就比較大的主要有三位,一位是子貢,他的成就主要是做生意和外交,還有可能資助了《論語》的編纂工作;還有一位子夏,他是儒家“西河學派”的主持人;再有一位就是曾子,他成就最大,曾子一派成了儒家正宗傳承的一脈。曾子這個曾被孔子批評為魯鈍的人,為什么最終取得了如此高的歷史成就?原因就在這一講的幾句話中。從中可以看出,曾子是一位目標明確并有極強反省能力和自控能力的人。這幾句話可以這樣理解:我每天要三次反省我自己。為人謀事,是不是不夠忠誠? 與朋友交往,是不是不講信用? 老師傳授的知識和道理,有沒有很好去復習和實踐?“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有譯為三次的,有譯為多次的。從學術上看,兩種譯法都可以。但我認為,譯為“三次”更好。為什么?如果有具體的反省次數的規定,例如規定自己每天早、中、晚三次反省,就有具體的可操作性和約束力。如果把“三”翻譯成“多次”,就容易大而化之,缺了具體的可操作性和約束性。曾子是一位反省和自控能力很強的人,所以這里的“三”譯為“三次”更符合曾子的特點。▲曾子被后世尊稱為“宗圣” “習”是多義詞,有練習、復習、實踐的意思。“傳不習乎?”意思是,老師我們在第一講中介紹過,傳授的禮儀規矩,要經常操練:老師傳授的學術知識,要時常復習: 老師傳授的做人道理,要認真踐行。曾子說,“為人謀而不忠乎?”人生就是以工作交換工作,以服務交換服務。只有忠誠于工作,全力以赴,事業才會有成。不忠誠于工作,就沒有事業。曾子最大的“為人謀”,應當就是編纂《論語》和《孝經》,這是傳播老師孔子的思想。同時曾子還教育孤兒子思,把他培養成一位思想家,這也是“為人謀”。“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曾子特別看重“信”。人的合作能力建立在信用的基礎上。一個人如果說話不算話,不講信用,就會失去朋友和合作者,很難得到別人的幫助,最終一事無成。曾子講“信”,不僅是對朋友,對小孩子也這樣。《韓非子》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兒子跟在后面哭,妻子就對兒子說:“你回去,等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妻子從集市回家后,曾子就要去殺豬。妻子制止他說:“我那不過是騙小孩子的戲言罷了。”曾子說:“不能用戲言騙小孩子。孩子本沒有知識,是從父母那里學知識,聽從父母教育。今天你欺騙他,那就是教他欺騙人。母親欺騙孩子,孩子不信母親,這不是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于是就真的把豬殺了給孩子吃。“傳不習乎?”指人必須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來提升自己的素養和能力,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人生上升之路。“吾日三省吾身一一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幾句話講的是做事講忠心交友講信用,學習講練習、復習和實踐。人生有限,要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投向最重要的事。以忠誠于事業、取信于朋友為準則,隨時自我反省,嚴格自我控制,這是成就大事業的普世準則。這樣的成功學,古今中外都一樣。曾子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不僅表現在上面所說的做事、做人和學習上,更表現在他自己的人生安排上。大約在曾子五十歲時,齊國聘他為宰相,楚國請他為令尹,晉國拜他為上卿,曾子都拒絕了。莊子經學批判儒家,卻贊美曾子,說他“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意思是天子不能把他當臣子,諸侯沒法成為他的朋友。不受權位誘惑,這也與曾子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有關。也許是因為他吸取了孔子政治上失意的教訓,也許是經過反省,認為自己不適合當官,但更重要的是,他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就是要編好《論語》,寫好《孝經》,傳承好孔子的思想。這才是他真正的歷史使命,所以他拒絕名利的誘惑,安靜地、潛心地、全力以赴地去做文化傳承的工作,這需要極強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能力。明確自己的人生理想,咬定自己的事業目標,按時反省自己,嚴格自我控制,這正是曾子取得人生成就的重要原因。曾子留給我們的是三大能力的啟示,即明確目標、反省自己、自我控制的能力。不能反省者,不能進步;不能自控者,難有成就。這就是曾子的倫理和成功學,也是中國歷史發展的精神基因。向曾子學習,請記住“忠”“信”“習”三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