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慢同學~ 為人父母,你是不是有過這樣的困惑: 叫孩子洗手準備吃飯,孩子裝作聽不見,自己跑進房間還鎖起來,只顧玩手機。 讓孩子收拾房間,孩子總是不耐煩地應付你。你好心幫忙收拾,他還埋怨你干嘛要弄亂他的東西。 看著自己一天天帶大的小孩,你在心里默念:是自己親生的,現在處于叛逆期,長大就懂事了。 可是有時實在被氣得胸口疼,你還是對孩子束手無策。 法國教育學家盧梭說過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式,就是發脾氣、講道理和自我感動。” 所以,當孩子不尊重你的時候,記住這5個字,打響你們的“尊重”之戰。 1、穩:穩定情緒 當孩子怎么說都不聽,還愛發脾氣時,你情緒有點上頭了。 這個時候的情緒就像速度七十邁,蹭蹭往上增。 如果你在氣頭之上與孩子硬碰硬,孩子不但不會聽你的話,可能還會適得其反。 如果你能克制住即將爆發的情緒,讓自己的情緒穩定下來,心平氣和交流,可能效果會更好。 伊索克拉底說過:“溫和的話語比強硬的鞭子更有力量。” 一個情緒穩定的父母更容易教出一個情緒穩定的孩子,溫和、理性的教育方式也能讓孩子容易接受。 2、察:察言觀色 當孩子沖你發脾氣的時候,他們的內心可能也充滿各種復雜的情緒。 可能他們感覺到被忽視或者不被理解,希望通過發脾氣來引起你的注意。 可能他們不知道怎么管理自己的情緒,就直接用發脾氣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憤怒。 在某些情況下,他們只是為了測試你的底線,來挑戰家庭中的權威和規則。 聽過這樣一句話:“孩子沖你發脾氣,是想讓你走進他的內心解決問題。” 一個懂得察言觀色的父母,能夠敏銳地感知到孩子的內心世界,能夠預見孩子的需求,給予及時的關愛和引導。 3、因:因材施教 常聽說有的孩子是來報恩的,有的孩子是來報仇的。 每個小孩就像開盲盒一樣,只有打開看看,才能知道孩子的品行怎么樣。 對于不同性格的小孩,如果能根據每個人的特點進行因材施教的教育,你或許能得到一個夢中情娃。 有些小孩一時不順心愛耍脾氣,吃軟不吃硬,你可以先了解發脾氣背后的原因再進行針對性教育。 有些小孩吃硬不吃軟,非得你罵一句才老實,打一頓才有用,你也可以小小懲戒一番,樹立你的威嚴。 有的小孩軟硬都不吃,你可能需要多點耐心和寬容,多多傾聽他們內心的想法。 有些時候,孩子在多次跟你表達需求被你忽略了或得不到滿足,他們就會把自己的心關閉起來。 一個懂得因材施教的父母能充分尊重孩子的性格差異,深入了解孩子的興趣和能力特點,并根據這些特點來定制教育方法和內容。 4、容:寬容大度 很多時候,我們給予外人很多的耐心,卻對家人急不可耐。 當孩子因為犯錯誤而發脾氣時,可以嘗試理解他們的錯誤,而不是一味的指責和埋怨。 當孩子因為壓力太大而發脾氣,可以多多鼓勵他們,緩解一下心理壓力。 當孩子因為新的想法、新的理念和你發生沖突時,可以嘗試用新的眼光去接受新鮮事物,與孩子同頻。 一個懂得寬容大度的父母,能夠寬容他人,解放自己。寬恕他人,解脫自己。互相理解,成就彼此。 5、誘:循循善誘 高爾基說:“對待孩子,我們所做的一切都要向他負責。” 所以,有些父母傾盡全力,為孩子提供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 他們怕孩子輸在起跑線,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興趣班。 他們怕孩子沒有學習斗志,拿孩子跟親戚的兄弟姐妹比成績、比學習。 他們企圖用自己的經驗、觀點來感化孩子,激勵孩子。 孰不知,在孩子眼里,他們覺得這是一種負擔,一種無形的壓力。 孩子變得不耐煩、不愿意親近,企圖用不尊重的態度來表示抗拒。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循循善誘,則是那點燃火焰的火種。 孩子可能不理解你的良苦用心,需要你用心去溝通,引導孩子說出內心真正的想法。 一個懂得循循善誘的父母,應該耐心、細致地引導孩子對學習的熱情,一步一步激發孩子內心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或許,孩子也能理解父母的不容易,慢慢向你敞開心扉。 6、寫在最后 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 但是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他們可能想把炙熱的愛全部給予孩子,卻忘了過度的愛意也會讓孩子有壓力。 當孩子對你不尊重的時候,溫和、理性地教育,尊重、理解孩子,及時引導,用心交流,總有一天孩子也會被融化。 教育是場馬拉松,不是短跑沖刺,慢慢來,穩扎穩打,讓彼此都在愛的滋養下,綻放出最美的笑容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