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斑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溫病條辨》。具有清氣涼血之功。主治溫病熱入氣血之證。癥見發熱煩躁,外透斑疹,色赤,口渴或不渴,脈數。 石膏30g,知母12g,生甘草9g,玄參9g,犀角6g,白粳米9g。 功用 清氣涼血。 主治 溫病熱入氣血之證。癥見發熱煩躁,外透斑疹,色赤,口渴或不渴,脈數。 方中石膏辛甘大寒,主入肺胃氣分,善能清陽明氣分大熱,清熱而不傷陰,并能止渴除煩;知母苦寒質潤,既佐石膏清熱,又滋陰潤燥,救已傷之陰津,以止渴除煩;二者相須為用,清熱除煩、生津止渴之力尤強,為治氣分大熱之最佳配伍;犀角、玄參清熱解毒,消斑涼血;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緩石膏、知母苦寒重降之性,可防大寒傷中之弊,并留戀藥氣;諸藥并用,有清氣涼血,解毒化斑之效。 用法 古代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渣再煮一盅,夜一服。 現代用法:水煎服。 化斑湯用石膏玄,粳米甘犀知母煎, 昏狂吐衄化斑用,熱入氣血此方堪。 ![]() 美容及皮膚病相關論述 ![]() ![]() 治療剝脫性皮炎。任某,女,40歲,農民。自訴14日前因感冒服氨基比林后,即出現全身青紫斑塊,瘙癢難忍,且頭面紅腫灼痛及咽喉糜爛,吞咽困難。經某醫院皮膚科檢查,診斷為“重癥剝脫性皮炎”,曾用多種抗菌素及激素,病情未能控制。刻下見患者頭面部紅腫,焮熱掣痛,口舌咽喉糜爛,吞咽困難,全身皮膚均可見青紫斑塊,多處破潰,搔癢難忍,語言謇澀,口渴引飲,心煩不寐,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體腫大,苔薄黃,脈弦數。本例患者系藥毒入胃,蘊生內熱,毒熱熾盛,內迫營血,外溢肌膚而成。辨證為胃中積熱,傷及血分。治以清熱解毒,涼血化斑,佐以養陰生津。方選化斑湯加減。處方:犀角1g,玄參20g,石膏60g,知母10g,粳米30g,丹皮10g,生地10g,赤芍10g,天花粉25g,紫草3g,甘草3g。服上方4劑后,諸證俱減,尤見口舌咽喉糜爛明顯好轉,可進半流質食物,效不更方,仍宗前法,上方去犀角加谷芽20g以鼓舞胃氣,隨訪2年未發。 參考文獻 [1]謝先全.化斑湯治愈重癥剝脫性皮炎1例[J].成都中醫學院學報,1989(01):38. ![]() |
|
來自: 摩西不摩登 > 《皮膚科常用經典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