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的書法歷來褒貶不一,喜歡的人奉若神明,而不喜歡的人稱這樣的字是“爛草繩”,潘伯鷹先生就說:“康字像一根翻滾的爛草繩”,白蕉也點評“康有為字像一條翻滾的爛草繩”“如脫節藤蛇,掙所垂斃”。 “康體”字深受碑學之風影響,他取法于秦漢以來很多名碑,最終熔冶一爐,有了如此姿態。有學者認為,對康有為影響最大,甚至決定“康體”面貌的,是一塊他幾乎沒有提及過的石碑,這可以說是他的“不傳秘法”,此碑就是《石亭記千秋亭記》。 這是一件摩崖石刻,全名《石亭記千秋亭記并詩》,唐開元十九年(731年)五月刻,撰文者是當時飛鳥縣(今四川德陽中江縣)主簿趙演,題詩者為銅山縣縣尉崔文邕,書石者是銅山縣主簿郭延瑾。石高50厘米,寬104厘米。 石亭也就是千秋亭,常為古人送別之所,當時此亭修建完成了,成了附近兩縣的一大盛事。所以主簿、縣尉紛紛寫記文和題詩,完成后書丹并摹刻上石,千百年來一直矗立于此地。康有為在見到《石亭記》后極為喜愛,找人精心拓印,拿回家后秘不示人,連弟子們都隱瞞,此后潛心摩習。 商承柞就說:“康氏得此拓本后,視為至寶,刻意摹寫,并在該刻筆勢的基礎上,予以進一步的夸張,遂成'康體’”。后來,此拓本公布于世,章鈺還埋怨康有為“小氣”,這么好的東西都不肯拿出來:“近康有為實習此刻而成一脈,乃所著廣雙楫有卑唐一篇,真欺人也。” 如今石亭和刻石都已不存,我們只能通過這些拓片領略其風采。雖然完成于唐代,但《石亭記》率意天真,隸楷結合,高古稚拙,頗有“古意”。藏鋒起筆,筆尖入紙后衄挫、按壓,形成鈍頭,行筆以中鋒為主,筆畫渾厚豐腴、書寫過程中不斷提按,力道有輕重變化,骨肉兼備。 《石亭記》起筆、收筆、轉折處穩健自然,用筆方圓兼備,時而圓潤,時而圭角外露,楷法上受元氏墓志影響較大。勾挑含蓄,橫畫實、豎畫短而肥,還向外凸起,形成一種張力。結字以橫取勢,舒展開闊而帶扁勢,嚴謹工致而有幾分欹側。撇畫、捺畫姿態豐富,捺腳尤其奇崛,頗有趣味。 這件石刻既有唐代書法之嚴謹,又有漢魏書法之渾樸,神完氣足,稱得上經典之作了。康有為能從中汲取有益之處并應用于書法之中,也看得出他書法造詣之高。有人說“康有為的字丑,都是因為學了這件作品”,對此也有網友反駁“自己學藝不精,不要總賴師父沒教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