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了的中風效方,續命湯 一徐姓老嫗,一月前腦梗,住院一段時間,出院時還遺留有·左側手腳麻木,行走無力,頭也暈楞,脈緩細,言語清楚,五官端正。 此病若按傳統辨證,應用獨活寄生湯或地黃飲子,或是補陽還五湯調理·,上面三方乃當今中醫最為常用之方,然而我也一一臨床驗證過,只是有小效,沒有寫書作者所言如此神效,遂舍上方,而用古今錄驗續命湯加減(麻黃,桂枝,甘草,石膏,黨參,生姜,杏仁,川芎,赤芍,接骨草,血風藤,雞血藤)來調理。患者半月后反饋大有效果,手足僅余微麻,再予原方繼續鞏固調理。 續命湯是在《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篇附方中出現的方子,它由麻黃,桂枝,當歸,人參,石膏,干姜,甘草,川芎,杏仁組成·。我常用于中風及其后遺癥的調理,對于出現中風的預兆,或手指麻木,或肌肉跳動抽搐,比較重的麻木,都可以用它預防。 《心典》:痱者,廢也,精神不持,筋骨不用,非特邪氣之擾,亦真氣之衰也。”因此說明外風侵入人體,必先由氣血的不足,所以調理應在補氣養血的基礎上祛風散邪。方中人參甘草補中益氣;當歸芎養血調營;麻黃桂枝疏風散邪;石膏杏仁清熱宣肺;乾姜和胃溫中。如氣血漸旺,風邪外出,則風痱(一般指腦卒中)自愈。 中風病的病位在表,病機就是八個字:營衛郁閉,絡虛邪滯。病機的關鍵就是“不通” ,因此,不論是外邪犯表,還是內傷出表,調理上都要以表證為重點,就要用《古今錄驗》續命湯來治風為主,開泄表閉,透達營衛,祛風能絡。 此方際上就是麻黃湯、桂枝湯、四物湯的加減。 從臨床來觀察,中風病人往往無汗。麻黃湯能解表透汗,其實即是調節營衛平衡,使氣血和暢。我的體會是,當身體出現緊急狀態時,汗出是幫助身體恢復健康的一種自救。比如,我們緊張時、受到驚嚇時,往往會汗出,顯然,身體通過調節營陰外泄來和暢氣血,從而緩解這些負面情緒對五臟六腑的傷害。 同理,當突然中風時,如果能及時發汗,即能調節氣血平衡,進而調節臟腑平衡,從而促進中風及時康復。孫思邈反復強調,應用此方調理中風時,“汗出則愈,不汗更服。”說明本方的取效標志是發汗。如果不出汗,可以加大麻黃的用量。我的建議是,不妨從小量開始逐漸增大。#中醫##我的門診故事##來點兒干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