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儒風君 老話說:秋分不養,一年白忙。 秋分節氣晝夜等長,陽氣收斂、陰氣漸盛。 此時養生有助于增強體魄,同時也是進補最佳時機。 牢記6件事,過好秋分15天! 養生有“三忌” 研究表明,氣候和環境變化會對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秋季草木凋零,一派肅殺之景,人容易產生悲秋之情。 過度的悲傷的情緒,會耗傷人體的肺氣。 因此,秋天應盡量保持心情愉悅。 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 可登山、登高處望望遠方,頤養一下自己的心情。 秋季養藏,應避免劇烈運動導致大量出汗,以免耗損體內精氣。 總體上應該以“收”為主,以免損耗陽氣。 盡量避免大運動量、出汗較多的運動,可選擇登山、慢跑、散步、太極拳等。 民間有“春捂秋凍”的說法,但身體有三個部位不宜“秋凍”。 一不凍頭,頭為“諸陽之會”,是全身陽氣集結的部位。 秋風寒冷干燥,猛吹頭部的同時,會使得寒邪入侵。 有引起頭痛、血栓脫落、腦梗的風險。 二不凍腹,中醫稱肚臍為神闕穴,溫暖這個穴位,有助于保護人體內的陽氣。 此外,腹部有很多重要經脈,此處受涼將引氣血瘀滯。 尤其是脾胃虛寒的人,更要注意腹部保暖。 三不凍腳,俗話說:“寒從腳下起”。 人體的12條經脈中,有6條發源于足底。 雙腳距離心臟最遠,血液流經的“路程”最長。 如果腳部受寒,則會影響人體上下的氣血暢通。 
進補有“三寶” 入秋后,“燥”令當行。 干燥的天氣,則會在秋分達到頂峰。 燥傷津液,在皮膚會導致口眼干癢,入肺臟則導致咳痰不爽,進脾胃則導致便秘腹瀉。 為了健康度過秋分節令,飲食防燥很關鍵。 山藥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質,是滋陰潤燥、補養五臟的絕佳之選。 此外,它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淀。 有預防心血管疾病,延年益壽的功效。 俗話說:“蓮荷一身寶,秋藕最補人。” 藕性寒味甘,是祛淤生津的佳品。 秋燥吃些藕,能起到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 尤其是對于女性,在養陰的同時能夠活血化瘀,更應該常吃。 無花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遠高于香蕉和火龍果。 研究發現,每天只需攝入45克無花果干,就能顯著改善便秘。 秋分吃無花果,能起到潤腸通便的效果。 需注意,無花果的含糖量高達16%~20%,血糖高的人要少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