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人物傳記,傳主是彭仲剛。 文章開頭有一句話對傳主進行評價:“先生之學,不事論說,以實踐為宗旨,尤有吏才。”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先生治學,不尚議論和說教,而是注重實踐運用,尤其在處理政務方面顯出大才。這句話界定了先生的形象,放在篇首,領起全篇。 讀人物傳記首先就要梳理人物事跡。梳理人物事跡可以按“職位+事件”的方式羅列。 那么,這篇文章記述了“先生”哪些事跡呢? ⑴金華主簿:衢州洪災,上司讓他先查核再賑濟,他堅持先救人。 ⑵臨海縣令:①均衡分配民力勞役,詳細記錄各地物產,連地圖上漏標了什么都知道。②擅長處理訴訟,深得百姓擁戴。 ⑶全州知州:①實行善政,削減繁重的費用、放寬借貸期限等。②挑選學問和品行好的老人教導后生晚輩,有時還親自授課。 ⑷明州、越州發生饑荒,被朝廷任命為常平提舉,當年病逝。 由事窺人,可知先生的基本形象:急人之困,愛惜民命;明察秋毫,勤政務實;善于斷案,得人擁戴;關注民生,體恤百姓;重視教育,目光長遠。 文章結尾追加了葉水心的評價。葉水心認為先生的才能和品德都是實實在在的。 作者慶幸有葉水心的文章,讓后人能夠知道先生的生平事跡。 (二)題目解析 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賦分。(3分) 參考答案:衢水高者出A屋垝B殺稼C溺人D行道E共知F既再G檢實矣 追加翻譯:衢州的水位高出堤壩,淹沒了房屋,毀壞了莊稼,淹死了行人,這是眾所周知的,已經兩次實地勘察并確認了災情。 解析:《勸學》“下飲黃泉”中的“下”是“向下”的意思,用法是名詞作狀語,和原文在意思和用法上都不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解析:由原文可知,減免月樁錢不是彭仲剛做的,是陳君舉和詹元善做的,選項犯了張冠李戴的錯誤。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⑴每諭之曰:“雖訟而直,所屈多矣。” ⑵而擇其耆老之有學行者,師長其子弟,先生于聽政之暇,親執經而教之。 參考翻譯:⑴彭仲剛常曉諭鄉民說:“雖然你打官司獲得了公平,但冤枉的人還有很多。” ⑵選擇有學問和品行的老人,擔任后生晚輩的師長,先生在處理政事的閑暇,手持經書親自教導他們。 評分參考:⑴諭(告訴、曉諭),訟(打官司、訴訟),直(公正、伸冤),屈(冤屈、冤枉、冤情);⑵耆老(老人),“之有學行者”定語后置,“師長”(擔任師長)名詞活用為動詞,“先生于聽政之暇,親執經而教之”句意正確得1分。 14.彭仲剛“以實踐為宗旨”的為學特點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結合末段文意,簡要概括。(3分) 相關原文:①“故不敢以意之為是,而獨以力之能者試之”;②“常左經而右律,目驗而耳覈,考實以任重”;③“非其心之所通,雖誠聞之,不茍從也;非其行之所至,雖審知,猶慭置之” 參考答案:①盡力嘗試;②親自檢驗;③知行合一。 評分細則:每點1分。注:直接抄寫文中原句不得分。 (三)追加訓練 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B.圖縣鄉之地:圖,名詞用作動詞,繪制地圖,與“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的“圖”意思不同。 C.商稅止取正錢:止,僅,只是,與“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的“止”意思和用法不同。 D.常左經而右律:而,連詞,表示并列,與“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中“而”語意和語法相同。 答案:C。 補充:A項所在句出自《論語·為政》:“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句中“以”是動詞,為、做的意思。“由”有兩種解釋:經由,經歷;原由,原因。“安”是習慣興趣的意思。全句翻譯:看明白他做的事情,看清楚他的經歷,考察他的興趣愛好,一個人能躲到哪里去呢?一個人能躲到哪里去呢? 2.將下面的兩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⑶遷國子監丞,以試進士與知舉者忤,罷官。 ⑷目驗而耳覈,考實以任重,先難以致遠。 答案:⑶(彭仲剛)升任國子監丞,但因為在主持進士考試時與主考官意見不合而被罷免官職。 ⑷用眼睛去觀察,用耳朵去核實,考察實情擔起重任,克服困難來實現遠大目標。 評分:⑶遷(升任),以(因為),忤(意見不合、產生沖突),罷官(被動句式);⑷驗(觀察),覈(核實),“考實以任重,先難以致遠”意思正確得2分。 (一)詩意解讀 看到詩題就想到了孟浩然的《過故人莊》,兩首詩中的“過”都是拜訪、探望的意思。胡山眉是人名,是詩人好友。 首聯:第一句詢問是誰泄露了春行的消息,第二句寫胡山眉頭戴著頭巾,笑盈盈地迎接前來相見的詩人。 頷聯:屋角的梅花稀稀疏疏,似乎有意避開世俗的喧囂,墻頭的山巒重重疊疊,仿佛在窺探著過往的行人。 頸聯:醉酒之后又品香茶,主客交情永遠不會消減;夢里聽到瑯瑯書聲,主客同愛讀書而感到更加親近。 尾聯:已備好像古代的隱士那樣的竹杖芒鞋,期待和朋友一同游歷天下,在億千山峰之間留下億千身影。 全詩圍繞“過”,按“得信前往→屋外相迎→屋內暢飲→相伴言歡→同游之樂”的順序依次寫來,層次分明,明白曉暢。 在藝術上,運用了以物寫人、借景抒情、虛實結合等方法,意境深遠,情感真摯,不再一一展開。 (二)題目解析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全詩圍繞“過”字,逐層展開,寫了屋外相迎到屋內待客及山中陪伴游覽的過程。 解析:“及山中陪伴游覽的過程”表述有誤,這個判斷對應在詩歌尾聯,尾聯的意思是詩人備好了竹杖芒鞋,期待和朋友一同游歷天下,在億千山峰之間留下億千身影。可見,“山中陪伴游覽”是期待中的事情,不是已經做過的事情。 16.古詩寫景狀物,往往景中有人,物中有人。請結合頷聯詩句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①景中有人:屋角有梅,墻頭見山,環境之幽體現主人性情之雅。②物中有人:以梅花有意避俗喻指友人志趣高潔;亂山窺人用擬人手法來烘托主人熱情好客。 評分細則:第一點2分,第二點4分。不結合詩句分析酌情扣分。屋角有梅,墻頭見山,環境之幽(1分),體現主人性情之雅(1分)以梅花避俗喻指友人(1分),志趣高潔(1分)該點如果答“不茍且于世”也可以得分,亂山窺人用擬人手法(1分),烘托主人熱情好客(1分)。 名篇名句默寫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⑵夏日,蓮葉田田荷花翩翩的美景,使人不禁想起了周邦彥《蘇幕遮》中的詞句“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第⑶題是多答案題,只要滿足題干限定都可得分。比如答“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等也算對。 相關鏈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