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始皇被譽為中華歷史上的“千古一帝”,他首位實現中國大一統的君主,開創了大秦帝國,并自稱為“始皇帝”。 然而,秦始皇的豐功偉績遠不止于征服六國、統一中原,他在一統之后的諸多建樹,跨越時空,深刻影響了后世數千年。 他親自推動的六項“世界級”工程,這些工程不僅彰顯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力量,更有四項歷經滄桑,至今依然保存完好,持續為后世子孫帶來福祉,發揮著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 ![]() 【一、鄭國渠】 戰國末年,秦國歷經六代君王的勵精圖治,國力已至鼎盛,對東方諸國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鄰國韓國深感自身處境岌岌可危,于是韓桓王精心策劃了一出“以工代兵”的妙計,意圖通過非軍事手段牽制秦國的擴張。 韓國水利專家鄭國受命潛入秦國,向秦王嬴政提出了建議——在涇水與洛水之間開鑿一條大型灌溉渠道。 這樣,豐富的水資源就能灌溉到秦國廣袤的土地,提升農業生產能力。 然而其真實意圖,卻是通過這一浩大工程消耗秦國的國力與資源,從而間接減緩秦國對韓國的軍事壓力。 嬴政聽取了鄭國的詳細規劃后,認為這一利國利民的構想可行。于是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開始啟動。 隨著工程的深入,秦國人逐漸發現了鄭國的真實身份與目的,但鄭國卻說:“此渠若成,于韓國而言,或可延緩數年之危;于秦國而言,則是惠及萬世的偉業。” 嬴政思來想去,認為鄭國之語雖然有幾分狡辯的意思,但也非常有道理。 歷經十年,動員超過十萬民工,鄭國渠終于完成。 鄭國渠的渠線設計大致沿海拔450~370米的高程,由西向東蜿蜒在渭北平原的二級階地上,居高臨下,最大限度地控制和擴大了灌溉面積。 鄭國渠的建成,不僅如韓國所愿,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秦國的國力,但更重要的是,它徹底改變了秦國北部的農業面貌。 數十萬畝曾經荒蕪的土地得到了有效的灌溉,鹽堿地得以改良,糧食產量實現了質的飛躍,較之前增長了六倍之多。 這不僅極大地提升了秦國的農業生產力,更為其國家實力的增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后來秦朝統一六國鋪平了道路。 為了紀念鄭國的卓越貢獻,這項工程被命名為“鄭國渠”。 時至今日,鄭國渠的遺跡仍存,并且在2016年成功申報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 【二、萬里長城】 談及秦始皇遺留給后世的世界級建造奇跡,可能很多人都會首先想到萬里長城。 它宛如一條巨龍,蜿蜒盤踞在北方的崇山峻嶺之間,見證了華夏民族的歷史滄桑。 秦國滅六國統一天下后,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擾,命令蒙恬將軍北逐匈奴,收復河南地一帶(今內蒙古鄂爾多斯一帶)。 隨后,蒙恬收到新命令,即把秦、趙、燕三國的長城連接起來,進行加固和擴建,形成了一條堅固的防線。 蒙恬將軍率領30多萬民工,就地取材,將山石切割、打磨后堆砌起來,每塊石頭重達50斤,工程的艱巨程度可想而知。 在接下來的10年里,長城不斷延伸,穿越了大漠戈壁,將原先分散的長城段落連接成一個統一的防御體系。 漢代賈誼在《過秦論》中說,“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長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中華民族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屏障。 如今,雖然它不再承擔軍事防御的功能,但它依然是中國人民的驕傲,是中華文化的象征。 萬里長城橫跨中國北方多個省份,全長約2.1萬千米,是世界上最長的城墻。 世界新七大奇跡評選,中國萬里長城位居第一。 1987年12月,萬里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 ![]() 【三、靈渠】 除了著名的鄭國渠灌溉了關中平原的沃土外,還有一條同樣由秦始皇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引人注目。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為了鞏固南方邊疆,決定發起南征,征服嶺南地區的百越族。 公元前214年,王翦擔任主將,蒙恬為副將,率領30萬秦軍南下。 然而,秦軍深入嶺南后,后勤補給成為了一個嚴峻的問題。從秦國本土運送糧草,路途遙遠,且容易被百越族切斷。 于是,秦始皇下令修建一條能夠直達前線的水運補給線,這就是連接湘江和漓江的靈渠。 靈渠的設計非常巧妙,利用地形的高低差,通過一系列閘門和運河,實現了南北水系的溝通。 這樣,秦軍的糧草就能從湘江順流而下,通過靈渠快速運抵前線,為南征百越提供了決定性的支持。 這不僅是一條軍事補給線,由于它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對當地的灌溉、航運和城市供水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一項具有長遠意義的工程。 靈渠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于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 2018年8月13日,靈渠被列入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并且享有“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譽。 盡管近年來靈渠出現了一些堵塞,但隨著相關保護和修繕工作的持續進行,相信靈渠將更好地發揮其歷史、文化和教育價值。 ![]() 【四、始皇陵】 位于西安市臨潼區的秦始皇陵,是中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產之一,也是首批4A級旅游景區,其名聲遠播,幾乎無人不曉。 秦始皇陵的建造始于嬴政13歲即位時,歷時38年之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墓。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陵中藏有無數稀世珍寶,以及眾多陪葬坑和墓葬。其中,廣為人知的兵馬俑坑僅是眾多陪葬坑中的一個。 20世紀兵馬俑的發現,并未完全揭開秦始皇陵的神秘面紗,反而增添了更多的未知和謎團,激發了人們對這座陵墓的無限好奇。 兵馬俑坑作為陪葬坑之一,其精細的工藝和龐大的規模已經令人驚嘆,由此可以想象秦始皇陵的壯觀景象。 史書記載,秦始皇陵內部裝飾有水銀制成的江河,金銀打造的山川,穹頂鑲嵌著夜明珠,宛如璀璨星空。 然而,目前的考古技術尚不足以確保秦始皇陵開啟后其中的文物能夠得到完美保護,因此秦始皇陵在短期內仍將與人們保持一定的距離。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考古技術的不斷發展,總有一天,我們能夠揭開始皇陵的神秘面紗,親眼見證這位千古一帝陵寢的輝煌與壯麗。 ![]() 【五、秦直道】 除了長城,蒙恬還總領修建的一項宏偉工程是秦直道。 秦直道自咸陽城起,一路向北,穿越崇山峻嶺,直達邊境重鎮雁門關,其延伸段更可觸及包頭地區。 為了修筑這條前所未有的大道,多達30萬的士兵與百姓被征召參與這一壯舉。 然而,由于工程浩大且需翻越重重山嶺,秦直道的修建耗時極長,甚至在蒙恬不幸離世后,仍未完全竣工。 秦直道的寬度設計巧妙,一般在15至30米之間,最寬處更是超過了50米,這樣的道路足以容納多支軍隊并行或快速調動。 作為一條軍事通道,從秦都咸陽北面的秦林光宮直達九原郡,極大地縮短了軍隊與物資從中央到邊疆的運輸時間。 在冷兵器時代,這樣的道路無疑是軍隊快速響應邊疆危機、保障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設施。 在秦朝及后世的多個朝代中,秦直道都成為了向邊境地區快速部署兵力的關鍵通道,對于維護國家統一和邊疆穩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隨著歷史的發展,道路上的商貿活動日益頻繁,來自各地的商品和文化在這里交流融合,促進了邊疆與內陸的緊密聯系。 秦直道成為集軍事、貿易、文化交流于一體的多功能交通大道。 隨著火器等新型武器的出現和戰爭方式的改變,秦直道作為傳統軍事通道的重要性逐漸降低。 同時,隨著交通網絡的不斷完善和交通方式的多樣化,秦直道在交通運輸方面的作用也逐漸被其他道路所取代。 最終,秦直道慢慢被廢棄,成為了一段塵封的歷史記憶。 但是,秦直道作為中國古代交通史上的杰出代表,其歷史地位與文化價值依然不可磨滅。 它不僅是古代中國的“高速路”,見證了古代中國的繁榮與開放,也承載了無數先輩的智慧和汗水,是中華民族堅韌精神的象征。 ![]() 【六、阿房宮】 杜牧筆下的阿房宮:“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一宮之內,而氣候不齊。” 雖略有夸張之辭,但卻勾勒出了阿房宮昔日那令人嘆為觀止的宏偉與奢華。 阿房宮占地56平方公里,這樣的面積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足以容納數萬人居住和工作。 宮殿群的布局精巧,宮城、宮闕、宮殿錯落有致,既體現了皇家的威嚴與尊貴,又不失藝術的和諧與美感。 七十二處王城的設置,更是彰顯了秦始皇對于國家統一的堅定信念和對于皇權至上的絕對追求。 在建造過程中,秦始皇匯聚了全國頂尖的工匠與資源,這些工匠們以他們的智慧和技藝,為阿房宮賦予了生命。 木工宮韋以其精湛的木構架技藝,打造出了堅固而華麗的宮殿結構;石工李冰則以其開山取石的勇氣和技藝,為阿房宮提供了精美的建筑材料。 這些工匠們的辛勤勞動和卓越貢獻,使得阿房宮成為了一座集建筑藝術之大成的杰作。 此外,阿房宮還匯聚了各國的珍寶和名畫,這些珍貴的藝術品不僅展示了當時各國文化的精髓和風采,也為阿房宮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氛圍和藝術氣息。 然而,秦始皇在東巡途中驟然離世,阿房宮的建造也因此中斷。 秦二世繼位后,為修筑皇陵而暫停了對阿房宮的修建,這座超級宮殿最終未能完全竣工。 更為遺憾的是,項羽攻入咸陽后,一把大火將阿房宮化為灰燼。 盡管如此,阿房宮的名字卻永遠鐫刻在了歷史的豐碑上。 1991年,阿房宮遺址被聯合國確認為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基址之一,躋身世界奇跡之列。 “爛尾工程”還能在兩千年后得到如此高的榮譽,不得不說,咱們老祖宗確實厲害。 ![]() 【結語】 秦始皇主導修建的這些工程,不僅在當時極大地推動了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更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它們如同一部部活的歷史書,靜靜地訴說著那段波瀾壯闊的時代故事,讓世界見證了古代中國的輝煌。 也許我們難以參透古人的巧奪天工,但這些豐厚的遺產,無疑激勵著我們不斷努力與持續創造。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