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世界讀書日前夕,一項閱讀調查顯示,在半數成年國民更傾向于傳統紙質圖書閱讀時,近一成國民更傾向于“網絡在線閱讀”,1/3的國民傾向于“手機閱讀”。“屏”閱讀,已與傳統的“平”閱讀平分秋色。 讀屏這種電子閱讀方式的確方便快捷,還可以將零星的時間充分利用起來,因而受到很多年輕人的喜愛,但缺點是難以進行系統和深度閱讀。 讀書這種閱讀方式不僅有儀式感,更能引發讀者深入思考,是人類進行系統性學習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受到時間、場地、光線等因素的影響,讀書存在不能隨時隨地想讀就讀的弊端。 班級準備圍繞“讀屏讀書”的話題,舉辦討論會,請你結合材料內容和自己的體驗寫一篇稿子,參與班級討論。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選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50字。 參考立意: 1.傳統讀書的趣味值得銘記。 2.讀屏與讀書共存,時尚與傳統并進。 3.閑時讀書,忙時讀屏。 4.讀屏時代更需要讀書。 讀屏時代更需要讀書 在當今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讀屏時代,電子屏幕似乎占據了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從清晨醒來查看手機消息,到工作學習中依賴電腦獲取信息,再到閑暇時光瀏覽各種社交媒體和娛樂平臺,我們無時無刻不被屏幕所包圍。然而,在這個看似信息豐富、便捷高效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回歸讀書,重拾那份被遺忘的寧靜與深邃。 讀屏雖便捷,但讀書更能滋養心靈。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們通過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可以迅速獲取各種信息,滿足一時的好奇心和娛樂需求。然而,這些碎片化的信息往往缺乏深度和系統性,難以真正滋養心靈。楊絳先生一生與書為伴,在書籍的世界里找到了內心的寧靜與充實。她的作品《我們仨》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家人的深情,讓人感受到人性的溫暖與美好。當我們沉浸在一本經典書籍中時,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領略到不同的人生風景。讀《紅樓夢》,我們能體會到封建社會的興衰榮辱,感受到人性的復雜與美好。那細膩的人物刻畫、深刻的社會洞察,如同一幅幅絢麗的畫卷,在我們的心靈深處展開。讀《平凡的世界》,我們能看到普通人在苦難中的奮斗與堅持,領悟到生活的真諦。孫少平和孫少安兄弟倆在艱苦的環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激勵著我們勇敢面對生活的挑戰。 讀屏多淺嘗,讀書更能提升思維能力。電子屏幕上的信息通常簡潔明了、易于理解,但這也使得人們在閱讀時往往只是淺嘗輒止,缺乏深入思考。我們在快速滑動屏幕的過程中,往往只是瀏覽標題、圖片和簡短的文字內容,很少有時間和耐心去深入分析和思考問題。而讀書則不同,一本好書往往需要我們用心去品味、去思考。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會不斷地分析、推理、判斷,從而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馬克思在大英博物館里廢寢忘食地閱讀書籍,為撰寫《資本論》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思想。他通過對大量文獻的研究和思考,揭示了資本主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讀哲學書籍可以讓我們學會辯證地思考問題,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到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這些經典哲學著作引導我們思考人生的意義、道德的價值和世界的本質。讀歷史書籍可以讓我們以史為鑒,培養批判性思維。通過閱讀《史記》《資治通鑒》等歷史巨著,我們可以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從過去的經驗教訓中汲取智慧。 讀屏易浮躁,讀書更能傳承文化。在這個數字化的時代,人們的注意力越來越容易被分散,讀屏時的浮躁心態也越來越明顯。我們在不斷切換屏幕、追逐熱點的過程中,很難靜下心來品味傳統文化的魅力。而書籍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人類的智慧和文明。讀書不僅可以讓我們了解歷史、傳承文化,還能夠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季羨林先生一生致力于學術研究和文化傳承,他精通多種語言,對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著作《牛棚雜憶》《病榻雜記》等,展現了他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古往今來,無數的經典書籍流傳至今,成為了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讀《論語》,我們可以學習到儒家的仁愛思想,體會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準則。讀《老子》,我們可以領悟到道家的無為而治,感受“道可道,非常道”的哲學深意。讀書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它能夠讓我們在浮躁的社會中保持一份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而讀屏則往往缺乏這種文化的底蘊和深度。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讀屏時代,我們不能忘記讀書的重要性。讓我們放下手中的電子設備,拿起一本好書,在閱讀中滋養心靈、提升思維、傳承文化,讓讀書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中保持內心的寧靜與堅定,不斷追求知識和真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ID:zwxk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