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相關文獻記載,黃大仙,本名黃初平,號赤松子,東晉金華丹溪人(今浙江金華蘭溪),生于公元328年, 自幼家貧,以牧羊為生。然而,他的命運卻因一次偶然的邂逅而徹底改變。
傳說在15歲那年,黃初平在放羊時遇到了一位道士,這位道士見他心性純良,便帶他到金華山的石室中修煉。這一去,就是四十年。
他的哥哥黃初起為了尋找弟弟,歷經艱辛,終于在一位占卜道士的指引下,找到了黃初平。
兄弟倆在山洞外相見。當年黃初平放牧的羊群,早已化成滿山的白石。哥哥問起羊群的下落,只聽黃初平一聲呵斥,滿山的白石立即變成了羊群。
這就是著名的“叱石成羊”的故事。
黃初起驚異萬分,對弟弟的神妙功法景仰不已,于是也立志修道。
從此,黃初起留在洞中跟隨弟弟一起修煉,不食人間煙火,每天以松籽茯苓充饑,最終也得道成仙。
后來,黃大仙下山入世,在民間懲惡除奸、勸善揚善、贈醫施藥,有求必應,為世人所敬仰,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
比如:“救人引虎”、“仗義取銀”、“避雨遇道”、“補壟”、“懲貪官”、“刀劈珠寶山”等等,所有這些傳說,無一不體現了黃大仙“扶正祛邪、濟世勸善”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