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慧敏、雷靂 焦慮障礙是全球青少年殘疾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是什么原因讓他們如此容易產生焦慮?研究者Allen等(2023)通過梳理相關文獻指出,除了天生的性格特點外,認知-情感因素和父母的養育方式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天生的敏感性:行為抑制和情緒反應 焦慮的風險可以從很早的年齡開始積累,甚至在嬰兒期就能觀察到。研究表明,行為抑制是一種與焦慮高度相關的早期性格特質。行為抑制的孩子在面對新奇的環境或陌生人時,常常表現出過度的緊張和回避,這種高度的情緒反應使得他們更容易在童年晚期發展出社交焦慮等問題。 兒童早期:內部感受與威脅注意偏向 除了外界的刺激,這類孩子還對身體內部的感受特別敏感。他們對身體的生理變化(如心跳加速、出汗等)有著更強烈的感知,這種對內在信號的敏感性往往會放大他們對未知和不確定環境的負面情緒反應。這就是所謂的內部感受變化,它與焦慮的早期癥狀密切相關。 與此同時,許多焦慮兒童還表現出“威脅注意偏向”。這種偏向使得他們在面對外界信息時,傾向于更多地關注負面的、威脅性的刺激。威脅注意偏向作為情緒信息處理的早期成分之一,與對負面情緒信息的神經生理反應增強、情緒調節困難以及行為抑制的持續性密切相關。 兒童中期:痛苦耐受力與解釋偏差 隨著孩子進入兒童中期,痛苦耐受力與解釋偏差這兩種情感-認知過程逐漸成為焦慮發展的關鍵。痛苦耐受力指的是一個人面對負面情緒時能夠忍受并堅持的能力。那些痛苦耐受力低的孩子更容易在面對壓力時感到不堪重負,他們無法有效調節負面情緒,最終導致焦慮癥狀加重。 另一方面,解釋偏差是指孩子們傾向于將模糊或不確定的情境解釋為負面或威脅性的。例如,當一個孩子發短信給朋友而沒有得到及時回復時,他可能會傾向于認為朋友在生氣或疏遠自己,而不是簡單地忙碌或沒有看到消息。這樣的解釋偏差往往伴隨回避行為和無休止的擔憂,進一步加劇了焦慮情緒。 兒童后期:不確定性不容忍度 此外,孩子們在處理不確定性的能力差異也開始顯現。那些無法容忍不確定性、對未來充滿不安的孩子,通常比其他孩子更容易產生焦慮。這類孩子對于不確定性事件的預期總是傾向于最壞的結果,難以放松或找到合理的解釋。 父母的養育方式:焦慮的助推器或緩沖器 父母支持性的養育方式,比如接納孩子的情緒、安撫負面感受并幫助其積極應對問題,能夠顯著提高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減少焦慮風險。然而,如果父母采用不支持的情感社交化方式,問題可能會加劇。不支持性的方式包括:忽視孩子的情緒表達、過度批評或表現出自己對孩子情緒的焦慮。父母的過度控制和對孩子表達威脅信息的方式,也會讓孩子的焦慮情緒更加嚴重。 總的來說,兒童和青少年的焦慮問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無論是早期的行為抑制和內部感受的敏感性,還是中期的痛苦耐受力和解釋偏差,父母的教養方式在其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資料來源: Allen, K. B., Tan, P. Z., Sullivan, J. A., Baumgardner, M., Hunter, H., & Glovak, S. N. (2023).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Youth Anxiety: Cognitive-Affective Processes and Parenting in Developmental Context. 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 26(4), 1025-1051. https:///10.1007/s10567-023-00458-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