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長和老師談論孩子的英語語法學習時,通常的第一反應是選擇一本好的語法書或推遲語法學習。常聽到的問題是:“什么時候開始學語法?”或者“哪本語法書更好?”然而,對于母語為中文的孩子來說,單憑一本語法書并不足以解決所有的學習挑戰。語法不僅是語法書上的知識,它是貫穿聽力、閱讀、口語和寫作中的核心組成部分。語法學習并非一個固定的階段,而應當隨著語言學習的發展來調整。語法意識的建立比死記硬背語法規則更為重要。 解決語法學習的挑戰:習得優于記憶 語言學家克拉申(Stephen Krashen)指出:“語言習得是通過理解有意義的輸入,而不是通過記憶規則實現的。”對于大多數孩子而言,背誦語法規則并不等于真正掌握它們。這是因為,語法規則的掌握需要在語境中反復練習,反復糾錯來習得,而不是僅依賴死記硬背。 通過聽力、閱讀、口語和寫作等實踐,孩子可以逐漸內化語法規則,形成類似“肌肉記憶”的能力。正如喬姆斯基(Noam Chomsky)所強調的,語言能力是一種“生成性”的技能,依賴不斷的實踐和語言接觸來發展。 中文思維對英語語法學習的影響 母語為中文的孩子在學習英語時,經常會遇到由于中英文語法結構差異帶來的挑戰。中文講究意合,詞匯不會隨著語法規則發生變化,而英語是一種屈折性語言,許多詞匯會因時態、單復數和主謂一致發生變化。對于習慣了中文思維的孩子來說,英語語法的這些變化規則往往顯得復雜且不直觀。 例如:動詞時態變化 在中文中,動詞形式不隨時間變化。例如,“我昨天吃了飯”和“我現在吃飯”中的動詞“吃”不會變化。然而,在英語中,動詞需要根據時態發生變化,如“I ate dinner yesterday” 和“I am eating dinner now”。這種時態的復雜性,對于習慣中文表達方式的孩子來說,需要額外的理解和反復練習。 又例如:單復數和主謂一致 在中文中,名詞和動詞不因主語的單復數變化而改變。例如,“蘋果”無論指的是一個還是多個,其形式不變。但在英語中,單復數需要分開表達,如“apple” 和“apples”。此外,主語的單復數還影響動詞的形式,如“He eats an apple” 和“They eat apples”。這種變化性讓中文母語者在學習時面臨復雜性。 語法意識與死記硬背的區別 語法意識的培養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尤其在孩子的早期語言學習中至關重要。語法意識是指對語言結構和規則的感知,而不是死板的記憶。通過反復的熟悉,如觀看動畫片、聽讀繪本、精讀詞匯、和外教對話,孩子們可以潛移默化地熟悉語法現象。語法意識的形成并非一次性完成,而是通過反復接觸和使用語言,逐漸內化規則。 錯過啟蒙關鍵期的孩子,無法走純習得路線的孩子,語法意識的建立需要優質教師和課程的引導,不是懂點英語就可以教孩子的,這也是對兒童英語教學很大的誤區,某種程度上說,引導兒童學英語,對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水平有更高的要求。 通過對比加強語法學習 對比中文與英語的語法差異,能夠有效幫助孩子理解兩種語言的不同,并加深他們對英語語法的掌握。 通過對比結構提高理解 在教授時態、動詞變化等語法概念時,可以讓孩子對比中文和英語的表達方式。例如,中文通過時間詞或增加詞來標識時態,而英語可以單獨用動詞變化來表現時間的流逝。這樣的對比讓孩子對英語時態變化的規則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創造習得環境 可以通過英文動畫片、故事書或實際對話為孩子創造習得英語的環境。在精讀課中了解了規則,接著通過大量的語言輸入,潛移默化、逐漸習得語法規則,而不是單純通過語法書進行規則記憶。 培養語感而非背誦 語感的培養需要通過語言的持續接觸與使用,而非機械背誦規則。通過多讀、多聽、多寫、多糾正,孩子能夠逐漸內化語法規則,形成自然的語感。這種語感將幫助孩子在面對復雜語法結構時更為靈活自如。 解決高頻語法錯誤 針對中文母語者常見的語法難點,如主謂一致、時態和冠詞的使用,教師可以通過有針對性的練習幫助孩子克服這些錯誤。通過提供更多例子,孩子能夠更容易理解這些語法現象,并在實際運用中進行糾正。 結論 有效的語法學習離不開語法意識的培養、不斷的實踐以及高質量的教師引導。語法不僅僅是語言的規則,更是孩子們在語言使用中逐步積累的肌肉記憶。通過高頻次的實際語言使用,孩子們能夠更加自然地掌握英語語法,并最終達到靈活運用的能力。家長和教師的任務,是為孩子們提供一個有支持、富有挑戰的語言學習環境,幫助他們從規則記憶轉向語法的真正應用,培養出自信流利的英語表達能力。 |
|
來自: 敬鋒 > 《數據分析與可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