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覺得生活哪哪都不對,請你花1分鐘來思考這個問題:
當(dāng)你坐在一個房間里,花10分鐘時間,讓你的房間變好,你會怎么做?
可能你會看見凌亂的衣櫥。
10分鐘收拾一下,是否會更好?
會看見堆滿雜物的桌面。
要是收拾一下,找東西會更方便?
會看見掉到地上的雜物。
把它撿起來,房間就不會那么亂?
或許你還會看到更多想改變的事情。
而此時的你,心中是否有了明確的目標(biāo)和具體的行動計劃?
一、整理房間,減少羈絆
世界著名的心理學(xué)教授Jordan Peterson,曾在他的課堂上提到:
如果有人來找他做心理治療,那么他大概率會說,回去先整理好自己的房間。
也許你會心存疑惑:要是整理房間能治愈心理問題,那還要心理師干嘛?
然而教授卻說,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它占據(jù)了我們?nèi)粘I畹囊话搿?/span>
你的周圍的垃圾減少了,那你的生活將減少很多“羈絆”與“陷阱”。
這與著名心理學(xué)家榮格的理念一致。
一旦你整理好自己的思想與情緒,并將其實踐,那你便可以延伸自我,并安排好自己的事情。
二、房間=你自己
實際上,當(dāng)我們生活在一個凌亂的房間,我們也能正常生活。
因為大腦會根據(jù)你的“目標(biāo)”來篩選物品,這時候那些不需要和不感興趣的物品,我們大概率是會選擇性地屏蔽掉。
因此,我們看到的事物,有可能已被臆想和記憶所代替,并不是真實的世界。
這種事情屢屢發(fā)生,例如,尋找一件物品,明明記得每天習(xí)慣放在茶幾上,卻翻了個遍也找不到。
事實是,這個物品在某一天被你放到房間里了,而你卻依據(jù)記憶慣性來找,是找不到的。
同一個物品,不同的畫家,畫出不一樣的東西;每個人看到同一幅畫作,卻產(chǎn)生不一樣的感覺。
這種自己感覺到想法,投射的就是你自己。
現(xiàn)實房間其實就是“大腦房間”的投射,凌亂雜亂的狀態(tài),就是你懶惰、沒規(guī)劃等特質(zhì)的模糊投射。
因此,通過整理房間,可以幫助我們掃除“記憶假象”和“視覺盲區(qū)”,看見你平常無法看到的事情。
本質(zhì)上是讓你在整理房間的過程中,全面地審視自己,看到自己忽視的事物,甚至是自己的生活。
三、整理房間就是在磨礪人生
Jordan Peterson教授在采訪中提到,整理好自己的房間,能更好地幫助我們攻克人生難題。
很多人接觸整理后,就想來一次徹底的整理,從此告別凌亂家居。
然而這個世界是墑增的世界,并時刻變化著。
我們的生活是動態(tài)的,物品跟隨我們的生活而動態(tài)變化著,如果不做整理,物品將會亂到失控。
因此,不必一口氣徹底整理好家居,每天整理一點,只要堅持行動,最終必能達成目標(biāo)。
整理房間時遭遇的種種困擾與煩惱,實則與學(xué)習(xí)過程中深入探究細節(jié)所經(jīng)歷的挑戰(zhàn)頗為相似,兩者都考驗著我們的耐心與細致。
所以,我們要意識到生活細節(jié)的重要性,只有我們克服對這種細節(jié)的探究,磨礪了心性,才能到達你想要的“無限超驗”。
引用網(wǎng)友的一句話:
心性會塑造生活,生活反之也會影響心性。
從觸手可及的地方讓生活起居有條理,心性也會慢慢地變得有條理,而這樣訓(xùn)練后的心性又會反饋到生活方方面面。
這也就是為何古人常言道: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認知范圍跨出一小步,能力提升跨越一臺階。
這便是“整理房間”背后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