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對比總結了50種常見礦物,野外鑒定,逛博物館一定要收藏起來。 目前較為通用的系統的礦物分類法是以礦物化學成分與晶體結構為依據的分類方案。這一方案可以體現礦物的性質,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形成條件和自然元素結合規律。具體內容見(圖1),此處不做過多贅述。礦物的命名與譯名尚無統一準則,往往依據礦物特征形態、物理性質、化學成分、晶體結構等或以發現地、研究者等命名。具體可以參考《礦物名稱詞源》(崔云昊,2020)中《中文礦物名稱的來源》、《礦物名稱的命名和譯名》兩篇文章以及《英漢礦物種名稱詞典》(蔡劍輝,2024)。此處不再過多敘述。常見礦物的鑒別主要依據礦物的各種礦物學特征,以下列50種常見礦物為例,簡要概括常見礦物的鑒別。自然元素礦物(native elements)包括僅由一種元素構成的單質和有兩種或兩種以上金屬元素構成的類質同相混晶(miscicrystal)礦物。 圖2.自然金
在深部形成的黃金常呈八面體晶形,中深部形成的黃金呈菱形十二面體,淺部呈四角三八面體、三角三八面體、樹枝狀形態等等。 圖3.自然金(左:八面體;中:菱形十二面體;右:樹枝狀集合體)
圖4.自然銀
圖5.自然銀(左:立方體、八面體;中:樹枝狀集合體;右:發狀集合體) 圖6.自然銅
圖7.自然銅(左:立方體;中:菱形十二面體;右:樹枝狀集合體)
圖8.石墨
圖9.石墨(塊狀集合體) 將硫酸銅溶液潤濕的鋅粒放置于石墨上可析出金屬銅斑點,輝鉬礦無此反應。 圖10.金剛石
金剛石是硬度最高的天然物質,能與金剛石一決高下的也就只有金剛石了。不同晶體形態的金剛石的每個晶面的硬度略有不同,八面體晶面的硬度>菱形十二面體晶面的硬度>立方體晶面的硬度。果然頂級強者只有自我超越。 圖11.金剛石(八面體) 硫化物礦物是指金屬陽離子與硫結合而成的化合物形式的礦物,硫化物礦物的類似化合物是指金屬元素與硒、碲、砷、銻、鉍等結合而成的硒化物、碲化物、砷化物、銻化物、鉍化物礦物。 圖12.黃鐵礦
圖13.黃鐵礦(左:八面體;中:五角十二面體;右:結核)
圖14.黃銅礦
黃銅礦和黃鐵礦十分相似,但是黃銅礦顏色更黃。 圖15.黃銅礦
圖16.雄黃
陽光久照雄黃會變為淡橘紅色粉末。 圖17.雄黃
圖18.雌黃
圖19.雌黃
圖20.辰砂
圖21.辰砂(矛狀)
11.輝銻礦(Stibnite / Antimonite) 圖22.輝銻礦
圖23.輝銻礦
圖24.方鉛礦
圖25.方鉛礦
圖26.閃鋅礦
圖27.閃鋅礦
氧化物礦物是指金屬陽離子與O2?和(OH)?結合而成的化合物。目前已發現300余種,其中氧化物200余種,氫氧化物80余種。占地殼質量的17%,僅次于含氧鹽類礦物。
圖28.石英
圖33.剛玉
圖34.“達碧茲”剛玉
圖35.鏡鐵礦
圖36.腎狀赤鐵礦
圖38.尖晶石
圖40.磁鐵礦
圖42.磁鐵礦(罕見的立方體晶形) 鹵化物礦物是鹵素陰離子與金屬陽離子結合而成的化合物,約有100余種。其中以氟化物(fluorides)和氯化物(chlorides)礦物為主,溴化物(bromides)和碘化物(iodides)礦物極少見。 圖43.螢石
圖44.螢石(鐘乳狀) 含氧鹽是金屬陽離子與各種形式的含氧酸根絡陰離子結合而成的化合物。 圖45.方解石
圖46.方解石(從右至左形成溫度逐漸升高
圖48.白云石
圖49.文石
圖50.文石(柱狀集合體)
圖51.文石(矛狀集合體)
圖52.文石(珊瑚狀集合體)
圖53.菱錳礦
圖54.菱錳礦
圖55.菱錳礦
圖56.菱錳礦
圖57.孔雀石
圖58.孔雀石
圖59.藍銅礦
圖61.石膏
圖62.石膏(玫瑰花狀集合體,“沙漠玫瑰”)
圖63.重晶石
圖64.重晶石
圖65.磷灰石
圖67.綠松石
圖68.綠松石
圖69.橄欖石
圖70.玄武巖具有橄欖石包裹體 31.蛇紋石 圖71.岫玉
圖72.綠簾石
圖74.海綠石
圖75.海綠石
圖76.綠泥石
圖77.綠泥石
圖78.普通輝石
圖79.普通輝石
圖80.紫鋰輝石
圖81.鋰輝石
圖82.薔薇輝石
圖83.薔薇輝石
圖84.普通角閃石
圖85.花崗閃長巖
圖86.石榴石
圖88.紅柱石
圖89.紅柱石
圖90.滑石
圖91.白云母(巴西星云母)
圖92.蛭石
圖93.正長石
圖95.霞石
圖97.方鈉石
圖98.高嶺石
圖99.高嶺石(土狀)
圖100.綠柱石(祖母綠)
圖101.綠柱石(海藍寶)
圖102.電氣石(碧璽)
圖103.電氣石
圖104.葡萄石
點贊關注,鑒賞更多地質知識。
參考資料: [1]《礦物名稱詞源》崔云昊 [2]《英漢礦物種名稱詞典》蔡劍輝 [3]《系統礦物學》王濮 [4]《結晶學與礦物學》李勝榮 [5]《普通地質學》舒良樹
[6]《綜合地質學》王根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