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的人工作忙,腦子用得多,壓力又大,身體都休息不過來、調節不好,結果頭發就沒了光澤,甚至大把大把地掉。每天早上起來,枕巾上有好多頭發,洗澡、梳頭的時候掉得更多。 要是有這樣情況的人呢,這里有個調養頭發的方子。把茯苓這一味藥研成粉,早上空腹吃10克,用溫水送下去,連著吃半年。 一般兩三個月后就有效果了,大部分人都會驚喜地發現,頭發越來越有光澤,越來越黑亮,不掉頭發了,甚至原本稀疏的頭發也變得越來越濃密。 這個簡單的方子在臨床上特別管用,治好了好多脫發的人,很有名的老中醫岳美中先岳美中驗方。 岳美中先生是很有名的中醫學家,在中醫界威望可高了。他一開始是學國文的,四書五經背得可熟了,功底扎實。年輕的時候是小學老師,后來得了肺病還咯血,怎么治都治不好,老師的工作也丟了,被辭退了。于是他就想學習中醫。 岳美中學醫一開始,先看《醫學衷中參西錄》,還讀了好多中醫名著,對《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下的功夫最深,有很多感悟。為了體會藥性,他還自己買藥吃。有一次因為吃石膏吃多了,一直拉肚子。 后來,他不但把自己的肺病治好了,在他家鄉還治好了很多疑難病癥。比如鄰村有個小木匠叫徐福軒,突然得了精神病,煩躁得不行,亂鬧,別的醫生都沒辦法。 岳美中仔細看了脈象和癥狀,覺得是“陽狂并有瘀血”,就用調胃承氣湯給治好了。岳先生的醫術慢慢傳開了,找他看病的人特別多。 岳先生是近現代先學文、后學醫,自己學成了一代中醫大師。他提倡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要特別重視挖掘、篩選和利用專病專方。他說:一種病肯定有一個主要的方子,一個方子肯定有一個主要的藥,這是醫生不外傳的秘密。 所以,岳先生在他的著作里,總結了好多簡單、方便、有效、便宜的專方專藥。茯苓治脫發就是一個,還有好多呢,比如用薏苡仁治扁平疣,用黑白牽牛子治小兒傷食,用玉米須治水腫,用黃芪粥治腎炎,用小建中湯治胃痛,用四神煎治關節腫痛等等。 《岳美中論醫集》《岳美中醫話集》是岳先生的代表著作,每次看都有不一樣的收獲,看他的書就像喝甘露一樣,特別暢快。 話又說回來,那茯苓為啥能治脫發呢?中醫覺得,“發為血之余”,人體血液充足,頭發才會烏黑濃密。要是血虛不足,頭發就容易枯黃、掉頭發。比如女人生完孩子血虛,就容易脫發。 頭發在中醫里還有個名字叫“血余”,有一味中藥叫血余炭,就是頭發燒成的炭,止血效果可好呢。 《黃帝內經》里說,“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這里的中焦指的是脾,脾能運化水谷精微,是氣血生化的源頭。要是脾的功能好,氣充血足,自然就能長頭發。 茯苓長在松樹下,有的長在松根旁邊,有的圍著松根長。《淮南子》里就說“千年之松,下有茯苓”。所以,茯苓是靠著松樹的精華長出來的,有松樹的靈氣。 咱們國家自古以來就有很多關于茯苓養生的記載,《肘后方》里說,吃茯苓“到一百天的時候,身體潤澤,能延年益壽,臉像小孩一樣”。 茯苓被歷代醫家推崇為養生的重要藥物,主要是因為它能補養后天,就是有健脾的作用。中醫說脾是后天之本,通過健脾能生化氣血,讓身體更強壯。茯苓治脫發就是通過健脾達到生血生發的目的。 有人會問了,健脾的藥有很多呀,黨參、白術、山藥、扁豆都行,為啥就茯苓效果好呢?這和茯苓的另一個作用有關,就是能養心安神。 大家都知道,脫發和精神壓力大關系可大了。大部分脫發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開始脫發的時候,一般都是壓力特別大的時候。《神農本草經》說茯苓“長期吃能安魂養神”。 蘇軾的弟弟蘇轍小時候身體不好,經常吃茯苓,對茯苓的療效體會很深,覺得這藥能“健身心”。“健身心”這三個字說出了茯苓最重要的功效特點。這藥長期吃,不但能補身體,延年益壽,還能讓心情安靜平和,緩解壓力。這也是茯苓能生發的另一個原因。 我們知道,脫發、頭發干枯發黃主要是因為血虛,不能滋養頭發。血液的生成有兩個來源,一個是后天,靠脾的氣血生化作用,另一個是先天,由精轉化而成,就是“精血同源”,血能生精,精也能生血。 所以中藥里對頭發最好的藥有兩味,一味是茯苓,另一味是何首烏,這兩味藥都能治脫發,但作用方式不太一樣。 何首烏能補腎填精、養肝血,通過滋補先天來生發養發;茯苓能健脾除濕,通過補養后天來生發養發。所以在臨床上治脫發,可以把這兩味藥一起用,效果更好。 方子是這樣的,用制何首烏20克,水煎30分鐘,當茶喝。每天早上空腹送服茯苓粉10克,連著吃三個月到半年。 這里說一下,岳美中老先生原方里茯苓的用量是每天6克,這里為啥要增加茯苓的用量呢?因為現在的茯苓大多是人工種的,效果比野生茯苓差多了。 何首烏這味藥,既能補腎填精,又能養肝血,和中醫“精血同源”的理論最符合,把精血相生的道理體現得特別好。 近代名醫張山雷說:“首烏的根扎得可深了,藤蔓長得又多又長。它含有至陰之氣,有凝固的能力,所以專門作用于肝腎,能補養真陰。味道很醇厚,稍微有點苦澀,藥性溫和,和下焦封藏的道理很符合。所以能增添精氣,有陰陽平和的作用,不像地黃那么陰凝。” 首烏不但扎得深,而且長得慢,50年才能長得像拳頭那么大,100年才能長得像碗那么大,還硬得像石頭,橫斷面和肝臟的橫斷面特別像,所以又叫馬肝石。 《黃帝內經》說“腎主藏精”,何首烏不但能滋補肝腎,填精養血,還有封藏的特性,所以這味藥是中醫養生保健的重要藥物之一,也是養發生發不能少的藥。 對于比較嚴重的脫發,比如斑禿或者男性脫發(禿頂),只用何首烏和茯苓效果還是差點。 下面給大家介紹一個老師傳下來的經驗方,配合首烏、茯苓,大部分患者都能有滿意的效果。 黨參60克、生黃芪80克、白術30克、炙甘草15克、茯苓30克、陳皮25克、半夏30克、當歸30克、生地60克、制何首烏60克、黃精60克、丹皮30克。 把這些藥打成粉,做成蜜丸,每丸9克,早晚各吃一丸。 這個方子考慮得很全面。上面說了,脫發主要是因為血虛,不能滋養頭發。 這個方子里,黨參、生黃芪、白術、炙甘草、茯苓都能健脾,補養后天而生血;當歸能養血生血;生地、制何首烏、黃精能大補先天,填精生血。 脾腎兩虛不但不能生血,還容易生痰濕,往上侵犯清竅,阻滯腦絡,讓氣血不能上去滋養頭發。所以方子里用茯苓、陳皮、半夏化痰除濕。 精血不足容易生內熱,《黃帝內經》說“陰虛生內熱”,所以用丹皮清化浮游的內熱,同時也能制約其他補藥的熱性。 總的來看,這個方子能健脾補氣、益腎填精、滋肝養血、化痰除濕。氣血充足,腦絡通暢,自然就能長頭發。 中醫認為,各種脫發的根本原因都是血虛精虧,治療的方法主要是補血填精。但也有一些病人,特別是年輕病人,有血熱生風的情況,有的病人是濕濁上泛。治療的時候要根據情況加減變化,因人而異。 不過還要提醒大家,文章僅用于科普,不做醫學判斷!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提及的藥物要根據自身情況辨證加減,最好找專業中醫指導,切勿隨意用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