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怪的是,知道你是自戀者還是依賴者并不總是那么簡單。
如果你正在考慮這個問題,你很可能沒有高水平的自戀,因為你愿意并且能夠反思你的信仰、特征和行為。 自戀者傾向于將不受歡迎的特質和信念投射到其他人身上。他們可能會說你勢利、傲慢、善于操縱或自戀,即使他們擁有這些特征。通過巧妙的操縱,他們讓你相信他們是受害者,并讓你質疑自己(稱為煤氣燈)。你也有可能已經學會了自戀者的一些自戀行為。研究表明,人際關系和親密的人可以影響和改變我們的性格和行為。你可能不確定自己是自戀者還是受害者的部分原因是,雖然你并未患有自戀型人格障礙(NPD),但你可能有一些自戀的特質。要被診斷為NPD,你的行為模式必須是持續的(從小就存在并持續到成年)、有問題的(它會給你的生活帶來重大困難)和普遍的(它會影響你生活各個領域的功能)。NPD很少見,但你的某些行為或特征可能屬于自戀的范疇。當你聽到或讀到關于自戀的特征時(傲慢、權利、敵對、同理心、嫉妒等),你可能會想“我有時會這樣做”并開始認為你是自戀者的;但實際上,你只有一兩個自戀的特征,這并不一定意味著你是一個自戀者。在某些情況下,自戀父母的孩子自己也會成為自戀者,孩子們從他們自戀的父母身上了解世界、人際關系以及什么是可以接受的和不可接受的。 如果你的家人經常因為一些小的不便而互相尖叫,你可能會相信這是正常的行為。因此,你可能會認為與自戀相關的某些行為是正常的,直到有人(例如伴侶)向你指出這些行為。這可能會讓你質疑你是否自戀,也有可能你已經學會了某些自戀行為,但你并沒有惡意地試圖操縱或虐待人們。即使是無意識的,承認并解決無益和有害的信念和行為仍然很重要。一個依賴的人過度關注他人的需求,壓抑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并且有強烈的感覺被需要的愿望。他們過度依賴重要的他人來感到有價值、安全和有目標感。他們經常最終與一個樂于利用他們本性的人建立關系,比如一個自戀的人。因此,自戀者和依賴者之間存在著強烈的吸引力,因為他們滿足了彼此適應不良的需求,這可以解釋一個自戀者如何讓你相信你就是問題所在。然而,兩者之間也有一些潛在的相似之處,這可以解釋為什么你要問自己,自己是自戀者還是受害者。 自戀的特點是對控制的過度需求,具體來說,就是需要控制他人。盡管依賴者想幫助他們,但他們的動機通常是創造一種依賴(以免被拋棄),即控制行為。他們樂于助人、自我犧牲和關心他人,并期望對方遵守他們的建議和指導作為回報,這表明他們有一種權利感。自戀者認為他們比其他人更好,并且全神貫注于對成功、權力和才華的幻想。依賴的人往往認為他們在道德上高人一等,并且非常有同理心和洞察力。他們經常覺得自己是唯一能夠理解和幫助他人的人。自戀者和依賴者都有操縱行為,以感覺處于控制之中并提高他們的自尊心。 共同依賴者取悅他人、自我犧牲和內疚,而自戀者則使用煤氣燈、愛情轟炸、欺騙以及口頭或身體攻擊。因此,鑒于存在一些相似之處,你可能已經注意到自己的一些行為,并想知道這是否是自戀,但實際上可能是相互依賴。相互依賴的人通常對自己更具破壞性,而自戀對他人的傷害更大。兩位心理學教授Jean Twenge和Keith Campbell寫了一本名為《自戀流行病:生活在權利時代》的書。他們認為,自戀的患者正在增加,對社會造成災難性的后果。個人主義、社交媒體和人們對完美的癡迷(完美的身體、皮膚、日常生活、房子等)似乎確實有一種自戀的氣息。他們肯定會促進和正常化自私、浮夸、自我推銷、侵略性和有權的行為。因此,我們中的許多人可能已成為自戀流行的受害者。根據這本書和其他研究,與前幾代人相比,目前普通人群的自戀水平更高。 總而言之,問問自己是否自戀是一個好兆頭,因為這意味著你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如果你注意到自己有自戀、不健康或有毒的行為,那沒關系,只要你承認它們并努力改變它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