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虔誠 榆林窟25窟的《觀無量壽經變》被譽為敦煌壁畫之首,其精美與完好程度超越了所有莫高窟的壁畫。 現場賞鑒,果然名不虛傳。構圖、技法、色彩堪稱完美,畫面中所呈現的西方極樂世界,令人瞬間穿越回氣勢恢弘的大唐盛世。 《觀無量壽經變》是敦煌壁畫中十分常見的題材,根據凈土宗三大佛經之一的《觀無量壽經》繪制而成,從隋代開始興起,到中唐已形成較為固定的范式。 《觀無量壽經變》一般以三聯畫的形式出現,一邊是經文序分部分“未生怨”,講述古印度摩揭陀國國王為求子而將其前幾世生命殺害以致報應的故事;一邊是“十六觀”,講述佛陀教授王后韋提希夫人修習十六觀通往西方極樂世界,正中的畫面篇幅描繪的就是莊嚴輝煌的極樂世界。
最頂上的天空中,飄舞著樂器“不鼓自鳴”;亭臺樓閣和露天宮殿美輪美奐;左邊回廊里,人身鳥尾的迦陵頻伽(妙音鳥)輕擊拍板,白鶴展翅仿似歌唱,右邊回廊里,一身二頭的共命鳥彈奏鳳首弦琴,為孔雀開屏起舞伴奏?;乩葍蓚冗€站有幾只對談的鸚鵡,甚至還有一只正在穿廊而過的白鼠。 這些神奇的樂器和動物,使得觀眾身臨其境,耳邊回響佛界種種妙音。 無量壽佛,也就是西方凈土的主佛阿彌陀佛,結跏趺坐于金剛寶座上,施無畏印,左右兩尊脅侍菩薩分別為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供養菩薩環繞圍坐。 聆聽佛法的菩薩姿態各異,惟妙惟肖。菩薩珠圓玉潤的形象自然是與唐朝流行以胖為美有著密切聯系。 眾圣下方的平臺上,有八位樂伎分坐兩側,分別演奏海螺、篳篥、笙、琵琶、豎笛、橫笛、排簫和拍板。舞臺中央的舞者正跳著唐朝十分流行的胡旋舞,他看上去雖體態豐腴卻輕盈自若。 法臺之下,碧波蕩漾。西方凈土的水自然不會普通,這就是佛經中所說的“池底純以金沙布地”的“七寶池”,里面是八功德水,可消除一切煩惱業障。七寶池里飄浮著許多蓮花,仔細看,有些蓮花里還有孩童,象征凡人壽終,功德圓滿后上升到凈土佛界,從蓮花中化生出世。 樊錦詩老師曾提到敦煌莫高窟中,凈土變是很典型的經變畫,而“《觀無量壽經變》的數量較多,其中第12、44、45、66、103、112、148、159、171、172、197、217、237、320諸窟的經變都是代表作?!倍芰挚叩?5窟保存近乎完好。
![]() ![]() 榆林窟25窟的《觀無量壽經變》對面,是一鋪《彌勒經變》,也是敦煌壁畫的常見題材。唐之前,《彌勒經變》一般為《彌勒上生經變》,呈現的是彌勒佛的住處兜率天宮,由五百萬億天子建造的五百萬億寶宮富麗堂皇,類似于《觀無量壽經變》那樣遙不可及的阿彌陀凈土。初唐伊始,《彌勒經變》增加了《彌勒下生經》的內容,即未來佛彌勒接任釋迦牟尼后的人間:“平坦如鏡,名華軟草,遍覆其地;種種樹木,華果茂盛,其樹悉皆高三十里,城邑次比,雞飛相及;人壽八萬四千歲,智慧威德,色力具足,安隱快樂......女人年五百歲,爾乃行嫁....一種七穫,用功甚少,所收甚多......”
然而,佛經說彌勒將于56億7千萬年以后方能降生,對于古代百姓來說,彌勒時代實則為一個無法實現的幻夢。 第一個開鑿莫高窟的樂僔和尚應該不會想到,幾百年后,在這樣人跡罕至的巖壁上,會出現一鋪又一鋪多姿多彩、歌舞升平的佛國世界。 壁畫如此美、如此好,但實際上敦煌的歷史也是中國歷史的縮影,亂世多于和平,戰爭、逃亡、饑荒才是百姓生活的常態。榆林窟25窟就是在安史之亂后,吐蕃統治時期所修建的。 祈求太平,向往幸福,供養人們傾囊出資請匠師們創作美好,匠師們也滿懷虔誠之心在干旱、風沙、凜冽、孤獨的漫漫歲月里,兢兢業業地描繪著理想的俗世樂園。 02 天真 在法顯、玄奘還未誕生取經,佛教還未成為普遍信仰之前,最初的洞窟壁畫與隋唐的景觀大不一樣。 敦煌是絲綢之路的交通樞紐。佛教傳播自印度出發至中亞,再進入河西走廊。邢耀龍老師在《敦煌大歷史》的比喻生動:“石窟藝術從印度開始,經過犍陀羅、巴米揚、西域、河西......等地區的時候,如同釋迦牟尼開著的一輛石窟藝術公交車,每個地區的人民都各有自己的文化習慣和審美偏好,他們要求釋迦牟尼的形象、車的內飾和外飾都要進行因地制宜的變革。” 原始佛教不允許為佛造像,一般用法輪、腳印、舍利塔來代表佛陀。犍陀羅時期,在今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地區,大約公元1世紀左右,出現了世上第一尊佛像。此時的造像頗受古希臘風格影響,導致佛陀看上去與阿波羅宛若孿生。 ![]() 莫高窟現存最早的洞窟275窟建于北涼時期,里面的交腳彌勒塑像質樸簡練,犍陀羅風格明顯。闕形龕上的紋理歪歪斜斜,壁畫上的人物形象夸張稚拙,雖然本生故事通常血腥暴力,但若對其內容不甚了解,僅看畫面還是容易忍俊不禁。同樣信仰彌勒,回想盛唐的畫師們將萬千景象盡寫筆下,栩栩如生、媲美真境,而公元430年前后的北魏工匠們則顯得不那么成熟,不那么...“專業”,彌勒菩薩看上去也不那么嚴肅。 ![]() ![]() 然而,這樣的天真,令人動容。 這次親去莫高窟看到了北魏257窟和西魏249窟,可謂處處天真。 出于保護,257窟大名鼎鼎的《鹿王本生畫》如今只能看到一小部分,但足以見識古人的淳樸。 在我們的習慣里,古典卷軸畫都是自左往右按時間順序展開故事情節,最早的比如顧愷之的《洛神賦圖》。《鹿王本生畫》雖然也是連環畫,但觀看方式卻是從兩端開始,到中間結束。為了突出故事的高潮,匠人把最重要的情節放在了畫面的正中。這種非線性的邏輯,如果出現在唐宋的成熟敘述體系里,可能略顯稚嫩,但在壁畫創作史的童年,不失為一次可愛的探索。 ![]() ![]() 249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坡頂的壁畫。西坡的阿修羅形象格外鮮明,不僅是因為他尺幅大,或絕妙的紅藍配色,更是因為暈染法氧化后產生的獨特效果。阿修羅的身后,是狂野奔放的風、雨、雷、電四神,而其他東、南、北坡還繪有羽人、朱雀、玄武、開明、西王母、東王公等神話形象,猶如一本山海經圖示。佛教、印度教、道教,三種文明在此處融合一體,熠熠生輝。 ![]() 除此之外,北坡還有非常生動的狩獵圖。三頭野鹿竭力狂奔,獵人在后頭窮追不舍;坐在馬背上的獵人身手矯捷,面對類似虎符形狀的猛虎毫不畏懼,反身射出致命一箭。 ![]() 1400多年過去,窟頂的神怪、人物、動物依然鮮活,充滿動感。盡管比例失調、畫面雜亂不按章法,但繪佛初期本無規矩,這些調皮的巧思比起后來的既定范式,可要有趣珍貴得多了。 榆林窟13窟的南壁上有三鋪一模一樣的經變畫(宋代),據說源自同一母本。在不少后期的敦煌壁畫上,我們還能看到“朱”、“青”等字樣和色標,是師傅們留給徒弟上色的指導。說明石窟壁畫發展得越來越成熟時,其制作過程已經偏向流水線作業了。 03 殘損 敦煌地處西北,古稱沙洲,被沙漠與戈壁包圍,極為干旱,每年的降水量僅有40毫米,因而洞窟壁畫得以保存千年以上。當然,歲月的侵蝕終歸有所體現。坍塌、氧化、人為破壞都給壁畫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殘損。榆林窟25窟的《觀無量壽經變》,這般如新的成色是個奇跡,讓人嘆為觀止。 但是正因為時間留情,經過年復一年緩慢而溫和的侵蝕,許多壁畫呈現出恰到好處的質感與面貌。往往在同一鋪壁畫之上,有清晰有模糊,有鮮艷有褪色,新舊斑駁,層次紛繁。跟隨一束燈光慢慢掃視過去,在殘損之中發現完好,猶如在沙堆里尋到寶藏,異常珍貴,驚喜連連。 ![]() 記得有部敦煌紀錄片里曾提到這樣的情節:有一位藝術家臨摹莫高窟57窟的最美觀音幾十年,始終不得要領。每次創作都不滿意,好像永遠畫不出她本有的神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