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馬案:晚清四大奇案之首,湘軍與慈禧的“終極暗戰”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大清帝國最后一任實權皇帝愛新覺羅·奕詝在熱河新宮去世,年僅30歲,廟號清文宗,咸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有實權的皇帝。咸豐死后,其年僅6歲的兒子愛新覺羅.載淳繼位,是為同治帝,遺詔以肅順等八大臣輔政。不久后,同治的生母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愛新覺羅·奕欣發動政變,即辛酉政變,誅殺肅順等輔政大臣,慈禧由此掌握大清帝國實權長達48年之久。 慈禧統治時代已經是王朝末年,各種怪現象層出不窮,其中以晚清四大奇案(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名伶楊月樓冤案、太原奇案、張汶祥刺馬案)最能代表當時的腐朽沒落的政治環境,而張汶祥刺馬案因為其特殊的政治背景和波云詭譎的“暗戰”,不可置疑的坐穩了晚清四大奇案之首,今天就來講一講張汶祥刺馬案的故事。 馬新貽,字谷山,號燕門,別號鐵舫,回族,山東菏澤東北五十里馬海村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馬新貽高中進士,先后歷任安徽建平(今郎溪)、合肥知縣,廬州府知府、安徽按察使、安徽布政使(俗稱藩臺)。馬新貽為官清廉,在地方頗有政績,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又組織清軍打擊太平軍,因功被提拔為浙江巡撫,成為執掌一省的封疆大吏。 同治三年(1864年),湘軍悍將曾國荃攻陷太平天國都城天京(今南京),為期1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終結,在剿滅太平天國的戰爭中,湘軍趁勢崛起,兵力突破了20萬人,并控制了江南數省的軍政大權。如今太平天國覆滅,慈禧開始對湘軍動手,以強化中央集權。一方面,慈禧重點扶持李鴻章的淮軍,并支持湘軍領袖曾國藩的頭號政敵楚軍領袖左宗棠。同時,以朝廷餉銀不足為由裁撤湘軍,使湘軍的規模從20萬之眾縮減到4萬人,湘軍由是元氣大傷。 大量被裁撤下來的湘軍嘯聚在兩江(江西、江蘇、安徽、上海)轄區,他們只會打仗,如今突然被裁撤,只得淪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如哥老會)。同治七年(1868年),慈禧調兩江總督曾國藩為直隸總督,并以馬新貽接任兩江總督。消息一出,兩江震動。不管怎么說,曾國藩好歹也是湘軍的老上級,多少有些薄面,而馬新貽在兩江沒有絲毫根基,兩江又是湘軍的傳統勢力范圍。慈禧的操作無疑就是在向湘軍宣示,要將兩江的權力收回中央,那湘軍弟兄們辛辛苦苦浴血奮戰十多年的成果豈不是成為一場泡影,這是湘軍實力派無論如何以不能接受的。 然而,慈禧畢竟代表的是中央,誰也不敢明面上違抗慈禧的命令。既然明面上違抗不了,那就明面下來吧,于是一場針對馬新貽陰謀開始拉開序幕。同治九年七月廿六日,馬新貽在南京城內校場例行檢閱軍隊時,被刺客張汶祥從旁邊突然沖出,直撲馬新貽,馬新貽右脅中刀,當即倒下,次日傷重不治而亡。張汶祥只是一個小兵,如何能夠沖破馬新貽的衛隊,于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聯想到兩江地區的軍隊多半是湘軍出身,且張汶祥死后,湘軍內部還專門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這不能不讓人細思恐極。 慈禧聽聞馬新貽被刺后,火速派人來調查,可最終的結果就查出了張汶祥是因為 個人恩怨刺殺的馬新貽,這也實在站不住腳,但慈禧面對鐵通一般的兩江,只得默默地吞下了苦水,最終慈禧只得將張汶祥處死,以草草結案。馬新貽被刺事件,無疑是湘軍挑戰中央的一次成功的嘗試,也是一場針對慈禧的“暗戰”,慈禧明明知道其中有鬼,但也無可奈何,僅此一事,湘軍系勢力牢牢地掌控了大清帝國的財富重地兩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