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聊數學,今天來換下口味。 趁著國慶假期,在家看了一部電影,它于2017年上映,講述了一個充滿溫情又詼諧幽默、樸實無華又發人深思的小故事——睡沙發的人。 粟一柯(主人公)高考落榜之后,游手好閑,被他媽媽要求復讀。這時,剛好舅公(媽媽的舅舅)無處可去,也住進他們家,舅公熱愛文學,每天都要讀書、看報。媽媽面對叛逆的粟一柯束手無策,只好求助舅公,請他點撥一下粟一柯。 然后,就上演整部電影中,最精彩的一個橋段,搞笑卻又意味深長。 母親:舅舅,點撥一下。 舅公:哦,不用點撥。 粟:點撥什么? 母親:哦,舅公覺得你還是很聰明的。 舅公:我沒說他聰明。 母親:其實他也在努力。 舅公:努力也沒用。 母親反問:您這是激將法嗎? 舅公:激你個頭,我說的是實話。我就不明白,你干嘛非要逼他復讀啊? 母親:還不是為了讓他上大學。 舅公:你以為上了大學就能改變命運了?就他這樣的,就算是上了大學,也是渾渾噩噩,成天混日子,還不如把這個名額讓給別人,放棄算了。 舅公:我是讓你放棄!你一天到晚讓他干這個做那個。他呢,是敷衍了事,結果是一事無成。你這不是害他嗎? 母親:我害他?哪個家長不是這樣的?他又不自覺,我不逼他行嗎? 舅公:你問過他的想法嗎? 母親:當年他就是個意外,能活到現在不錯了。我還問他什么想法? 舅公:你看,我就說吧,你根本就沒問過他。 母親:你到底有什么想法呀? (三人的站位很有講究) 粟:我…(還沒開口說,就被母親打斷) 母親立馬說:你看,他自己也不知道他要什么? (很想立即說話,卻又不得不閉嘴的無奈) 粟一柯把心一橫,反駁道:反正不管我想做什么你都會反對,我想學吉他,你說不務正業。我想去登山,你說浪費時間。我想學文科,你說理科好找工作。所以,我也不知道哪件事情我可以自己做主。因為你都會說不行。 舅公:他說的有道理。不過,心虛的人才總找借口。 粟:舅公,你到底什么立場? 舅公:我沒立場,我就實話實說。 母親:你們說的都對,我是管得太多了。從明天開始,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管你是考大學也好,你是上班工作也好,你還是出門流浪也好。反正一年以后,你必須從我這兒搬出去。 他媽媽也沒等粟一柯是否同意,談話就此結束。 之后的劇情就不透露,感興趣的話,可以去網上找來看看,其它場景也挺有意思。 說回標題,為何中式家庭父母與子女之間,容易產生矛盾? 因為大多數時候,他們都在進行無效溝通。 比如,下面這樣的對話,小時候經常會遇到,發生在某些生活場景。
孩子的表達欲,就是在類似的對話下,一步步喪失的。 等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由于缺少交流,不太聽話,父母(一般是母親)就開始啰嗦,一啰嗦孩子就更不愿意聽,導致父母越來越啰嗦,親子關系越來越差,從此陷入惡性循環,無法掙脫。 父母(60、70后)這一輩人,控制欲都挺強的,他們那一代的教育理念是,“棍棒底下出人才”。既然新時代法律禁止使用棍棒,只好通過言語等精神刺激,來實現控制孩子的某些行為,讓其不要犯錯。 然而,在別人看來的“犯錯”卻是一個人成長中必須趟過的路徑,你自己的選擇很重要,之后才能獲得掌控感,進而產生內驅力。 否則,凡事都要管,插上一手。 最終,只會導致孩子沉迷手機,走上躺平、擺爛的生活狀態,因為他在任何事情上都無法做主,猶如傀儡一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