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虛邪戀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癥狀:關節疼痛,經久不愈,痛勢綿綿,甚至徹夜不眠,日輕夜重,形體消瘦,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腰膝酸軟,舌淡苔薄白,脈細小弦。 治則治法:益腎培本,蠲痹通絡。 方藥:益腎蠲痹丸。熟地黃15g,仙靈脾10g,肉蓯蓉10g,鹿銜草10g,補骨脂10g,山茱萸10g,當歸15g,雞血藤15g,露蜂房5g,烏梢蛇9g,僵蠶9g,全蝎3g,蜈蚣3g,地龍10g,甘草6g。加減:陰虛證患者服藥后有咽干口燥表現,加生地黃10g,麥冬10g,石斛10g,泡茶飲服;身癢或皮疹,可用徐長卿15g,地膚子30g,煎湯送服。 寒熱錯雜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癥狀:肢體關節疼痛、腫脹,局部觸之發熱但自覺畏寒,關節屈伸不利;自覺發熱,但局部觸之不熱,全身熱象不顯,舌淡苔白或黃,或黃白兼見,脈弦數。 治則治法:祛風散寒,清熱除濕。 方藥: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麻黃9g,桂枝15g,防風15g,知母9g,赤芍15g,防己9g,土茯苓15g,威靈仙15g,獨活15g,川芎6g,細辛3g,甘草6g等。加減:寒象明顯,加附子(先煎)12g,姜黃15g以加強溫經散寒通絡;熱象多于寒象,伴口干苦,可減少麻黃、桂枝、細辛用量;上肢痛甚,獨活改羌活,加姜黃12g,桑枝30g以通上肢經絡;下肢痛甚,加忍冬藤30g,絡石藤30g,川牛膝9g以引藥下行,加強清熱通絡止痛作用。 腎虛寒凝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癥狀:關節冷痛而腫,肢冷不溫,關節屈伸不利,晨僵,關節畸形,腰背酸痛,俯仰不利,面色晄白,畏寒怕冷,神倦懶動,天氣寒冷,加重,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 治則治法:祛風散寒,除濕補腎。 中成藥:①尪痹顆粒,開水沖服,1次6g,1日3次,孕婦慎服;②益腎蠲痹丸,飯后開水送服,1次1袋,1日3次,月經期、經行量多暫停服,孕婦停服。 方藥:獨活寄生湯加減。獨活15g,桑寄生15g,秦艽15g,防風15g,細辛3g,肉桂1.5g,杜仲15g,熟地黃15g,牛膝15g,當歸9g,川芎6g,白芍15g,黨參15g,黃芪15g,茯苓15g,甘草6g等。加減:腎虛嚴重,加補骨脂15g,骨碎補9g,淫羊藿15g以補腎陽,祛風濕;寒甚,加附子(先煎)12g,干姜9g以散寒止痛;肢體僵硬,加白僵蠶9g,木瓜30g,薏苡仁30g以祛風滲濕解痙。 痰瘀痹阻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癥狀:關節漫腫日久,肌肉關節刺痛,痛處不移,關節腫大,肢體頑麻或重著,甚至強直畸形,屈伸不利,周圍可見硬結,肌膚甲錯或干燥無光澤,或關節肌膚紫暗,腫脹,按之稍硬,或關節儡硬變形,有硬結、瘀斑,面色黧黑,眼瞼浮腫,或胸悶痰多,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膩或黃膩,脈細澀或細滑。 治則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通絡。 中成藥:盤龍七片,口服,1次3~4片,1日3次。 方藥:身痛逐瘀湯合指迷茯苓丸加減。當歸9g,秦艽15g,桃仁9g,紅花9g,香附15g,地龍9g,五靈脂(包煎)9g,沒藥9g,羌活15g,川芎6g,牛膝9g,甘草6g,法半夏9g,枳殼15g等。加減:痰瘀不散,疼痛不已,加白花蛇3g,全蝎3g,蜈蚣5g以搜剔絡脈;神疲乏力,面色無華,加黃芪15g,黨參15g以益氣扶正;痰瘀化熱,加忍冬藤30g,牡丹皮15g以清熱化痰;肢涼畏風,加麻黃9g,桂枝15g,細辛3g以溫經散寒。 肝腎陰虛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癥狀:病久關節腫脹疼痛或酸痛,局部關節灼熱疼痛,屈伸不利,形瘦骨立,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盜汗,失眠,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則治法:滋陰清熱。 中成藥:①木瓜丸,口服,1次30丸,1日2次,服用期間忌食生冷食物,孕婦忌服;②滋陰壯骨丸,口服,1次9g,1日2次。 方藥:左歸丸加減。熟地黃15g,山藥15g,枸杞子15g,山茱萸15g,牛膝9g,菟絲子15g,鹿角膠(烊化)9g,龜甲膠(烊化)9g,當歸9g,雞血藤30g,夜交藤30g,清風藤30g等。加減:陰虛火旺,加知母、黃柏各9g以清熱;關節腫脹,加蒼術15g,薏苡仁30g以除濕消腫;關節強直、畸形,加全蝎3g,蜈蚣5g以活血搜邪。 中醫治療腦出血 急性期家屬及病人的注意力在搶救生命上,而在康復期則往往急于功能恢復,要求很快自理,甚至去工作。要求用新藥、新方法治療者頗多;有部分病人表現悲觀、失望,精神抑郁。因此,要多鼓勵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要身殘志不殘、身殘也要志堅;要實事求是地對待自己的疾病和功能,力爭取得良好的預后。要與醫護人員、家庭配合好,共同戰勝疾病。“既來之,則安之”。否則,急于求愈,則容易急躁,反而不利。 那中醫治療腦出血是怎樣的呢? 1.肝陽上亢,氣血瘀滯證:神志不清,喝僻不遂,二便失禁,顏面潮紅,呼吸氣粗,口臭身熱,舌紅,苔黃膩,脈弦滑而數。清肝熄風,辛涼開竅,活血止血。至寶丹、羚羊角湯加減。 2.風痰濕阻,氣滯血瘀證:神志不清,喝僻不遂,面白唇暗,痰涎壅盛,靜而不煩,四肢欠溫,舌白膩,脈沉滑緩。豁痰熄風,辛溫開竅,行氣活血。滌痰湯、蘇合香丸加減。 元氣敗脫神明散亂型腦出血 癥狀:神昏,肢體癱軟,目合口張,呼吸微弱,手撒肢冷,汗多,重則周身濕冷,二便失禁,舌痿不伸,舌質紫暗,苔白膩,脈沉緩或沉微。 治則治法:益氣回陽固脫。 中成藥:①參附注射液20~100ml加入5%或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靜脈滴注,1日1次;②參麥注射液10~60ml加入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靜脈滴注,1日1次。 方藥:參附湯加減,或合生脈散加減。人參(單煎)12g,附子(先煎)9g。加減:汗出不止,加山茱萸9g,黃芪30g,煅龍骨(先煎)30g,煅牡蠣(先煎)30g以斂汗固脫;氣陰兩傷,選用西洋參(單煎)6g,阿膠(烊化)9g,龜甲(先煎)15g以益氣養陰;陽氣欲脫,四肢不溫,用附子(先煎)9g,紅參(單煎)15g水煎頻頻灌服,以回陽固脫。 痰熱腑實風痰上擾型腦出血 癥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腹脹,便干便秘,頭暈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質暗紅或暗淡,苔黃或黃膩,脈弦滑或偏癱側脈弦滑而大。 治則治法:化痰通腑。 中成藥:①牛黃清心丸,口服,1次1丸,1日1次;②清開靈注射液20~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生理鹽水250~500ml中,靜脈滴注,1日1次,可連續使用7~14日。 方藥:星蔞承氣湯加減。瓜蔞30g,膽南星6g,大黃(后下)9g,芒硝(沖服)9g,丹參15g。加減:舌苔黃膩、脈弦滑、便秘是本證的特征,也是化痰通腑法的臨床應用指征。應用本法應以通為度,不可通下太過,以免傷及正氣。頭痛、頭暈重,加鉤藤(后下)12g,菊花12g,珍珠母(先煎)15g以平肝息風;風動不已,躁動不安,加羚羊角粉(沖服)0.6g,石決明(先煎)30g,磁石(先煎)30g以鎮肝息風;痰熱甚,加天竺黃6g,竹瀝水6g,川貝粉(沖服)2g以清化痰熱;心煩不寧,加梔子9g,黃芩9g以清熱除煩;大便通而黃膩苔不退,少陽樞機不利,氣郁痰阻,配大柴胡湯化裁;年老體弱津虧,口干口渴,加生地黃15g,麥冬15g,玄參9g以養陰生津;黃膩苔呈斑塊樣剝脫,見陰傷之勢,去芒硝,減膽南星、瓜蔞、大黃之用量,加麥冬9g,玄參9g,生地黃15g以育陰生津。 00001. 肝郁化火型焦慮癥 癥狀:情緒不寧,郁悶煩躁,胸脅脹痛,脘悶噯氣,不思飲食,大便不調;或急躁易怒,口苦口干;或頭痛,目赤,耳鳴;或嘈雜吞酸,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脈弦或弦數。 治則治法:舒肝解郁,清肝瀉火,理氣和中。 中成藥:柴胡舒肝丸,口服,1次6~9g,1日3次。 方藥:丹梔逍遙散加減。牡丹皮15g,焦梔子15g,生地黃20g,黃芩10g,柴胡12g,香附12g,枳殼10g,陳皮12g,川芎15g,白芍12g,茯苓20g,白術15g,當歸12g,炙甘草6g。加減:熱勢較重,口苦,大便秘結,加龍膽草9g,大黃(后下)6g以瀉熱通腑;肝火犯胃,脅肋疼痛,口苦,嘈雜吞酸,噯氣,嘔吐,加黃連6g,吳茱萸9g以清肝和胃;肝火上炎,頭痛,目赤,耳鳴,加菊花10g,鉤藤(后下)10g,蒺藜12g以平肝清熱。 腎精虧虛型焦慮癥 癥狀:心悸善恐,少寐健忘,精神萎靡,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遺精陽痿,閉經,舌質淡,苔薄白或無苔,脈沉弱。 治則治法:補腎益髓,填精安神。 中成藥:金匱腎氣丸,口服,1次1丸,1日2次。 方藥:左歸飲加減。熟地黃20g,山藥15g,山茱萸15g,茯苓15g,枸杞子15g,炒酸棗仁15g,炙甘草10g,桑寄生12g,龍骨(先煎)15g,牡蠣(先煎)15g。加減:偏于陽虛,陽痿,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加右歸丸;如有早泄、滑精、尿失禁,加益智仁15g,桑螵蛸10g,覆盆子15g以溫腎固攝;氣短乏力,加黨參、太子參各15g以益氣。 陰虛內熱型焦慮癥 癥狀:欲食不能食,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口苦尿赤,多疑驚悸,少寐多夢,舌紅苔微黃少津,脈細數。 治則治法:養血滋陰,涼血清熱。 中成藥:知柏地黃丸,口服,1次1丸,1日2次。 方藥:百合地黃湯合知柏地黃湯加減。 百合50g,生地黃30g,知母10g,山藥20g,茯苓15g,炒酸棗仁15g,炙甘草6g,牡丹皮10g,黃柏10g,赤芍15g。 加減:燥熱較重,手足心熱重,加銀柴胡10g,白薇10g以清虛熱;心煩不寐,加龍骨(先煎)、牡蠣(先煎)各10g以清心安神;便干,加當歸20g以養血潤腸通便。 瘀血內阻型焦慮癥 癥狀:心悸怔忡,夜寐不安,或夜不能睡,多疑煩躁,胸悶不舒,時有頭痛、胸痛如刺,舌暗紅邊有瘀斑,或舌面有瘀點,唇紫暗或兩目暗黑,脈澀或弦緊。 治則治法:活血化瘀,理氣通絡。 中成藥:血府逐瘀丸,口服,1次1丸,1日2次。 方藥:血府逐瘀湯加減。桃仁12g,紅花9g,當歸10g,生地黃15g,川芎5g,赤芍15g,牛膝10g,桔梗5g,柴胡3g,枳殼6g,甘草3g,丹參30g,龍齒30g,瓏拍粉(沖服)3g。加減:脹痛明顯,加香附12g,青皮9g,郁金12g以行氣止痛;納差脘脹,加焦三仙30g,陳皮10g以健脾和胃;如有寒象,加烏藥9g,木香12g以散寒理氣;兼有熱象,加牡丹皮10g,梔子12g以活血清熱。 心膽氣虛型焦虛癥 癥狀:心悸膽怯,善恐易驚,精神恍惚,情緒不寧,坐臥不安,少寐多夢,多疑善慮,苔薄白或正常,脈沉或虛弦。 治則治法:鎮驚定志,寧心安神。 中成藥:安神溫膽丸,口服,1次1丸,1日2次。 方藥:安神定志丸加減。人參(單煎)9g,茯苓12g,茯神12g,遠志10g,石菖蒲9g,龍齒(先煎)30g,當歸12g,白芍12g,白術12g。加減:躁擾失眠,加炒酸棗仁20g,磁石(先煎)15g以養心安神;心驚膽怯,加珍珠母(先煎)15g,龍骨(先煎)、牡蠣(先煎)各20g以鎮驚安神。 心腎不交型焦慮癥 癥狀:情緒低落,多愁善感,虛煩不寐,心悸不安,健忘,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手足心熱,口干津少,或見盜汗,舌紅,苔薄,脈細或細數。 治則治法:滋陰清心,養腦安神。 中成藥:養心安神丸,口服,1次6g,1日2次。 方藥:黃連阿膠湯合交泰丸加減。黃連9g,阿膠(烊化)12g,黃芩10g,白芍18g,雞子黃(沖服)2枚,肉桂3g,黃柏10g,陳皮6g,白術6g。加減:虛熱較甚,低熱,手足心熱,加知母12g,白薇9g,麥冬10g以清虛熱;月經不調,加香附9g,澤蘭10g,益母草10g以活血調經。 心脾兩虛型焦虛癥 癥狀:心悸頭暈,善恐多懼,失眠多夢,面色無華,身倦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脈細弱。 治則治法:益血健脾,寧心解慮。 中成藥:人參歸脾丸,口服,1次1丸,1日2次。 方藥:歸脾湯加減。黨參15g,茯神10g,白術10g,甘草6g,黃芪10g,當歸12g,龍眼肉15g,炒酸棗仁15g,遠志10g,木香9g,大棗9g,生姜6g。加減:心悸失眠,舌紅少苔,加百合15g,柏子仁12g,制何首烏12g以養心安神;脾氣虧虛,失于健運,納呆食少,食后腹脹,少氣懶言,上方重用黨參20g,加砂仁(后下)6g以益氣健脾。 痰火擾心型焦慮癥 癥狀:驚恐不安,心煩意亂,性急多言,夜寐易驚,頭昏頭痛,口苦口干,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則治法:清熱滌痰,寧心安神。 方藥:黃連溫膽湯加減。黃連10g,法半夏9g,陳皮6g,茯苓15g,炙甘草6g,膽南星6g,枳實10g,竹茹10g,大棗9g,炒酸棗仁15g,炙遠志10g,天竺黃10g,焦梔子10g,龍膽草3g。加減:實火較盛,煩躁不安,加黃連15g以助泄火寧心之力;痰盛,去大棗、炒酸棗仁;熱久氣陰兩傷,加五味子10g,黃精10g以益氣滋陰。 肝腎虧虛型偏頭痛 癥狀:多見于緩解期,頭痛隱隱且空,每兼眩暈,時輕時重,腰膝酸軟,遺精帶下,視物模糊,耳鳴少寐,五心煩熱,口干,舌紅少苔,脈弦細或細數。 治則治法:滋肝養腎,益髓止痛。 中成藥:①健腦安神片,口服,1次5片,1日2次;②天麻首烏片,口服,1次6片,1日3次;③天麻頭風靈膠囊,口服,1次4粒(1粒0.2g),1日2次。 方藥:大補元煎加味。熟地黃15g,山茱萸12g,枸杞子12g,杜仲12g,黨參15g,山藥15g,當歸9g,川芎9g,制何首烏30g。加減:頭痛畏寒面白,四肢不溫,舌淡,脈沉細而緩者,加淫羊藿15g,巴戟天12g以溫陽;遺精,帶下,尿頻,加芡實12g,桑螵蛸15g,益智仁9g以溫腎澀精止遺;五心煩熱,口干,加知母10g,天花粉15g以滋陰清熱;頭暈目眩,加天麻10g以育陰息風。 肝陽上亢型偏頭痛 癥狀:多見于發作期,常因情志過激、勞累過度等誘發。頭痛常于大怒或勞累后突然出現,一側尤甚或兩側跳痛或脹痛;伴頭暈或目眩,常波及巔頂,顏面潮紅,眼目抽痛,心煩易怒,夜眠不寧;或兼脅痛,口干口苦,尿赤,便秘;舌紅或絳,苔薄黃,脈弦或弦數。 治則治法:平肝潛陽,息風止痛。 中成藥:①天麻鉤藤顆粒,口服,1次10g,1日3次;②全天麻膠囊,口服,1次2~6粒(1粒0.5g),1日3次。 方藥:天麻鉤藤飲加減。天麻10g,鉤藤(后下)15g,石決明(先煎)30g,牛膝15g,桑寄生15g,黃芩10g,梔子10g,夜交藤15g,川芎9g,茺蔚子15g。加減:頭暈目眩,失眠多夢,加蒺藜15g,代赭石(先煎)15g,龍骨(先煎)15g,牡蠣(先煎)15g以鎮肝潛陽;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質紅為肝火內盛,加夏枯草15g,龍膽草9g以清肝瀉火。 寒凝肝脈型偏頭痛 癥狀:多見于發作期,常因感受寒邪誘發,頭痛較劇,呈掣痛,多位于巔頂,面色發青,嘔吐清水痰涎,甚至四肢厥冷,或兼口唇青紫或紫暗,舌質淡暗或青紫,苔薄白,脈沉細弦。 治則治法:溫經散寒,活血通絡。 中成藥:①復方羊角顆粒,口服,1次5粒,1日3次;②通天口服液,口服,1次10ml,1日3次。 方藥:吳茱萸湯加減。吳茱萸3g,生姜6g,川芎9g,白芷9g,藁本9g。加減:嘔吐清水痰涎,加半夏9g,茯苓10g以溫化痰飲;畏寒肢冷,加細辛3g,淫羊藿15g以溫經散寒止痛;口唇舌質紫暗明顯,為寒凝血瘀明顯,加紅花6g,雞血藤15g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風痰上擾型偏頭痛 癥狀:多見于發作期,常因情志不遂、勞逸過度或飲食不節等誘發。頭痛突然出現,起止無常,頭部昏痛或脹痛,頭重如裹,胸脘滿悶,惡心、嘔吐痰涎,口淡食少;或口中黏膩,口苦,大便不爽;舌胖大,苔白膩或黃膩,脈弦滑或弦滑數。 治則治法:息風化痰,通絡止痛。 中成藥:半夏天麻丸,口服,1次6g,1日2~3次。 方藥: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法半夏9g,天麻10g,白術15g,橘紅6g,茯苓10g,蒺藜15g,川芎9g,蔓荊子9g,甘草6g。加減:頭痛劇烈,加全蝎6g,僵蠶6g以加強息風化痰之功;胸脘痞悶,加厚樸9g,枳實9g以寬胸理氣;痰濕郁久化熱,出現口干、便秘,加黃芩10g,梔子10g,滑石10g以清熱利濕;伴有舌質紫暗,口唇發紫等氣血瘀滯之象,加丹參20g,地龍15g以活血化瘀。 氣血不足型偏頭痛 癥狀:多見于緩解期,患者多為腦力勞動,飲食作息無常。頭痛隱隱,反復發作,遇勞加重,心悸,食少納呆,夜眠易醒或多夢,神疲乏力,或自汗氣短,面色蒼白,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而弱。 治則治法:益氣養血,息風止痛。 中成藥:①腦絡通膠囊,口服,1次1~2粒(1粒0.5g),1日3次;②養血清腦顆粒,口服,1次1袋(3g),1日3次;③天麻頭痛片,口服,1次4~6片,1日3次。 方藥:加味四物湯加減。生地黃12g,當歸6g,白芍15g,川芎9g,蔓荊子6g,黨參15g,黃芪30g,阿膠(烊化)10g,炒酸棗仁15g,炙甘草10g。加減:如血不養心,心悸不寐加柏子仁12g,合歡皮15g以養血安神;如因肝血不足,肝腎不足,血虛陰虛并見,出現耳鳴、虛煩、少寐、頭暈明顯,加制何首烏30g,枸杞子15g,黃精12g以滋陰養血;手足不溫,便溏畏寒者,加肉桂3g,淫羊藿15g以溫陽止痛。 瘀血阻絡型偏頭痛 癥狀:發作期和緩解期均可見到;多為病程日久患者,頭痛反復,痛如錐刺,或左或右,固定不移,經久不愈,面色晦滯,婦女行經色暗或夾血塊,唇舌紫暗或見瘀斑,舌紫暗,有瘀點或瘀斑,脈細澀。 治則治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中成藥:①大川芎口服液,口服,1次10ml,1日3次;②天舒膠囊,口服,1次4粒,1日3次;③血府逐瘀膠囊,口服,1次6粒,1日2次。 方藥:通竅活血湯加減川芎9g,赤芍12g,桃仁9g,紅花9g,丹參20g,白芷10g,醋柴胡9g,醋延胡索15g,郁金15g,石菖蒲15g。加減:因情志不遂誘發,伴有胸脅脹痛,加香附15g,枳殼9g以疏肝理氣;久病氣血不足,加黃芪15g,黨參15g,當歸12g,阿膠(烊化)10g以益氣養血;疼痛甚者,加蟲類搜風通絡之品,如全蝎3g,蜈蚣3g,土鱉蟲6g以加強活血通絡止痛之功;因受寒而誘發或加重,畏寒、舌苔薄白、舌質淡,加細辛3g,桂枝9g以溫經散寒通絡。 眼部惡性腫瘤的中醫藥治療 眼部惡性腫瘤是一組較少見的惡性腫瘤,大多會危害視力,給患者帶來痛苦,甚至危及生命。根據眼部解剖位置的不同,分為眼瞼腫瘤、眼球表面腫瘤、眼球內腫瘤及眼眶腫瘤4部分。其中眼瞼腫瘤占50%以上,其次是眼球表面腫瘤和眼眶腫瘤,眼球內腫瘤最少。眼瞼腫瘤中90%為基底細胞癌,其次是鱗形細胞癌和皮脂腺癌。眼球表面的惡性腫瘤以鱗形細胞癌最多見。眼球內腫瘤較少見,惡性程度較高的視網膜細胞瘤占大多數。眼眶惡性腫瘤中除原發腫瘤外,還有一部分轉移瘤。眼部惡性腫瘤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段。 【病因病機】 眼瞼屬肉輪,為脾所主,發病多因外感風、熱、濕邪,內有脾虛濕困,水濕運化失常,水濕郁久,化熱生痰,痰濁阻滯脈絡,致胞生痰核,濕熱積聚,日久潰破。 1.辨證論治 (1)痰蘊濕阻 主癥:眼瞼內生硬結,推之不動,與皮膚黏連,周圍血管圍繞,緩慢增大,閉瞼時該處隆起,眼瞼有重墜感。舌淡苔白,脈滑。 治則:化痰散結。 方藥:化堅二陳湯加減。 (2)痰熱互結 主癥:眼瞼內生硬結,按之疼痛,瞼部皮膚微紅,甚至出現潰瘍,伴有惡臭。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則:清熱化痰散結。 方藥:清氣化痰湯。 (3)肝火上炎 主癥:視力下降,眼球硬脹,頭痛目痛,心煩易怒,耳鳴重聽,面紅肋脹,口苦口干。舌紅苔燥黃,脈弦數。 治則:清肝瀉火。 方藥:當歸龍薈丸加減。 (4)痰濕蘊結 主癥:雙眼逐漸外突,眼瞼腫脹而硬,眼球活動受限,視物復視,身疲乏力,脘悶納少。舌淡而胖,苔白膩,脈濡或滑。 治則:利濕化痰,軟堅散結。 方藥:苓甘五味姜辛湯加減。 (5)肝腎陰虛,虛火上炎 主癥:眼部放療中,局部紅腫,干澀難耐,口干咽干。舌紅有裂紋,光剝無苔,脈細數。 治則:滋陰清熱。 方藥:杞菊地黃丸加減。 2.單方驗方 (1)單方:平消膠囊、抗癌平丸。 (2)驗方: ①主治瞼板腺癌。 抗癌3號。白花蛇舌草、半邊蓮、半枝蓮、仙鶴草各90g,七葉蓮、白英、藤梨根各45g,玄參、山豆根各30g。水煎兩次,每次煎1小時,將兩次濾液濃縮成500ml,加紅糖180g。一次60ml左右,每日3次,3日服完,可連服2~3月,直至腫塊縮小或消失。 蟾酥丸。制乳香、沒藥、明雄黃、蟾酥各180g,蝸牛60g,血竭20g,朱砂10g,膽礬、輕粉、寒水石各6g,牛黃、冰片、麝香各3g,蜈蚣30g。上藥共研細末,水泛為丸,如芥菜子大,每服5~10粒,每日早晚各服1次。 ②主治眼眶腫瘤:制半夏、陳皮各10g,夏枯草30g,全蝎9g,蜈蚣2條,蕤仁、僵蠶、半枝蓮各15g,玄參12g,白花蛇舌草20g。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 中醫治療骨腫瘤 中醫對骨腫瘤的治療雖然已有較長的歷史,歷代醫家經過不懈的努力,使其逐趨完善和豐富,但由于骨腫瘤惡性程度較高,有的在早期即可發生轉移,因而造成了本病的治愈率低及預后不良。所以,在一般情況下尚須結合現代醫學的手術、化療、放療等法。通過中醫藥的治療,能起到改善癥狀,延長生存期,提高生存質量的作用,并能減輕化療、放療的毒不良反應,也有治愈的個案報道。 中醫治療骨腫瘤 (1)藥物冶療 1)陰寒凝滯證。 主證:骨瘤初起,酸楚輕痛,遇寒加重,局部腫塊,皮色不變,壓痛不著,甚至不痛,病程較長。舌淡、脈細沉遲。 治法:溫陽開凝、通絡化滯。 方藥:加味陽和湯(《中醫腫瘤學》)。熟地,肉桂,鹿角膠,麻黃,白芥子,炮姜,生甘草,威靈仙,補骨脂,透骨草,路路通,川烏,草烏。 尚可配合小金丹、犀黃丸內服。 分析:陰寒入骨,多因體虛之人,三陰不足,寒邪乘機侵入,凝滯為瘤,非陽和不能開凝,故以陽和湯溫經散寒、化痰補虛;川烏、草烏溫經逐寒;補骨脂、透骨草入骨祛邪;路路通、威靈仙通絡祛痰。 2)毒熱蘊結證。 主證:骨瘤迅速增大,疼痛加重,刺疼灼痛,皮色紫暗紅瘀,肢體活動障礙,有時伴有發熱,大便干秘。舌暗紅有瘀點,脈細數或弦數。 治法:清熱解毒,化瘀散結。 方藥:芩枸龍蔗湯(《中醫腫瘤學》)。腫節風,龍葵,忍冬藤,蒲公英,威靈仙,透骨草,徐長卿,天花粉,黃柏,劉寄奴,黃芩,地鱉蟲,赤芍,乳香,沒藥,生甘草。 分析:方中腫節風、龍葵、忍冬藤、蒲公英、黃柏、黃芩、天花粉大劑清熱解毒搜毒;徐長卿、劉寄奴、地鱉蟲、乳香、當歸、赤芍活血化瘀、止痛消腫;透骨草入骨搜毒;威靈仙化痰祛濕;生甘草調和諸藥。 3)腎虛火郁證。 主證:局部腫塊腫脹疼痛,皮色暗紅,疼痛難忍,朝輕暮重,身熱口干,咳嗽消瘦,面色不華,行走不便,精神萎靡。舌暗唇淡,苔少或干黑。 治法:滋腎填髓,降火解毒。 方藥:四骨湯(《中醫腫瘤學》)。腫節風,核桃樹枝,女貞子,透骨草,生地,補骨脂,山茱萸,骨碎補,續斷,尋骨風,當歸,自然銅,丹皮,黃柏,知母。 分析:方中生地、山茱萸、女貞子、丹皮、黃柏、知母滋陰降火;補骨脂、續斷、骨碎補、自然銅堅腎續骨、行血祛瘀;透骨草、腫節風、尋骨風、核桃樹枝祛風除濕、活血止痛;當歸補血養血。 (2)針灸治療 毫針療法 主穴:懸鐘GB39、三陰交SP6、曲池LI11、足三里ST36。 配穴:發熱加大椎DU14、外關SJ5、合谷LI4、咳嗽咯血加列缺LU7、二白XE-UE2。 (3)氣功療法 氣功是一種動靜結合、動中有靜和靜中有動的獨特的鍛煉方法,是防病治病的方法之一。氣功治療骨腫瘤,一般僅作為一種輔助療法,必須與其他治療方法同時進行,可作為一種鞏固療效、促進康復的手段。 1)練功要領:①松靜自然;②意氣合一;③動靜結合;④循序漸進。 2)常用功法。 ①臥功、站樁功 練功方法及要求:姿勢不限,以仰臥為佳。首先精神上排除一切不愉快的精緒,然后發出軀體放松信號,依次從頭→頸項→上肢→手→胸背→腰腹→下肢→足放松,反復10~20分鐘,再從百會穴→頸內→胸部→心肺→肝膽→脾胃→腎→腸→膀胱→女性子宮、輸卵管等依次用意念放松。反復10~30分鐘,尤其要著重放松病灶部位。接著采用站樁式,兩腳與肩等寬,兩眼微閉,舌抵上腭,全身放松,排除雜念,兩手在胸前與小腹間做搶球狀,用鼻吸氣,同時意想“靜”,腹部逐漸向外凸起,并提肛、十趾抓地,吸到不能再吸時用口呼氣,松肛,十趾放松,呼吸控制到每分鐘10~12次,反復進行30~40分鐘。最后意守丹田或意守病灶區,默念腫瘤消失30~60次后收功,每日4~6次。 ②氣功六字決 練功方法及要求:呼吸形式為鼻吸口呼,姿勢不限,但以立、坐兩式為多。多在清晨空氣清新時練,效果較佳,如能選擇有喜樹的環境,面對喜樹練六字決,就更為理想。練時可默想體內病灶(癌細胞、癌組織等),隨念字音而吐出。一般有兩種練法,第一為單練法,什么病練什么字音,骨腫瘤可練“吹”;第二為全練法,按五臟相生順序,六個字音全練,即呬-吹-噓-啊-呼-嘻(即肺生腎生肝生心生脾,三焦通達之意)。 注意事項:六字訣屬“瀉法”,練完后應作數節保健功、片刻強壯功,以收“補瀉兼施”“祛邪挾正”的功效。 (4)藥膳療法 藥膳療法溶治療于飲食之中,既可作治療,又能當膳食,且食用方便,無不良反應,患者容易接受。但是,其作用較小,在骨腫瘤的治療中僅能作用一種輔助性的方法。 1)核桃仁,黑芝麻,蜂蜜,先將核桃仨及黑芝麻搗成泥狀,再加入蜂蜜調勻,口服1次1匙,1日3次,服完后再按上法配制。 2)薏苡仁,綠心豆,赤小豆,加水適量煮熟當粥,喝其湯或當粥食,1日1次。 3)山羊血,豬肉絲,香菇、海米、豆腐、筍片適量,加入佐料煮熟成羹,佐餐食用。 4)小麥,胡蘿卜,加水煮熟成粥,1日1次。 5)杏仁酥,豆腐,羊腦1具,加入佐料煮熟,佐餐食用。 6)小莧菜,核桃,加水共煮,喝湯食核桃,1日1次。 7)慈姑片、玉蘭片、香菇、猴菇適量,加入佐料同炒,佐餐食用。 8)附片,瘦豬肉,加入佐料及水,文火燜煮4小時,食肉喝湯,1日內分2~3次服下。 9)社仲,豬腰,加入佐料煮熟,佐餐食用。 10)豬脊髓,牛脊髓,煮熟后服,1日1次。 治療卵巢癌 卵巢腫瘤屬中醫“癥瘕”范疇,對此病的治療,早在《內經》中已提出:“堅者削之,結苦散之,留者攻之,滯者導之”的原則,主要以攻邪為治。但卵巢腫瘤的發生發展是一個正虛邪實的過程,故《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曰:“凡治諸癥瘕,宜選審身形之壯弱,病勢之緩急而治之,如人虛,則氣血衰弱,不任攻伐,病勢雖盛,當先扶正氣,而后治其病;若形證俱實,宜先玫其病也。”《醫學心悟·積聚篇》則進一步詳細記載了分階段進行論治:“治積聚者,當按初中末之三法焉,邪氣初客,積聚未堅,宜直消之,而后和之。若積聚日久,邪盛正虛,法從中治,須以補瀉相兼為用。塊消及半,使以末治,即住攻擊之藥,但和中養胃,導達經脈,俾榮衛流通,而塊自消矣。更有虛人患積者,必先補其虛,理其脾,增其飲食,然后用藥攻其積,斯為善治,此先補后攻之法。”這些治療的基本原則,至今仍為臨床所沿用。同時近代醫家在大量的臨床實踐中,又不斷開拓、增添新的具體內容,如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溫通經脈等,使中醫藥卵巢腫瘤的治法更趨完善。 (1)藥物治療 基本證侯治療 1)溫熱郁毒證。 主證:腹部腫塊,腹脹痛或伴少量腹水,不規則陰道出血,大便干燥,尿黃灼熱,口苦.口干不欲飲,舌質暗,苔厚膩,脈弦滑或滑數。 治法:清利濕熱,解毒抗瘤。 方藥:龍膽瀉肝湯(《和劑局方》)。龍膽草,山梔,黃芩,柴胡,當歸,生地,澤瀉,車前子(包),木通,生甘草。 腹部脹甚加檳榔、枳實;出血量多酌加大、小薊,茜草;大便秘結加生大黃。 分析:方中以龍膽草苦寒清泄下焦濕熱為主藥,與黃芩、梔子等清熱燥濕解毒藥相配伍而成為較強的清熱瀉火劑;柴胡、生地、當歸分別具有疏肝、活血、涼血、并陰等作用,與清熱解毒藥配合,其意在于瀉中有補,疏中有養,使瀉火之藥不致苦燥傷陰;再配以木通、車前子、澤瀉等清利藥物,使濕熱從小便而出.甘草調和諸藥,瀉火解毒。 2)痰濕凝聚證。 主證:胃脘脹滿,時有惡心,面虛浮腫,四肢怠倦,腹部可捫及腫塊及腹股溝以及皮下結節腫物。舌潤,苔白膩,脈滑。 治法:健睥利濕,軟堅抗瘤。 方藥:四君子湯(《和劑局方》)合海藻玉壺湯(《醫宗金鑒》)。黨參,白術,茯苓,海藻,昆布,海帶,半夏,陳皮,青皮,連翹,浙貝,當歸,川芎,獨活,甘草。 不思飲食酌加焦楂曲;大便溏薄加蓮肉、炒白術;頭昏加炙黃芪;腹脹甚加木香、大腹皮;腹部腫塊堅硬加穿山甲、莪術。 分析:四君子為健脾益氣利濕基礎方,方中黨參與白術健脾化濕相配伍,為方中主要組成部分;茯苓淡滲,輔白術以健脾化濕,甘草甘平、輔黨參以閃氣和中。海藻玉壺湯中海藻、海帶、昆布、半夏化痰軟堅散結,青、陳皮疏理肝氣,當歸、川芎、獨活活血行氣,浙貝、連翹消腫散結,兩方合用,共奏健睥抗瘤之功效。 3)氣滯血瘀證。 主證:腹部包塊堅硬固定,腹脹,面色晦暗無華,形體消瘦,肌膚甲錯,神疲之力,大便欠暢,尿黃少,舌質暗紫或有瘀斑,苔光剝,脈細澀。 治法:行氣活血,軟堅消積。 方藥:桂枝茯苓丸(《金匱要略》)。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 頭昏乏力加黃芪、黨參;腹塊堅硬者加虻蟲、水蛭、鱉甲;熱毒甚者加土茯苓,干蟾;陰虛甚者加女貞子,旱蓮草;大便欠暢酌加火麻仁、熟大黃;疼痛甚者加乳香、沒藥。 分析:桂枝茯苓丸是治療婦女少腹癥塊的名方。方中桂枝辛溫而通經脈,赤芍行血中之瘀滯,丹皮涼血散瘀,桃仁活血。其他可加,如半枝蓮、龍葵、七葉一枝花、苦參、白花蛇舌草、商陸、豬苓、澤瀉等,以加強抗癌功效。 卵巢腫瘤化療毒性反應和不良反應的中藥冶療 1)消化道反應。 主證:惡心嘔吐,納呆腹脹,頭昏目眩,四肢乏力等癥。 治則:健脾和胃,降逆止嘔。 方藥:旋復代赭湯(《傷寒論》),旋復花,代赭石,生姜二片、半夏,黨參,炙甘草,大棗。 舌苔厚膩,痰濕偏重者可加厚樸、陳皮、茯苓;熱象明顯者可加黃芩、黃連。 分析:本方以旋復花消痰下氣,代赭石重鎮降逆,配合同用,治療胃失和降所致的噯氣,嘔吐,呃逆等癥,為方中主藥;半夏、生姜增強主藥的和胃降逆功能;黨參、大棗、炙甘草健脾以和胃氣。 2)血象降低。 主證:白血球下降,血小板減少,同時伴見頭昏,目眩,皮膚紫癜等癥。 治則:益氣生血。 方藥:當歸補血湯(《內外傷辨惑論》)合二至丸(《醫方集解》)。氣虛甚者可酌加西洋參、黨參;牙齦出血可加生熟地、茜草、仙鶴草等癥。 分析:當歸補血湯為補氣生血代表方,方中得用黃芪以資生血之源,配合當歸補血,則陽生陰長,氣旺血生。適用于各種血虛之證候。合二至丸養陰益精,涼血止血,以冀早日恢復血虛證候。 (2)針灸療法 1)穴位埋藏、注射療法。 穴位:足三里(雙)ST36、三陰交(雙)SP6、關元RN4。 方法:藥物為麝香0.1~0.5g,在局麻下,雙側足三里穴位切開皮膚至皮下,稍作分離后,每次每穴埋賡香0.1~0.3g,嚴密包扎傷口,以后每隔15天,在足三里(雙)、三陰交(雙)、關元穴交替埋藏麝香一次,12次后基本控制腹水。然后改為每日肌注自制的1%麝香注射液2ml,15天為一療程,休息15天后繼續注射,每隔3月做一次穴位埋藏治療。 (3)半驗才 1)穿山甲散:炒穿山甲,醅炒莪術,醋炒三棱,醋炒五靈脂,妙黑丑,醋元胡,川牛膝,當歸,川芎,醋大黃,丹參,肉桂,麝香。 治則:活血化瘀,軟堅消瘤。 主治:卵巢腫瘤。 用法:上藥如法炮制,除廉香外,共焙干研成極細粉末,再加麝香和勻,用瓷瓶密封待用,也可煉蜜為丸。麝香有困難者,不用也可,每日3次,每次6~9g,飯前白開水送下。 2)核桃枝煮雞蛋:每日5寸長青核桃枝10枝煮3個雞蛋,煮2小時后,吃雞蛋,喝水,每日一付,連服1~2個月,能使腫塊縮小軟化。 3)斑蝥煮雞蛋:每日一具斑蝥去頭足,壓成面,蒸蛋羹服,每日1個;連服一個月,如有尿急、尿頻、尿痛者停服,并可服綠豆湯或荼葉水解毒。 00001. 氣滯血瘀型子宮肌瘤 癥狀:下腹部包塊質硬,下腹脹痛,月經先后無定期,經期延長,月經量多,有血塊,色紫黑;精神抑郁,善太息,胸悶不舒,乳房脹痛,面色晦暗;舌紫暗,舌尖、邊有瘀點或瘀斑,苔薄白,脈弦澀。 治則治法:行氣活血,化瘀消癥。 中成藥:宮瘤消膠囊大黃蟲丸。 方藥:香棱丸(《嚴氏濟生方》)。木香、丁香、三棱、莪術、枳殼、青皮、川楝子、小茴香。 痰濕瘀阻型子宮肌瘤 癥狀:下腹部包塊按之不堅,時或作痛,月經后期或閉經,經質稠黏,有血塊;形體肥胖,胸脘痞悶,惡心欲嘔,肢體困倦,頭暈嗜睡,肢體倦乏,帶下量多,色白質黏稠;舌暗紫,苔白厚膩,脈沉滑。 治則治法:化痰除濕,活血消癥。 因人體質給藥量,有些蠢貨說沒給藥量,還在評論區看到有些庸醫說不用辨證,中醫不辨證論治,正宗的庸醫,你找的中醫是裝著樣子在給你看病,因為望聞望切他以不會了,不是庸醫,不會說出外行話。 還有好多人去醫院大把鈔票給,找中醫卻想一毛不撥,好象我欠他的一樣,你以為我不吃飯了?這種心太想好病可能性不大,因為不要錢好象是在試藥。診斷開方收費,因為沒人欠你的,你找免得的好了嗎? 方藥:蒼附導痰丸(《葉天士女科診治秘方》)合桂枝茯苓丸(《金匱要略》)。茯苓、法半夏、陳皮、甘草、蒼術、香附、膽南星、枳殼、生姜、神曲、當歸、川芎;桂枝、茯苓、赤芍、牡丹皮、桃仁。 寒凝血瘀型子宮肌瘤 癥狀:下腹部包塊質硬,小腹冷痛,喜溫畏冷,月經后期,經期延長,經量少,色暗淡,有血塊;面色晦暗或有暗斑,形寒肢冷,手足不溫;舌淡暗,舌邊尖有瘀點、瘀斑,苔白,脈弦緊。 治則治法:溫經散寒,祛瘀消癥。 方藥:少腹逐瘀湯(《醫林改錯》)。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沒藥、當歸、川芎、肉桂、赤芍、蒲黃、五靈脂。 中醫藥如何減輕胰腺癌化療副作用 在胰腺癌的治療中,化療是主要的全身治療手段。目前臨床上研制使用的抗癌藥物并非特異性地殺傷腫瘤細胞,而僅僅是阻止細胞的增殖。然而許多正常干細胞經常處于增殖過程,如造血細胞,淋巴細胞、口腔及胃腸道黏膜上皮細胞、毛囊細胞及生殖細胞等。應用化療藥物時,在殺傷增殖活躍的腫瘤細胞的同時,也造成這些增殖活躍的正常組織干細胞的損傷,而出現白細胞與血小板下降、胃腸道反應、脫發、口腔潰瘍、致畸、閉經等毒性反應。 這些胰腺癌化療副作用,不僅會對人體機能造成損傷,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死亡。中醫藥作為我國傳統醫學,在胰腺癌的治療中,合并化療治療,可以減輕胰腺癌化療的副作用,改善人體免疫機能,使胰腺癌的治療更為順利地進行。那么,中醫藥是如何減輕胰腺癌化療副作用的呢? 1、 中醫藥能降低消化系統的毒副作用,減緩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腹痛或腹瀉等癥狀。 2、 中醫藥能減緩骨髓抑制的毒副作用,改善白血球降低、血小板減少或血紅素不足等狀況。 3、 中醫藥能預防或改善肝臟的毒副作用,恢復肝臟生化指標。 4、 中醫藥能降低腎、泌尿系統毒副作用,減少腎炎或化學性膀胱炎的發生。 5、 中醫藥能降低心臟毒副作用,減少心肌的損害 6、 中醫藥能降低肺臟毒副作用,減少肺纖維化與肺間質性炎癥 7、 中醫藥能減少掉發 8、 中醫藥能改善口腔炎癥或潰瘍 9、 中醫藥能降低神經毒副作用,減少周圍神經炎的產生 10、中醫藥能治療局部組織損傷或靜脈炎 總的來說,中藥聯合化療治療胰腺癌,能起到增效減毒的作用,療效比單一方法為好。 中藥治療胰腺癌 中藥治療胰腺癌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予以辯證施治,旨在改善癥狀,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延長患者生存期。中醫根據胰腺癌病患的不同癥狀,將胰腺癌分為多個征型,中藥治療胰腺癌便遵循這一理論體系加以實踐。 1.肝胃不和證 癥狀:惡心、嘔吐,噯氣,胸脅脹滿,腹痛據按,心煩易怒,發熱,黃疸,大便干結,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膩或燥,脈弦數或滑數。 中方藥治療胰腺癌:加味柴胡舒肝散。白英30克,八月札30克,生苡仁60克,莪術15克,廣木香9克,香附15克,元胡15克,柴胡9克,枳殼10克,白毛藤30克,焦三仙各15克,菝葜30克。 2.氣血淤滯證 癥狀:胸腹脹滿,惡心,嘔吐或呃逆,納差,疼痛持續不移,或陣發性加劇,夜間尤甚。腹中痞塊,形體消瘦,面色無華。舌質青紫或瘀斑,脈細弦或澀。 中方藥治療胰腺癌:膈下逐瘀湯加減。五靈脂9克,制香附12克,烏藥9克,延胡索30克,紅花9克,赤芍15克,丹參30克,炮山甲9克,八月札15克,浙貝母15克,菝葜30克,藤梨根30克。 3.氣血兩虧證 癥狀:面色蒼白,消瘦,倦怠無力,爪甲色淡,腹脹,胸腹隱痛,腹部包塊,舌質淡或有瘀點、瘀斑,,苔薄白,脈沉細數。 中方藥治療胰腺癌:十全大補湯加減。生黃芪15克,黨參15克,全當歸15克,炒白術12克,熟地15克,云苓15克,豬苓15克,雞血藤30克,炙鱉甲9克,枸杞子12克,浙貝母15克,炮山甲9克。 中藥治療胰腺癌還可作為手術、放化療的輔助治療,起到促進患者康復、對西藥增效減毒的作用。 中醫治療胰腺癌晚期 胰腺癌惡性程度高,進展快,早期不易發現,導致臨床就診的胰腺癌病例多為中晚期。對于胰腺癌晚期的治療,各種方法效果有限,且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考慮中醫治療胰腺癌晚期,將會取得意想不到的顯著療效。 中醫治療胰腺癌晚期自有一套理論體系,隨著扶正固本思想的確立,中醫治療胰腺癌晚期須抓住正虛與邪實的辨證關鍵。中醫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祛邪與扶正相結合,中藥方中重用黃芪、靈芝,精氣雙補,白術、薏苡仁益氣健脾,共同輔助人體正氣,有增加免疫系統功能的作用,能促進抗體合成,調整和提高機體免疫狀況,促進和增強機體的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從而增強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糾正虛損,促進機體康復;并選擇使用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之功效,有直接殺滅癌細胞作用的丹參、白花蛇舌草、菝契、白英、冬凌草、腫節風等;同時對突出的胰腺癌晚期癥狀應加以兼顧,或化濕或理氣或養陰,扶正祛邪并舉;因患者局部有積結徵塊,局部給予化瘀軟堅、抗癌消積之中藥外敷,既可止痛消脹、又可縮小瘤體。 聯合運用多種中醫治療胰腺癌晚期方法,行中醫綜合治療,可取得滿意的療效,達到抑制腫瘤細胞發展,緩解臨床癥狀,改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的目的。 00001. 中醫藥物治療大腸癌 在癌形成之前已患其他腸病,久而久之以手陽明經和足陽明經結至而逐漸癌變。腸癌不是突發,而是因火氣招來的腸熱,誘發長期炎癥,不及時治療就癌變。 中醫藥物治療大腸癌 1)濕熱蘊結證。 主證:腹部陣痛,便中夾血,或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兼有發熱惡心、胸悶等,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槐角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槐花,地榆,黃芩,當歸,炒枳殼,防風。 便下膿血者加自頭翁、薏苡仁、敗醬草、丹皮、馬齒莧清熱涼血解毒;腹痛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檳榔、白芍調氣和血;發熱者加銀花、連翹、葛根辛涼透熱;有腫塊者加夏枯草、海藻、生牡蠣軟堅散結消腫。 分析:本方槐花、地榆清腸涼血止血,黃芩清大腸濕熱,當歸活血化瘀,炒枳殼、防風寬腸利氣,全方清腸止血,疏風利氣。但本方清熱解毒散結之功不足,在應用時尚需加用清熱解毒,化痰散結之藥,加強療效。 2)氣滯血瘀證。 主證:腹脹刺痛,腹塊堅硬不移,下痢紫黑膿血,里急后重,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舌苔黃,脈澀或弦澀。 治法:行氣活血,化瘀解毒。 方藥:膈下逐瘀湯(《醫林改錯》)。歸尾,赤芍,桃仁,紅花,川芎,丹皮,延胡索,香附,烏藥,甘草,枳殼,五靈脂。 便血不止者加茜草、阿膠;腫塊不消者加皂角刺、農蒺藜;氣虛者加黃芪、黨參、白扁豆;脫肛者加蓮子、刺猬皮、升麻。 分析:本方桃仁、紅花、當歸尾、川芎、丹皮、赤芍、延胡索、五靈脂活血行氣止痛,香附、烏藥、枳殼寬腸行氣止痛,生甘草清解調和諸藥。合用成方,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3)脾腎陽虛證。 主證:面色蒼白,少氣乏力,畏寒肢冷,腹痛隱隱,遇寒則甚,喜按喜溫。黎明泄瀉,或污濁頻出,舌質淡胖,舌苔薄白或薄膩,脈沉細無力。 治法:溫補脾腎。 方藥:參苓白術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四神丸(《證治準繩》)。黨參、白術、茯苓、扁豆、山藥、蕙苡仁,蓮子肉,砂仁,炙甘草,桔梗,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 寒甚者加附子、肉桂;污濁頻出者加禹余糧、沒食子、訶子肉、炙五倍子;氣虛乏力甚者加黃芪、黃精。 分析:黨參健脾益氣養血,白術健脾燥濕,茯苓健脾滲濕,炙甘草補氣和中,四藥桂脾益氣以補脾土。脾失健運,水濕不化,白扁豆、山藥、薏苡仁、蓮子、砂仁以滲濕和胃,增強祛脾濕之功。補骨脂溫腎陽,肉豆蔻暖脾土,五味子、吳茱萸溫中祛寒、澀腸止瀉。合而成方,共奏溫補脾腎,滲濕止瀉之功。 4)肝腎陰虛證。 主證:形體消瘦,頭暈耳鳴,腰膝酸軟,五心煩熱,骨蒸盜汗,遺精帶下,舌質紅或絳,舌苔少或無,脈弦細或細數。 治法:滋補肝腎。 方藥:知柏地黃丸(《癥因脈治》)。知母,黃柏,熟地,山茱萸,山藥,丹皮,澤瀉,茯苓。 陰虛甚者加鮮石斛、天花粉、北沙參;便秘者加火麻仁、桑椹、白蜜。辨病用藥加藤梨根、貓人參、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土茯苓,薏苡仁等清熱解毒,活血消腫藥。 分析:熟地滋陰補腎,生血填精,山茱萸補肝腎、澀精秘氣,山藥補脾固腎、丹皮清肝火,涼血退虛熱,澤瀉瀉腎濁,茯苓滲脾濕,共奏滋補肝腎之功,再加知母,黃柏以滋腎降火,則真水得補,陰火得降。 5)氣血兩虛證。 主證:面色蒼白,唇甲不華,少氣乏力,神疲懶言,脫肛下墜,舌質淡,舌苔薄白,脈細無力。 治法:補益氣血。 方藥:八珍湯。黨參,白術,茯苓,當歸,白芍,熟地,川芎,甘草。 氣虛甚者加黃芪、黃精;便秘者加大黃、全瓜蔞;脫肛者加升麻、枳實;腹脹者加抹香、大腹皮、青陳皮;疼痛加延胡索、全蝎;惡心嘔吐者加姜半夏、姜竹茹;大便帶血者加仙鶴草、地榆炭;遠處淋巴結轉移者加山豆根、蜈蚣;陰虛明顯者加北沙參、杞子、丹皮、女貞;化療后白細胞低者加仙靈脾、仙茅、羊蹄根。 分析:人參甘溫,大補元氣,白術苦溫,健脾燥濕,茯苓甘淡、健脾滲濕,甘草益氣和中,四藥共成健脾益氣之功。熟地甘溫,滋陰補血;當歸辛甘溫,養血和血;芍藥甘酸,斂陰和營;川芎辛溫,活血行氣。此四藥共成補血活血之功。全方合奏益氣補血之功,為氣血雙補的基礎方劑。 直腸癌古方中醫辨證施治 直腸癌在初期階段多呈濕熱蘊結,繼則出現氣滯血瘀,故早期正氣尚存時應以清熱利濕行氣活血、化瘀解毒為主。病至后期,可出現脾腎陽虛,肝腎陰虛,氣血虧虛的表現,因此應以扶正為主,祛邪為輔,以溫補脾腎,滋養肝腎,補益氣血為基本法則。 1.濕熱蘊結 主證:腹部陣痛,便中夾血或里急后重,肛門灼熱,或有發熱、惡心、納呆、胸悶等癥,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清熱利濕湯:雙花20克,連翹30克,菊花12克,桑葉12克,黃芩12克,桔梗12克,黃柏12克,黃連12克,葛根20克,白頭翁12克,秦皮12克,公英20克,地丁20克,敗醬草20克,馬齒筧20克,甘草6克,水煎服。熱炎寧、膽寧丸口服。 2.氣滯血瘀 主證:腹脹刺痛,瀉下膿血紫暗量多,里急后重,腹塊堅硬不移,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細。 治法:行氣活血,化瘀解毒。 方藥:活血解毒湯:桃仁12克,紅花12克,當歸12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生地20克,丹參20克,澤蘭12克,地榆20克,槐角15克,雞血藤20克,黃藥子12克,白花蛇舌草20克,半枝蓮20克,藤梨根20克,虎杖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斑蝥丸、平消丸口服。 3.脾腎陽虛 主證:面色萎黃,腰膝酸軟,畏寒肢冷,少氣無力,腹痛綿綿,喜按喜溫,五更泄瀉,舌質淡胖,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治法:溫補脾腎。 方藥:健脾溫腎湯:黨參30克,白術12克,茯苓15克,黃芪30克,靈芝15克,熟地15克,當歸12克,補骨脂12克,茺蔚子12克,沙苑子12克,覆盆子12克,女貞子12克,龜板10克,鱉甲12克,鹿角膠10克,甘草6克,水煎服。補腎丸、靈芝丸口服。 4.肝腎陰虛 主證:形體消瘦,頭暈耳鳴,腰酸腿軟,五心煩熱,或潮熱盜汗,口喝咽干、大便秘結,遺精帶下,舌質紅,少苔,脈弦細。 治法:滋腎養肝。 方藥:滋腎養肝湯:熟地20克,龍眼肉12克,山萸肉15克,枸杞20克,桑葚12克,沙參12克,元參12克,黃精12克,玉竹12克,地榆12克,槐花12克,浙貝母12克,夏枯草15克,連翹20克,全蝎10克,地龍12克,牡蠣30克,甘草6克,水煎服。知柏丸、珍珠丸口服。 5.氣血兩虛 主證:面色蒼白,氣短乏力,唇甲不華,脫肛下墜,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補益氣血。 方藥:補益氣血湯:黃芪50克,靈芝20克,黨參30克,太子參20克,茯苓15克,肉桂10克,附子10克,龍眼肉20克,山萸肉20克,補骨脂12克,茺蔚子12克,覆盆子12克,菟絲子12克,淫羊藿12克,肉蓯蓉12克,草決明12克,地榆12克,槐花12克,仙鶴草12克,甘草6克,水煎服。參茯丸、生血丸口服。 預防 對付直腸癌,最根本的措施在于防患于未然,預防為主。 而平時注意以下各項,可能有所裨益: (1)改進食物結構:多吃低脂肪和高纖維素的食物,如瘦肉、粗糧、新鮮蔬菜水果等。 (2)保持大便通暢:每天或隔天大便一次,盡量縮短大便在腸道內的停留時間,減少糞毒的吸收。 (3)積極治療腸疾:特別是直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等應及時治愈。 (4)積極防治與徹底消滅血吸蟲病,及時治愈直腸血吸蟲肉芽腫。 (5)提高臨床警惕:凡有排便習慣改變,糞便性狀改變,特別是便血時應及時就醫,作肛門直腸指檢。 賁門癌有哪些癥狀,中醫上如何診治 我國賁門癌的死亡率、發病率,在各種腫瘤中高居首位。有資料表明,賁門癌的死亡率約占總死亡率的12%左右。而河南的鶴壁市郊、林州市等地區賁門癌引起的死亡占居民總死亡的20%。 賁門癌與食道癌的病癥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也不能說兩者是同一種病癥,它們都有各自的解剖學和生理學特點,要注意兩者有何區別,才能夠更好的對癥下藥,達到完全治愈的目的。 因人體質給藥量,有些蠢貨說沒給藥量,還在評論區看到有些庸醫說不用辨證,中醫不辨證論治,正宗的庸醫,你找的中醫是裝著樣子在給你看病,因為望聞望切他以不會了,不是庸醫,不會說出外行話。 還有好多人去醫院大把鈔票給,找中醫卻想一毛不撥,好象我欠他的一樣,你以為我不吃飯了?這種心太想好病可能性不大,因為不要錢好象是在試藥。診斷開方收費 中藥在改善賁門癌術后患者的癥狀,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減少術后復發和轉移,延長患者生存期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醫上將賁門癌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肝郁氣滯型:癥見時感咽部不適,噯氣不舒,偶有輕度梗噎,胸肋苦悶,兩肋串痛,或胸骨后郁悶疼痛,頭暈目眩。舌質淡紅,苔薄黃,脈弦細。治宜舒肝理氣。 (2)痰瘀互結型:癥見吞咽困難,水飲難下,食入易吐,黏涎甚多,胸背固定疼痛,或如錐刺感,可有吐物如赤豆汁。舌苔厚膩或中黃,有瘀點瘀斑,脈多滑數或細澀。治宜化痰軟堅,活血散瘀。 (3)熱毒傷陰型:癥見口干唇燥,咽痛煩躁,梗阻較甚,胸背灼痛,午后低熱,或有盜汗,大便干結,或發音嘶啞。舌苔黃,質紅少津,脈細弦數。治宜養陰生津,清熱解毒。 (4)氣血兩虧型:癥見食水難下,面色萎黃無華,消瘦無力,大骨枯槁,形寒肢冷,面浮足腫。舌質淡、苔薄,脈弦細或沉細。治宜益氣養血,佐以祛邪。 00002. 腦腫瘤的中醫分型辯證治療 腦腫瘤又稱顱內腫瘤,可發生于任何年齡,分為原發和繼發兩大類。顱內腫瘤超過120種,約占全身腫瘤的5%,占兒童腫瘤的70%,而其他惡性腫瘤最終會有20%~30%轉入顱內,預后極差。 中醫學雖無腦瘤之名,根據腦腫瘤的臨床表現,本病可見于“頭痛”、“眩暈”、“嘔吐”、“中風”、“癲癇”等病中。現將運用中醫藥辨治本病體會介紹如下。 一、先別陰陽,次分虛實 在引起腫瘤的諸多因素中,陰陽失衡是最根本原因。一方面,腦為元神之腑,真氣之所匯聚,真氣者元陽也;又腦為髓之海,髓由腎精所充,乃元陰之宅也,腦之真氣與髓液關乎著元陰元陽,陰陽失衡是導致腦腫瘤產生的基本矛盾。另一方面,正氣強弱與邪氣盛衰決定了疾病的治療與轉歸,腦瘤術后、放療、化療后或晚期保守治療患者,根據其邪正盛衰、臨床表現、舌脈等情況的不同,分清虛實,對患者的疾病轉歸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故腦 腫瘤辨證應先別陰陽,次分虛實。 二、從臟治腦,腦腑自安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腦病可及五臟,同樣五臟病變也可及腦,故診治腦腫瘤可從臟論治。如腦與肝,腦腫瘤患者出現眩暈、痙厥、頭痛、癲狂等癥狀,通過涼肝熄風、平肝潛陽等,使肝魂得藏,而腦神自安其宅;又如腦與脾,腦腫瘤患者出現頭暈、神疲乏力、氣短懶言等癥狀,常通過補中益氣、升理清陽,使脾意得安,而腦神亦安;再如腦與腎,腦腫瘤患者出現髓海不足,見腦轉耳鳴、眩暈、健忘、腰酸等癥狀,常通過補腎填精,使腎精充而腦神安。 1、髓海不足 《靈樞·海論》云:“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因腎主骨生髓,充于腦,若腎精不足,髓海虧乏,則出現目眩、耳鳴、頭低、神疲、不能久立、行走搖晃不穩等癥狀。治宜填精補腎,腎精充,髓海得養,則腦髓自充,腦病自愈,用六味地黃丸加減治療。若偏腎陽虛者,常以天絲丸(巴戟天、菟絲子)或腎氣丸為主加減;若偏于腎陰虛者,則常以二至丸(女貞子、墨旱蓮)或大補陰丸為主加減。 2、上氣不足 《靈樞·口問》云:“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其中的上氣即指腦之真氣。上氣不足即由平日神機暗損,營血暗耗,以致腦氣不足,腦失所養,而出現的耳鳴、頭傾、目眩、健忘、神疲、氣怯,甚至肢體麻木等癥狀,嚴重者還可見暈厥。治宜補養中氣,升理清陽。因腦之真氣為先天元氣與后天水谷精氣化生而成,水谷精氣即中氣,若使中氣充,元氣足,則腦氣自足矣,常以自擬方益元湯 (人參、黃芪、茯苓、豬苓、枸杞子、女貞子)加減治療。若衛陽不固,自汗時出,可加重黃芪用量,再加防風、浮小麥等固表止汗;若氣血兩虛,面色少華、心悸失眠者,可加熟地黃、阿膠、何首烏等滋補陰血;若氣虛及陽,兼見畏寒肢冷、腹中隱痛等陽虛癥狀,可加桂枝、干姜、附子等溫補陽氣。 3、痰凝腦竅 腦為至清之腑,邪不能犯,犯之則病。若臟腑氣機不暢,體液循環受阻,導致痰濁內生,痰濁蒙蔽清竅,阻滯于腦腑或腦絡,神明受擾,則表現出面色暗滯、精神抑郁、神識迷蒙、急躁易怒、哭笑無常、夜不入寐、飲食減少、舌苔厚膩、脈沉弦滑等癥狀,治宜燥濕化痰,軟堅散結,常以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治療。痰凝腦竅可因痰的變化而出現復雜多樣的臨床表現,若因痰蒙腦竅(心竅),可見昏迷不省;若痰火蒙閉清竅,可見狂妄;若痰郁氣結,可見癲證;若風動痰升,可見癲癇、卒中發作,出現痙攣、抽搐等癥狀;痰阻經絡可致肢體麻木不仁或半身不遂。因此,根據痰的不同,還應酌加黃芩、桑白皮、浙貝母等清熱化痰藥,或全蝎、鉤藤、僵蠶等祛風止痙藥,或桃仁、紅花、水蛭等活血通絡藥。 4、瘀阻腦絡 現代環境中的物理、化學性致癌因子及病毒等侵入人體,影響氣血流暢,阻滯腦絡,引起頭刺痛固定不移、健忘恍惚、半身不遂、失語,或發狂、舌紫暗、舌面瘀斑、舌下絡脈瘀阻、脈沉弦或弦澀等。治宜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使腦絡氣血通暢,則腦瘤易消。常以通竅活血湯加減,若兼見神疲乏力,脈細弱無力,為氣虛血瘀,可加黃芪、黨參等補氣行血;若頭痛劇烈,可酌加僵蠶、地龍、全蝎、蜈蚣等蟲類搜風通絡之品。 5、肝陽上亢 肝體陰而用陽,內藏魂,若精神情志失調,肝失疏泄,氣郁日久化火,肝陽偏亢,上擾清竅,又肝腎精血虧虛,水不涵木,陽氣郁逆化風而上擾腦海,占據清陽之位,則表現為頭痛頭暈、耳鳴目眩、心煩易怒、面紅目赤、失眠多夢、肢體麻木等。治宜平肝潛陽,補益肝腎,常以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若陰虛較甚者,可加用麥冬、玄參、生地黃等滋補肝腎之陰;便秘者,可加用大黃、芒硝以通腑泄熱;若眩暈欲仆、嘔惡、手足震顫者,可加用龍骨、牡蠣、珍珠母等鎮肝熄風之品。 三、平心食素,預防復發 平心食素是預防腫瘤復發的原則,建議患者保持心情恬淡,避免心理負擔過重;盡量不食用含生長激素過多的食物、無鱗的魚、辛辣肥甘等,不宜過于進補,應當偏素食。對于一些病情相對穩定的腦腫瘤患者,在經過手術、放療、化療及中藥治療2年以上者,不宜急于停藥,在每年的清明及冬至節氣前及后1個月左右,應繼續服用中藥鞏固療效。根據“天人相應”理論,人體內陰陽之氣是和自然界陰陽之氣的變化相統一的,清明為陽氣升發將至盛極之時,腫瘤借助陽氣升發之勢容易復發;冬至則為陰氣極盛、陽氣極弱之時,缺少了陽氣的遏制,腫瘤也容易復發。此時借助中藥來調整機體陰陽,有助于預防腫瘤復發。同時補腎有助于預防腦腫瘤復發轉移。故此常給腦腫瘤術后或放療、化療后患者加用天絲丸、二至丸等補腎之品。 |
|
來自: 隨緣522 > 《5...秘方、偏方、驗方\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