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七夕# 《明 · 乞巧圖》紙本 墨筆 作者:仇英 規格:縱27.9厘米×橫388.3厘米 館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今天是農歷七月初七,即七夕節,是我們中國人的情人節。七夕節又稱為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等。 七夕節最初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漢書·地理志》記載:“粵(越)地,牽牛(牛郎)、婺女(織女)之分野也,今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粵分也”。“牽牛婺女”是粵(越)地用以作天文星區對應地理分野的“分星”。婺女星后來衍化成神話中的女神,民間稱為七姐、七星娘娘等,是編織云彩、紡織業者,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佢(佢,第三人稱代詞,意思是“他、她、它”,在多種方言如粵語、客家語、贛語、吳語等中均有使用)誕辰,故七夕節又被稱為七姐節、七姐誕。因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古時女子便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乞巧節”由此得名。 此《乞巧圖》描繪了七夕時女子們的各種祈祝、乞巧活動。宮女們忙著準備茶點花果,屏風前的嬪妃們坐于案前,讀書、聊天,還有棋盤可供消遣。接著宮女簇擁著嬪妃,三五成群,搬桌攜物,緩緩前行,畫卷的結尾部分,女子們正在進行乞巧活動,有的捧壺奉酒,有的合掌祈禱,乞巧桌上設有香爐、蠟燭、摩睺羅等,摩睺羅亦作'摩侯羅'﹑'摩訶羅',是指用土﹑木﹑蠟等制成的嬰孩形玩具,多用于七夕﹐為送子之祥物。《乞巧圖》卷題作明代仇英繪(圖二),拖尾為王逢年書李白宮中行樂詞八首。畫作全幅以白描為主,人物清雅,但用筆較為軟弱無力,與仇英精致細膩的筆法大不相同,所以,也有學者認為此幅《乞巧圖》并非仇英的畫作。 畫中女子服飾豐富多姿,位份高者頭梳高髻,髻上簪發飾,侍從宮女則頭梳單鬟或雙鬟,樣式較為簡單。畫中人物腰部或系帶系結,或佩革帶,亦有腰帶系結與革帶一同穿用者。女子腰部掛有多束“宮絳”,即在絲線中打上環節,中間串上玉佩,下垂至地,借以貼壓裙服,保持體態優雅而美觀。畫中女子衣物花紋細膩講究,款式多樣,有的著上衣下裙,佩披帛,腰帶系結與革帶搭配,上衣為交領右衽,衣領、袖口、下擺等均有緣邊(圖三);部分女子上衣加半臂,為對襟形式(圖四)。亦有上衣為圓領形制,領下外罩云肩者(圖五),云肩上飾有四合如意云紋。因明代女裝風格以窈窕修長為尚,而云肩有削弱肩部的視覺效果,使得女子體型瘦弱纖長,且明末清初學者李漁認為:“云肩以護衣領,不使沾油,制之最善者也。”云肩的實用性和裝飾性使其成為古代女子服飾中的一大亮點,一直流行至民國時期。關于云肩,我們在早期的微博中有過一些歷史方面的介紹,請回看。畫中人物眉目自然,顧盼神飛,通篇洋溢著女子對乞巧佳節的喜愛之情,在月光下衷心祈望自已能像織女般工巧。 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于天上的鵲橋相會,由此七夕被賦予了與愛情有關的內涵,逐漸使其成為了象征愛情的節日,被認為是中國非常具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大明服飾#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