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健康美好人生 
跑步是一項對身體沖擊力比較大的運動,每踏出一步,身體就會承受來自地面數倍于體重的反彈力。所以,跑者擁有很高的受傷概率也就不足為奇。據一項調查統計,中國超過1/3的跑者曾出現膝蓋受傷,約1/5的跑者曾出現腳部或腰部受傷,約1/7的跑者曾出現腳踝受傷或足底筋膜炎,幾乎沒有傷病的跑者僅占15.7%。很多時候,受傷會讓我們很沮喪,比如不能好好備戰,甚至比賽臨近比不得不放棄,所以有時候能夠健康的站上起跑線就已經是一種勝利。那怎樣才能做到跑步不受傷呢?遵循下面這5個原則,你就能做到跑步十年都無傷!跑步過程中,在你的左腳或者右腳著地瞬間,測量著地點與你此時重心投影點之間的距離,如果這個距離比較大,就被認為是跨步過大。就算是成熟跑者的腿部力量足夠強大,可以稍稍緩一緩地面帶來的沖擊力。但是過大的步幅著力點靠前產生的剎車效應,并不是給跑者帶來向前的慣性動力。這里的“剎車效應”反饋給跑者的作用力會通過小腿、膝蓋和大腿上傳到背部,所以特別容易導致小腿受傷、膝蓋受傷,甚至背部受傷。 2011年,來自威斯康星大學的研究人員測試了是否可以通過增加跑者的步頻來減少他們所受到的沖擊力。他們嚴密監測了跑者改變步頻后沖擊力的變化,結果發現:只要增加跑者的步頻,就可以大大減少跑步對于膝關節和髖關節的沖擊力,這對于預防和康復跑步導致的傷痛顯然是最為有效的方法。其實早在上世紀70年代,每3個跑者里面,就有2個會受傷。每一次跑步落地,給地面的沖擊力是你體重的3-5倍。 跑步是身體不斷與地面撞擊的一種活動,而且速度越快、騰空越高,撞擊力越大;跑的距離越長,累積起來的負荷也越大。除開常常談到的垂直作用力之外,水平作用力也會在落地的時候產生。所以研究者們將水平作用力最大值稱為“峰值制動力”。因為他們發現,那些峰值制動力高的跑者,受傷的概率會大大增加,是那些峰值制動力低的8倍。相反能夠降低峰值制動力的兩個關鍵詞就是:縮小步幅,增加步頻。一個是身體沒有適應跑量的增加,二個是因為運動量超過了身體所能承受的最大值。也許有的人每周100公里也不會受傷,但平均一個月下來普通跑者跑量能有240-250公里的話,那還是相當大了。那跑友不知道怎么判斷當前跑量是否過多,方法很簡單,你的身體會通過疲勞感受告訴你。一般來說,每周增加的跑量不要超過上一周跑量的10%,然后保持一周,下下周再增加10%,這樣會更加安全,當然也不可能無限增加。備戰一場馬拉松的時候,腳踝或者膝蓋不小心受傷了,可眼見著馬上快康復了,迫不及待的又上了跑道,結果可想而知。以前遭受過傷病折磨的運動員,最怕的就是舊傷復發的再次折磨。美國的一位運動醫學醫師表示,傷痛的反復復發對那些已經從傷痛中逐漸恢復的跑者來說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像是脛骨夾板、肌腱跟腱、跑步膝這樣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流逝都會逐漸的痊愈,但是如果你不能從根源上解決你發病的原因的話,它們還是會卷土重來?!?/span>所以跑步不能急,特別是有傷病的跑友們,請耐心等待。雖然小編也知道對于備戰比賽和馬拉松的選手們,暫停訓練是內心很抗拒的事情。但是如果因為小小的訓練而落下永久的傷病,不是一個好的選擇。長時間穿著同一雙跑鞋,會經常磨損同一個部位,而且彈性也會下降,危害也不小。這和經常跑相同的路面一樣,身體發力肌肉會產生適應性,時間久了就會出現疲勞性損傷。有研究顯示,在柏油路或者水泥路面跑步一段時間,或者穿著同一雙跑鞋超過4-6個月,受傷的幾率會明顯增加。稍微對跑步環境有一點理解的跑者都知道,不同路面帶來的沖擊力肯定是不相同的。小編已經整理好了不同路面沖擊力的排行:水泥路>柏油路>塑膠跑道>土路>草地。相反如果經常改變跑步環境,比如在柏油路面,塑膠場地,草地和土路等等路面交替訓練。會增加跑者的腳踝和膝蓋的穩定性,不會讓身體部位受到的沖擊力固定。其實跑步不一定會受傷,可能是跑友們還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不過也不用著急噢,因為跑步這條路本來就是量力而行的。所以跑友們根據自己的需求控制好跑步的速度和距離,就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分享給跑友參考、交流之目的
吉林跑團 一路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