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教學模式,固有的學習方式都已不能很好的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教育改革呼喚新型教師。沐浴著新的改革的春風,我積極投身于課程改革的浪潮中,嘗試著以組織者、指導者的角色定位自己,教學中多一些溝通和交流,多一些信任和和諧,多一些互動和討論。讓學生在學習中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勤于思考樂于探究。 一、轉變觀念,更新知識,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 課程改革不僅僅帶來了新的標準和新的教材,也同時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但是,再好的理念,再好的教材,如果沒有教師的教學觀念實質性的變革,那么課堂教學只能是一種外在的、形式的變化,只不過是"穿新鞋走老路"。因此,對課程改革來說,教師的觀念轉變至關重要。但是觀念的轉變是一個逐步認識、逐步提高的漸進過程,也是思想不斷領悟、升華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覺得應該著重搞好由重傳授知識向重探索知識發生、發展過程轉變; 由統一要求向差異性轉變;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的轉變。(函數的概念,原來的教法是用集合的觀點,直接從集合之間的對應關系引出函數的概念,而新教材從三方面分析函數的特點,一是運動變化的觀點,在初中基礎上體現了自變量與函數值的對應關系;二是映射的觀點,體現出元素之間的對應關系;三是用集合的觀點。從不同的角度開闊了學生的視野,體現出新教材的新理念,從而也改變了教師的觀念。) 走進新課程的數學教師,其教育教學行為,應凸顯教育觀念的更新和學科知識的更新,應體現工作方式的創新,應體現教學策略的改變。為此,我在實施新課程中,首先注重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針對新教材內容的增減變化(例如,新增定積分的運算,體現出積分與面積的對應關系,降低了三角函數的積化和差與和差化積公式的要求。),努力使自己由“帶著知識走向學生”變為“帶著學生走向知識”。加快適應新課程教學所依托的學科專業知識精心設置課堂誘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有了觀念的轉變、知識的更新,數學課究竟要上出怎樣的水平;達到怎樣的程度,我幾年的感悟:首先課堂條理清楚、知識明了、學生上課有激情、參與性較高。學會什么,而不是教師講什么、講到什么水平,怎樣講、講會什么等。在課堂上要三大解放:解放學生的手、學生的口、學生的腦。讓學生多動口,多動手,多發現,多思考。新課改雖然淡化上一些定義、概念。雖然不要學生死記硬背。但我認為運用其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理解其定義,必不可少。理解是記憶的源泉。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要從直覺思維開始,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地提供機會,使學生既動腦又動手地參與數學教學的全過程,不僅要讓學生看“熱鬧”,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看“門道”。千萬不能讓學生在課堂中扮演觀眾,做課堂的看客,要讓他們成為主角,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創新教法,改變學法,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性的能力 長期以來,數學教學改革偏重于對教的研究,但是對于學生是如何學的,學的活動是如何安排的,往往較少問津。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學的方法,正如前蘇聯教學論專家巴班斯基指出的那樣:“教學方法是由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運用的協調一致的效果決定的。”即教學方法是受教與學相互依存的教學規律所制約的。數學學法指導的原則是根據學生的學習任務、學習規律和學習經驗,對學生數學學習提出的基本法則。它是用來指導和改進學生學習,提高學習效率、質量的準則。 就目前數學教學研究情況和學生學習經驗來看,我認為有以下幾條原則能幫助我們達到課堂教學的高效性。1.系統化原則。 將所學的知識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體系,成為他們知識總體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教和學中,要把概念的形成與知識系統化有機聯系起來,加強各部分學習基礎知識內部和相互之間,以及數學與物理、化學、生物之間的邏輯聯系;注意從宏觀到微觀揭示其變化的內在本質。2針對性原則。就是針對數學學科的特征及學生的實際特點進行指導,這是學法指導的最根本原則,要針對學生的類差異進行指導。實踐性原則學習方法實際上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技能,要使學生真正掌握學習方法,就必須進行方法訓練(即實踐),使之達到自動化、技巧化的程度。指導中切忌單純傳授知識,滿堂灌,學而不用。進行方法訓練時,要與具體內容相結合,使學生在具體運用中掌握學習方法。3、自主性原則。指導學生優化學習方法,其著眼點在于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作用,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為此,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應力求貫徹學生自主原則,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有盡可能多的時間和余地進行自學,獨立地思考和解決問題。 三、拓展延伸,開發利用,提升新課程的“新”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依據這一新理念,我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對所學知識的進一步運用和深化,教學活動是創造性的活動,每節課都是一種創造。盡管教學有一定的結構樣式,但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對拓展延伸的處理應視學習活動中學生的現實水平,“以學定教”。在拓展延伸的基礎上,我又對數學課程進行了必要的開發和利用。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加強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多方面、多角度去分析、解決問題,鼓勵學生有自己新穎獨特的方法,敢于創新。為此,我在課堂上力求做到:①鼓勵學生與眾不同,一個問題往往會有多種解法。②鼓勵學生敢于發表己見。同學們會為一個問題爭得面紅耳赤,未必是一件壞事。有時,他們會為勝利而歡呼雀躍。③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愛因思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創新意識來自質疑。④延遲評價。量行與適時評價很重要。 當然,新課改也不能一蹴而就。她的不斷推進使我更加認識到在實施過程中,有些問題也值得我們去思考,去加以完善。 1.學生長期受傳統教育的影響,養成了依賴老師,不善思考,甚至厭學的不良習慣,絕大多數的學生在小學就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方式,這對開展課程改革非常不利。 2.實施課程改革后,數學教學中如何處理好"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這三者的關系? 這是我們數學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3.如何評價一堂課?如何對學生的數學學習進行評價?現行的教師考核制度和對學生的評價機制顯然不合時宜。 4.為更好地推進課程改革,建議要抓緊時間進行教師培訓,多開幾次專家講座和示范課,在有關的教育信息網上建立課程改革的專門網站供教師交流經驗和下載資料。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課程改革雖任重道遠,但已吹響了前進的號角,投身其中,將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必然選擇,也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我們一定要轉變觀念,加強學習,積極參與,勇做挺立潮頭的弄潮兒。(古月映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