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今年14歲,休學一年后,這個9月,終于回到學校,重讀初一。 說實話,我和他爸都讀過不少育兒書,在教育孩子方面,我們自認為還是比較有心得的。 從小,我們就致力于給孩子一個輕松、自由的家庭氛圍,從不強迫他完全按照我們的想法行事。 大多數情況下,我都會尊重他的想法,讓他自己做主。 比如,兒子小時候不喜歡吃青菜,我就單獨給他再做一份; 中午不想午睡,我就陪著他一起玩; 生氣摔東西時,我會在旁邊默默地收拾,給他足夠的空間去釋放情緒…… 至于游泳、書法、散打這些興趣班,他開始時興致勃勃地報名,但上了幾節課后就覺得累了,不想繼續。 我完全能理解他的感受,畢竟他還小,耐心和毅力還在培養中,這很正常。 回想我們自己的童年,也沒有像現在這樣學習各種才藝,不也健康快樂地長大了嗎? 所以,對于兒子,我真的做到了全心全意地尊重他,接納他的每一個樣子,讓他成長為最真實的自己。 正因為如此,我兒子整個小學階段都過得相當快樂。 盡管他有時候脾氣不太好,但幸運的是,他很聰明,學習成績一直穩定在班級前5名。 看到其他家庭因為孩子的學習問題整天爭吵不休,我心里還暗自慶幸: 多虧我懂得一些教育之道,兒子才會這么優秀。 然而,去年10月發生的一件事讓我始料未及。 兒子因為得了肺炎,在家休養了半個月,回到學校后,卻發現諸多不適應: 學習跟不上進度、與同學關系處得也不好、上課煩躁聽不進去等等。 雖然這期間,我也給他找各科老師補課,但效果不太明顯。 從那之后,兒子就總說自己頭疼,喘不上氣,想要請假休息,不想去上學。 而且,他的情緒越來越不穩定,只要我們一提學習,他就會大發雷霆。 到了后來,兒子開始對上學有了強烈的抵觸情緒,覺得去學校就是上刑,自己在學校太痛苦了。 于是,他提出了請長假的想法,希望能在家自學。 我當時也心疼他,覺得畢竟因為生病耽誤了,跟不上也是正常的,還不如在家有針對性地學,便答應了他的請求。 再加上,我之前看了很多教育書和視頻,都說要“無條件接納孩子”。 所以,我也尊重兒子的選擇。 可誰曾想,請假之后,兒子根本不自律,竟然沉迷于手機和游戲,無法自拔。 他對學習完全失去了興趣,甚至開始擺爛,不再有任何努力。 而且一天只吃一頓飯、睡幾個小時,身體明顯瘦了一圈。 我一次次告訴自己,我要無條件接納兒子,他現在的狀態,只是暫時的, 只要我堅持接納他,包容他,給他愛,他就一定會慢慢走出來! 然而,半年過去了,兒子沒有一點改變! 有一次,我叫他出來吃晚飯,他打游戲正起勁,根本不理我。 我又喊了幾次,沒想到他頭一扭,滿臉怒氣地朝我吼道:“煩死了!快滾開!” 我心態徹底崩塌了:那個曾經讓我深感自豪的兒子,如今卻變得如此陌生和可怕。 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我傾盡所有去愛他、接納他、支持他,最終卻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每天看到小區里其他孩子上學、放學,我的心就像被針扎一樣難受。 為了改變兒子,我每天都會在網上看關于孩子厭學、過度沉迷手機以及休學的應對策略,積極尋找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 直到我刷到一個視頻,講述了躺平孩子的家長所陷入的誤區,我才恍然大悟—— 我以為的“無條件接納”兒子的一切,原來是巨大的誤解! 我們對孩子既要有愛和期待,又要有要求和約束,要把握這其中的度。 回想起之前,我所謂的“無條件接納”,其實只是生硬地照搬了一些教育理論,而沒有真正領悟其背后的深意。 結果,在實際生活中,我逐漸偏離了初衷,錯誤地將“無條件接納”理解為,對兒子所有行為的無條件縱容和妥協。 既沒有設立合理的界限,又沒有引導兒子,學會自己思考和解決問題。 最后導致兒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歸屬感和堅定的信念,失去了對學習和生活的熱情與動力。 尤其在面對挫折時,沒有力量和勇氣抵抗。 在這樣的狀態下,他選擇逃避現實,一頭扎進了手機里的虛擬世界,在那里尋找自己所謂的價值感和存在感。 想到這里,我真是心痛不已。 現在,我決定向內思考,先讓自己放下焦慮,活得輕松、精彩,進而影響孩子的生活狀態; 再跟孩子在一些問題上達成一致,不再彼此拉扯、內耗,最終引導孩子走出陰霾。 具體做法,如下。 1、保持輕松、向上的家庭氛圍,不要跟孩子一起待在“爛泥坑”里,自己要先活得輕松、精彩。 兒子休學這段時間,我無時無刻不在恐懼、焦慮,擔心兒子從此一蹶不振,卻又無能為力。 然而,為了能讓兒子感受到“尊重與接納”,我又不得不克制自己的情緒,壓抑自己,結果家里也變得死氣沉沉。 久而久之,我發現,兒子的情況并沒有因此改善,反而越來越擺爛。 他整日黑白顛倒地玩手機,越來越自私且情緒化,不斷挑戰我的底線。 現在,我漸漸轉變了生活的重心,從關注兒子轉向關注自己,從壓抑自己到表達我的想法。 因為,最好的教育,不是要求,而是影響。 于是,我開始早起、跑步、騎行,還學會了精心打扮自己,讓每一天都充滿活力。 周末約上老公出去逛街、看電影,讓生活變得多姿多彩。 我發現,當我的日子變得生動起來后,一個有趣的現象發生了—— 兒子開始主動走出房間,埋怨我們出去玩不帶他。 我笑著回應說:“你不是喜歡在家玩手機嘛,就沒叫你。” 兒子聽了,嘴角一撇,故作無奈地說:“那我也得吃飯啊。” 我趁熱打鐵地繼續引導他:“是啊,待在家里沒飯吃,但如果出去的話帶著手機,也玩得不盡興,這可怎么辦呢?” 兒子不假思索地回答:“那就不帶了唄!” 就這樣,我們母子倆達成了共識:每次出門,都不帶手機,全心全意地享受美好時光。 漸漸地,我和兒子的話多了起來,經常一家三口一起外出尋覓美食,漫步街頭,心情都變得格外愉悅和舒暢。 2、接納兒子的想法和感受,但也要有底線、有規則,跟孩子約定好規則,和善而堅定地執行。 自從我和兒子的關系有了明顯的改善,我便開始實施下一步計劃, 那就是引領他逐漸擺脫手機的束縛,走進外面那個五彩斑斕的真實世界。 于是,我好奇地問他:“兒子,如果不玩手機的話,你最想做些什么事情呢?” 兒子沉思片刻后,興奮地告訴我:“我最想去旅行!” 聽到這話,我和老公商量了一下,決定請個長假,一起自駕陪著兒子去旅行。 當然,我們的決定并不是無條件的。在計劃自駕旅行之前,我特意和兒子坐下來談了一次。 我對他說:
兒子聽了我的話,微微一愣,隨后他認真思考了一會兒,然后回答說: “我用手機只是拍照,回酒店再玩一個小時游戲。” 于是,我們出發了。 一路上,兒子特別興奮,他坐在副駕駛,和爸爸熱烈地討論著該走哪條路線,會路過哪些美麗的景點。 每當遇到令人震撼的景色時,兒子總是迫不及待地拿起手機拍照,然后興奮地發朋友圈,還告訴我,他的同學都非常羨慕。 大部分時間里,兒子都很好地遵守了我們的約定,只在晚上臨睡前,才會拿出手機來仔細翻看白天拍攝的照片,和朋友聊聊天。 偶爾超時間時,我會平靜地過去提醒,而他也欣然接受。 因為白天玩了一天,很累,晚上兒子很快便進入了夢鄉。 讓我意想不到的是,這一整趟旅行下來,兒子竟然一次游戲都沒玩過! 倒學了不少歷史知識,還對當地的民俗和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主動查了資料,跟我們講解。 3、跟孩子達成一致:自己的人生,要自己負責,自己想清楚未來要走的路。 旅程結束后,我們全家來了一場敞開心扉的談話。 我們跟他說: “兒子,我們之前讓你上學,讓你不玩手機,讓你出門走走,讓你做什么事情,你都不愿意。 現在我想清楚了,其實不是你不愿意做這些事情,是不想做我們讓你做的事情,你同意嗎?” 兒子也點點頭: “確實,我自己知道我想做什么,但你們總想安排我做事情,我就覺得好煩!” 我繼續說: “你看這樣可以嗎?既然爸爸媽媽說的,你都不同意!那么,你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未來,也需要你自己來想清楚!這件事情,你同不同意呢?” 兒子想了一會,說: “這個我同意!我確實也沒想過未來的事情,基本都是你們讓我上學、學習。” 我又驚又喜,但我表現的不著急:
這次談話一周左右,兒子跟我們說,他想清楚了,自己還是要回去讀書,自己在家里呆著其實也很無聊,他還說: “我之前回學校,就怕跟不上,又怕同學看不起我!我這次重新讀初一,我也不怕別人說我了,我管好自己就行了。” 現在,兒子已成功復課快半個月了,學習狀態非常好,跟同學關系也處得很好。 陪兒子走過這段路,我才終于明白: 愛需要付出,也需要智慧。 當孩子出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弄清楚“無條件接納”到底是什么! 這并不等于“放任”,它是一種深層次的愛,一種充滿智慧且帶有約束的愛。 它能給孩子帶來滿滿的安全感與力量,讓孩子去思考、探索,尋找自己的人生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