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么多人學《周易》,真正學透的有幾個人呢? 我就知道一位,他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這個人就是孔子。 他說“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周的文化繼承自夏商,禮樂制度繁盛,孔子極力贊美周禮。 可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么這位老爺子只贊頌周禮? 為什么不贊頌夏禮和殷禮呢? 答案的關鍵,就是這個“文”字。 文,甲骨文是一個人身上刺有花紋,也就是現在的紋身,顯然這個字與人有著不可割裂的關系。 現在我們人文并稱,有人才有文,給人用的才叫文,所以又有了文化、文明等等。 孔子這句話贊頌的其實正是周禮的人文精神,用現在話說就是以人為本的精神。 只有以人為本了,禮樂才開始圍繞著人來設計,而不是圍繞著鬼神設計。 只有當禮樂圍繞著人來設計,它才能“郁郁乎”地繁盛起來。 否則,如果都是為了鬼神而設計,根本不管人的感受,他還可能繁盛嗎? 誰沒事會用他呢? 而奠定了周之“人文主義”的正是《周易》,這也是為什么《周易》被稱作“群經之首”的原因。 如果不是《周易》開了這個頭,就不會有后續的孔孟、老莊、法墨…… 那么對于這樣一本“人文源頭”的著作,我們要怎樣學習呢? 在開始學之前,咱們先來看看“易”是什么? 甲骨文中,易就是一只蜥蜴的形狀,也就是變色龍。 變色龍的特點是可以根據外部條件而改變顏色,所以也用來指代變化。 但是“易”與“變”是有區別的,否則為什么要單獨造一個字出來呢,對不對? 區別在哪兒呢? 易是有規律的變化,是在有限的幾種狀態之間切換。 最常見的就是在兩種狀態下切換,所以才有了“賜”這個字,賜就是將作為錢的“貝”在主從二人之間切換。 另外“交易”也是在兩種狀態下切換,就是從一個人到另一個人。 而變則沒有規律,隨意變化。 這種二元切換讓我們想到了什么? 沒錯,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 那么什么叫“易經”呢? 所謂經,原意是紡織時的經線,不論織什么布,經線永遠不動,動的是緯線,所以“經”就指代那些記錄了亙古不變道理的書。 易經就是記錄了不同狀態間切換規律的那一本經。 易分為三,《連山》、《歸藏》和《周易》,前兩本已經失傳,我們能看到的是《周易》。 夏用《連山》,殷用《歸藏》,周用《周易》,用來干嘛呢? 用來輔助卜筮,這三本書既是當時卜筮的教科書,同時也記錄了歷代卜筮結果,是一個“題庫”。 雖然都是用龜甲卜,用筮草筮,但是三代的解讀方法卻完全不同。 怎么不同呢? 夏代已不可考,殷人信鬼,他們對卜筮結果的解讀方法是要嚴格遵照卜筮來。 例如占卜祭祀,龜甲上出現了十條裂紋,他們就奉獻十頭牛。 如果龜甲出現了一個類似人的形狀,他們就奉獻一個活人,而且必須是血統高貴的人。 這是不是與西方蒙昧的中世紀很像? 人在神秘主義面前毫無地位,更無尊嚴。 但是到了周文王,這種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文王在前人的基礎上,對“易”做了整理,并且主張由人來解讀占卜結果。 所有的解決方案也都落到人的主觀能動性上面,而不是像之前一樣聽天由命。 這就一舉奠定了中華文明人文主義的基石,中國人自此與宗教絕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