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灑姐曾在文章里寫到:“如果不在這件事上費腦子,就得在那件事上費腦子。懶得費腦子實現愿望的人,最后不得不費腦子面對現實。其實,過窮日子,才最費腦子。”1. 少焦慮多思考 每天早晨醒來,便會打開手機邊聽書邊洗漱做家務,所聽的每一篇文章里都一個想要表達的主題,我知道這是每一位作者基于自己當下生活的經力、感悟,在思考梳理的基礎上加上創作形成了自己的文字。 我最近也在思考,思考如何思考,思考如何讓文字有深度,思考如何讓生活有溫度。 而不只是把經歷和感受以文字的形式直接躍然在紙上,也不是生活就這樣得過且過不瘟不火的走下去。 我希望自己真正能做到的,就是將自己每天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學到的、與人聊天意識到的,經過思考用自己的文字寫下來,能讓人看懂,能讓自己有所覺察,能讓他人看完有啟發,能讓生活更美好。 然而,我時而遺憾過去,時而又焦慮未來,每天除了要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還得思考如何更好的解決各種麻煩瑣事; 我也時而擔憂孩子的衣食住行,時而又焦慮孩子的健康和學習,除了想要把他照顧好,還得想方設法讓他學得好; 當下快節奏的生活實苦,一地雞毛,小事不斷。 何以解憂?唯有思考自救。 《松弛感》一書中有寫到:“你的每一分每一秒要么用于滋養自己,讓自己過得更好,要么用于突破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強。除此之外,其他的事都跟你無關。越是能夠這樣管理自己的人生,修煉自己內心的人,越能真正把握人生的主導權。” 我總結到要致力于滋養自己,提高自己,突破自己。 具體實踐起來的小行動: 首先,學會轉念,一念天堂,一念地獄,要從每一件事物中學會看到積極樂觀的一面。 其次,做具體有意義的小事,比如讀書、寫字、畫畫、聽音樂……,把自己從煩亂中抽離出來,積蓄能量,治愈滋養自己。 最后,接納生活中的一切,凡所發生皆可有利于我。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人和事,好的都是來滋養我們的,不好的則是幫助我們成長的。 2. 少嘮叨多信任 前天晚上,關于作業,和兒子說話,說著說著兒子后來就捂上了耳朵,我知道他嫌我說的太多了。 昨天學了一節教練式父母課程才知道,我這種說教的行為叫直升機式父母,只顧自己嘮叨,不管孩子感受。 我當時就意識到,認知不到位,自己很羞愧啊! 跟隊友說話時,我開始有意無意的去觀察他,也發現他有時也覺得我很嘮叨,不管他感受。 小時,我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嫌爸媽太嘮叨,嫌老師太嘮叨,甚至嫌姐姐太嘮叨,我那時還告訴自己,在這一點上千萬不要像他們。(其實愛你的人才會嘮叨你) 人到中年,發現那個想要避過去的坑,自己竟然在慢慢往里跳。 我反思后,開始及時停止,先學會讓自己閉嘴,再思考嘮叨背后的原因。 我思考到嘮叨的原因,其實是需要提高自己的能力了,當下對孩子的說教已無用,說明孩子長大了,原來應付他的那一套不好使了,孩子的認知水平提高了,自然家長的能力和孩子需要的能力得匹配得上,匹配不上,矛盾就來了。 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從哪里入手?我還沒有太清晰的目標,但是我了解自己的兒子,他是一個要求快快再快點的孩子,他希望所有事情都能快速完成,在壓力下屬于焦躁型孩子,說的越多,控制焦躁的能力越弱,所以得引導他先恢復平靜,學會暫停,讓子彈飛一會,讓心情好一點,再出發。 課程里分享了讓孩子靜下來的5種方法,昨晚跟兒子試了試,感覺還不錯。 1.讓孩子靜下來,慢慢環顧四周,說出留意到的5種東西。 2.讓孩子靜下來,仔細聆聽,然后說出4種不同的聲音。 3. 讓孩子靜下來,說出3樣自己能感受到的東西。 4.讓孩子在空間里慢慢走動,然后說出聞到的2種氣味。 5.讓孩子說出嘗到的1種味道,感受一下這種味道。 其次,還要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自己和孩子。其實教育最大的秘籍就是信任我們的孩子。 昨晚在上課前,我跟孩子們說,上課期間總上衛生間會很耽誤我們的課程,如果真的有就去,如果沒有大家就不要跟風。當我坦誠布公的跟他們交流后,上衛生間的孩子真的少了很多,而且好幾個孩子都自己主動課前趕緊去了。 你看,孩子們是很懂事的,當你信任他們時,他們就用行動來讓你更加信任,當時我內心是挺感動的。 最后: 關于自己,多學習多思考,多培養自己的愛好,學會轉念,學會接納自己,成長自己就好。 關于教育,別怕麻煩,別怕做不好,遇到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順應孩子的天性,學會少說,多信任他們就好。 留點時間,與自己在一起。 用文字梳理生活治愈自己。 感受自己的內心愉悅自己。 2024年更新第68篇??你 |
|
來自: 新用戶4722GQCk > 《待分類》